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 王靖虹 陸華(通訊作者)
(上海市普陀區(qū)中心醫(yī)院 上海 200000)
壓瘡主要是由于壓力、剪切力、摩擦力等外界因素直接作用于皮膚及皮下組織并導致其受損,進而引起壞死或潰瘍。深度壓瘡是損傷范圍大、損傷層次深的壓瘡類型,多具有隱匿性,極易引發(fā)二次感染,進而造成患者病情加重,導致住院時間延長,嚴重影響患者的愈后康復[1]。為此,我院對深度壓瘡患者積極開展精細化護理干預,分析護理干預效果,現(xiàn)匯報如下。
選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深度壓瘡患者,將其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觀察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54~79歲,平均(64.21±4.37)歲;對照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55~80歲,平均(65.30±4.38)歲。兩組的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括加強基本生命體征檢測、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創(chuàng)面護理、體位護理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精細化護理模式干預,包括(1)成立壓瘡精細化護理小組:由具備豐富經驗的專科護理人員組成精細化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均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溝通技能,每月組織小組成員加強培訓,包括床邊護理、換藥技能、個案護理、品管圈活動、健康講座等學習培訓,以提高其對高危壓瘡風險因素的識別與評估能力,并讓其掌握個性化預防措施及壓瘡發(fā)生后的處理對策。(2)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講述壓瘡發(fā)生的原因,處理對策以及相關配合事項,讓其積極配合臨床治療和護理工作,以防壓瘡更加嚴重化。(3)創(chuàng)面護理:若創(chuàng)面出現(xiàn)異味可使用0.8%生理鹽水500mL+16萬單位慶大霉素或使用0.8%生理鹽水500mL+阿米卡星沖洗創(chuàng)面,每日1次,同時還可使用甲硝唑沖洗創(chuàng)面,以避免創(chuàng)面發(fā)生厭氧菌感染。(4)引流管護理;引流管長度保持在100~110cm,同時確保引流管口處于低位,避免引流管受壓后出現(xiàn)彎曲、移位等,密切觀察引流液的量、顏色以及性狀,并詳細記錄,以維持引流管通暢,確保引流通暢。(5)心理護理:向患者詳細介紹壓瘡的預防及處理對策,消除其恐懼、擔憂等消極心理,鼓勵其建立配合治療的信心。(6)飲食指導:同時指導患者多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等易消化的食物,注意合理搭配營養(yǎng),并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則,以提高機體抵抗力。
比較兩組的換藥次數(shù)、換藥間隔時間及治愈時間。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與分析,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用(±s)表示,作t檢驗;P<0.05表明數(shù)據(jù)對比有顯著差異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換藥次數(shù)及治愈時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換藥間隔時間長于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臨床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的臨床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換藥次數(shù)(次) 換藥間隔時間(d) 治愈時間(d)觀察組 30 8.13±0.53 2.87±0.56 9.02±0.45對照組 30 13.17±0.52 0.72±0.31 13.55±1.01 t值 37.179 18.398 22.440 P值 0.000 0.000 0.000
壓瘡臨床又稱為壓力性潰瘍,多是由于皮膚及周圍組織長時間受壓進而引發(fā)血液循環(huán)不暢,導致局部皮膚組織缺血或潰爛所致,是一種臨床護理工作中的常見并發(fā)癥。近年來,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的不斷加劇以及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人數(shù)不斷增加,壓瘡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2]。這不但導致患者的康復時間延長,引發(fā)二次感染,同時也導致護理人員的工作量明顯增加。因此在給予壓瘡患者有效治療的同時,還應積極開展有效的護理干預,以促進患者愈合和康復。有臨床研究證實,精細化管理應用于壓瘡患者的護理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護理效果[3]。通過實施精細化護理管理模式,有利于增強護理人員的風險管理理念,同時也提高了護理人員對高危壓瘡患者的風險評估與分析能力,從而使臨床護理工作更加有預見性,有利于更好地控制壓瘡高?;颊叩陌l(fā)生風險。本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換藥次數(shù)及治愈時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換藥間隔時間長于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實施精細化護理模式管理后患者的換藥次數(shù)及愈合時間明顯縮短,對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精細化護理模式干預有利于促進深度壓瘡患者的創(chuàng)面早日愈合,具有較好的護理效果,值得在臨床進一步推廣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