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娟俠
(陜西省康復醫(yī)院骨與關節(jié)康復科 陜西 西安 710065)
脊柱具有重要的負重、減震等功能,發(fā)生骨折后往往引起活動受限,重者引起癱瘓,術后患者因需進行長期臥床休養(yǎng),容易引起下肢深靜脈血栓(LEDVT)等并發(fā)癥,對患者身體的健康和生活的質量有很大影響。為提高臨床效果,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改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本文探討了綜合康復護理對脊柱骨折手術患者多方面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將2016年至2018年間的100例脊柱骨折患者按入院先后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女=31:19;骨折部位:頸椎/胸椎/腰椎分別為11例、13例、26例;平均年齡(48.46±5.84)歲。觀察組中男:女=29:21;骨折部位:頸椎/胸椎/腰椎分別為10例、16例、24例;平均年齡(47.72±5.19)歲。兩組患者均符合手術指征。排除肝腎功能不全、意識障礙、合并LEDVT、血液系統(tǒng)疾病等,均行常規(guī)手術治療,術后長期臥床休養(yǎng)。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基本資料并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行綜合康復護理干預:(1)術前綜合護理:給予科學的健康宣教,消除患者心中疑惑,介紹疾病知識,講解手術過程,詳細說明圍術期注意事項,給予心理疏導,取得患者配合,充分緩解其焦慮、緊張心理,早期給予足底靜脈脈沖泵或雙下肢按摩,促進患者肢體的血液循環(huán),改善血管功能。(2)術后康復鍛煉:術后當日,患者均平臥休息,對雙下肢適當抬高,給予向心性按摩;待麻醉恢復后指導其行股四頭肌收縮鍛煉;定時給予翻身;夜間可穿防血栓彈力襪。從術后第2d開始,雙下肢進行直腿抬高訓練,雙腿交替進行,每次15~20下,每天3~4次,身體條件允許時可逐漸增量和提升抬腿角度;至術后7d時可在直腿抬高訓練時加以下肢屈曲鍛煉,但需掌握好力度,并堅持循序漸進原則。早期康復功能鍛煉應一直持續(xù)到可下床活動。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生活質量Barthel指數(shù)評分[1]、護理滿意度評分和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的差異。Barthel指數(shù)評分100分為正常,61~99分為基本自理,41~60分為需外界幫助,21~40分為明顯依賴,≤20分為完全依賴。護理滿意度評分工具采用馮志英[2]等設計的醫(yī)院護理工作滿意度量表,分值越高表示護理滿意度越高。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診斷參考相關文獻[3]標準進行。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計量資料則行t檢驗分析。若P<0.05,表明組間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Barthel指數(shù)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說明觀察組術后生活質量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詳見表1;在護理滿意度量表評分方面,觀察組各維度分值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詳見表2;觀察組術后LEDVT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Barthel指數(shù)評分及LEDVT發(fā)生率對比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量表各維度評分對比
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若不加以干預,脊柱骨折患者術后LEDVT的發(fā)生率可高達60%左右,其原因主要在于術后患者長期臥床休養(yǎng),導致血流速度減緩、血管壁損傷及炎癥以及血液保持高凝狀態(tài)等。研究者們在多年以來一直針對如何縮短脊柱骨折患者術后臥床時間,減少并發(fā)癥,減輕痛苦和促進術后恢復進行了大量研究,而隨著綜合康復護理在臨床中所取得的效果,其作用已日益得到重視。
本研究中,觀察組采取綜合康復護理模式,即圍術期細致地給予健康宣教,耐心地進行心理疏導,以取得患者的積極配合;術后早期給予雙下肢適當?shù)奶Ц?,輔以向心性按摩,以利于促進血液循環(huán),避免血栓形成;術后針對性的指導患者采取下肢功能康復鍛煉等。通過上述手段,觀察組Barthel指數(shù)評分較對照組明顯提高(P<0.01),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量表評分在護理水平、溝通水平和健康宣教等各維度的分值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且觀察組術后LEDVT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可有效預防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促進脊柱骨折患者術后各項功能恢復,提高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