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麗仙
(江西省貴溪市人民醫(yī)院康復科 江西 貴溪 335400)
近年來,中醫(yī)藥被逐漸應用于腦血管疾病治療,并獲得了顯著的效果。本研究通過在中藥補陽還五湯的基礎上聯(lián)合使用康復訓練治療,現(xiàn)對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隨機選擇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62例氣虛血瘀證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組,實驗組中31例,男19例,女12例;患者的年齡在50~75歲,平均年齡為(61.22±5.22)歲。對照組中31例,男20例,女11例;患者的年齡在50~75歲,平均年齡為(60.57±5.10)歲。兩組氣虛血瘀證腦梗死患者的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納入標準:全部患者均符合腦梗死的診斷標準,均經(jīng)中醫(yī)診斷為“氣虛血瘀型”;患者的年齡50~75歲;均為首次發(fā)病。(2)排除標準:后循環(huán)供血障礙者;合并嚴重的肝、腎等器官功能異常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認知障礙者;合并精神疾病者。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西藥治療,常見如降壓、抗血小板聚集、改善顱內(nèi)循環(huán)、控制血糖、神經(jīng)保護劑及維持水電平衡治療,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補陽還五湯配合康復訓練治療,(1)補陽還五湯的方劑組成:黃芪30g,紅花5g,赤芍10g,當歸10g,桃仁10g,川芎10g,地龍10g,牛膝15g,全部藥物以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用。(2)康復訓練:①良肢位'擺放:對患者進行積極的健康教育,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健側位、輪椅良肢位擺放;②給予患者被動關節(jié)及肌力訓練,預防肌肉萎縮;③病情好轉后接受坐臥位、站立平衡及步行訓練。每周訓練5次,每次20~30min。
實驗組治療后的Fugl-Meyer運動功能、Bathel指數(shù)的改善情況均好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
腦梗死具有極高的臨床發(fā)病率,是威脅中老年患者身心健康的常見病,西藥溶栓、抗凝、擴張血管是治療腦梗死的常用方法,但藥物應用過程中容易引起多種并發(fā)癥,并且部分患者的治療效果不盡如人意[1-2]。中醫(yī)理論中認為腦梗死的病機是氣虛為本、血淤為標,本研究入組病例均經(jīng)中醫(yī)診斷為氣虛血瘀型。
補陽還五湯是治療氣虛血瘀證的經(jīng)典組方,最早于清代醫(yī)家王清任所創(chuàng),方中黃芪補氣固表、托毒排膿,可促進血液運行,減少血液瘀滯,改善患者的腦部血液循環(huán)[3];當歸養(yǎng)血和血,藥理學研究證實當歸對大鼠動脈和靜脈旁路血栓具有抑制作用,同時也有助于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地龍化痰通絡;紅花通經(jīng)活血,可擴張血管和改善微循環(huán),對消除腦組織水腫具有重要價值;川芎、桃仁、赤芍活血祛瘀,上述藥物聯(lián)合應用可顯著改善腦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疾病好轉。
本研究中,實驗組治療后的Fugl-Meyer運動功能、Bathel指數(shù)的改善情況均好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上述結果提示補陽還五湯配合康復訓練可改善氣虛血瘀型腦梗死患者的運動能力和生活活動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