金麗
“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是引導學生課內海量閱讀的整合教學模式,而如何將閱讀與寫作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考驗的是教師駕馭教材的能力。只要策略得當,學生由讀到寫自然興致盎然。實踐證明,可以采用以下幾種策略。
借共鳴點,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素材。大部分學生平時雖有積累,可到習作時還會有“無米下鍋”之感,究其原因是缺乏發(fā)現(xiàn)素材的慧眼。其實,教材中的課文選材特點很突出,只要引導得法,由讀到寫自然而成。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寫的是常見的家庭教育狀態(tài)。教學時,我讓學生整合閱讀了畢淑敏的《孩子,我為什么打你》和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兩文,然后問:“同學們,從小到大,家長批評過你嗎?打過你嗎?你經歷過‘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兩種方式嗎?”學生一聽,紛紛講述自己的經歷。這樣捕捉到的是真實、新穎的寫作素材,表達順暢自在情理中。
找延伸點,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八緹o痕,相蕩而生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fā)靈光?!睂W生的思維只有在合適的情境中才能被激活。我們要帶領學生練就扎實的語言內功,提升語文綜合能力。如我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時,讓學生整合閱讀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在讀了“火燒圓明園”這段屈辱歷史后,我讓學生寫“這把大火燒毀了什么”,并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想象:假如自己是當時的皇帝或大臣,甚至是一名守城士兵、一位老百姓,面對侵略者的丑惡行徑,會怎么說?會怎么做?學生情感的閘門一下子被打開了,理解和表達同步推進,對于“落后就要挨打”領悟得非常深刻。結課時,我讓學生再思考:假如現(xiàn)在你站在圓明園的廢墟前,心里會想些什么?學到這里,你是如何理解周恩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我讓學生結合兩篇課文的學習寫讀后感,自然水到渠成。
抓仿寫點,培養(yǎng)學生遷移表達的能力。讀了課文的句段,學生或多或少會領悟到語言表達上的一些奧妙,可以通過仿寫把領悟到的寫作方法、寫作思路運用到實踐中去。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火燒云》這篇散文時,我引導學生整合閱讀了《美麗的朝霞》一文,以兩文中晚霞和朝霞的顏色、形狀的變化展開教學,先閱讀,再總結寫作方法。在學生領會了這些寫作手法后,我讓他們以《變幻的云彩》為題寫一篇文章,描繪看見的或想象到的千變萬化的云。從實際的習作效果看,學生有的按照整篇課文的結構仿寫,有的抓住一個特寫鏡頭來仿寫,想象極其豐富,表達流暢而精彩。因此,引導學生閱讀時要多歸納、多揣摩,例文的一字一句皆是很好的切入點,發(fā)現(xiàn)其獨到之處至關重要。
總之,正如呂叔湘先生所說:一種教學策略方法是一把鑰匙,各種教學策略方法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叫作“活”。然而,怎樣才能做到“活”呢?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的教學中博采眾長,不斷地優(yōu)化由讀到寫的教學策略,靈活運用,讓學生學得精彩。
(責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