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運州
(黑龍江省農墾牡丹江管理局中心醫(yī)院骨科 黑龍江 密山 758300)
隨著現(xiàn)代社會逐漸老齡化,近年來世界范圍內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發(fā)生率呈不斷上升趨勢,對老年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嚴重者甚至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給患者家庭及社會均帶來沉重負擔[1]。對于經保守治療無效患者需通過手術治療改善運動功能,解除疼痛,積極改善生活質量。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癥均屬于臨床常見腰椎疾病,該類患者以腰腿痛為主要表現(xiàn)[2]。本研究選取2016年8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腰椎間盤突出合并腰椎管狹窄癥患者86例,探討椎間孔鏡術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合并腰椎管狹窄癥患者中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8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腰椎間盤突出合并腰椎管狹窄癥患者86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對照組各43例。本研究全部入選者均知情同意,且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組患者年齡63~80歲,平均年齡(71.25±4.39)歲,男26例、女17例;對照組患者年齡62~79歲,平均年齡(71.34±4.15)歲,男27例、女16例,P>0.05,可行比較。
對照組患者行傳統(tǒng)手術:患者全麻完成后取俯臥位,開始對病變部位進行定位,以病變部位為中心作一切口,切口長度根據(jù)手術具體情況決定。充分顯露病變椎體棘突與椎板關節(jié)突,對螺釘擰入位置、長度、方向進行明確,確定后開始擰入螺釘,并進行減壓處理。針對黃韌帶明顯增厚患者可一并切除。研究組患者行經皮椎間孔鏡術,手術步驟如下:患者局麻完成后取俯臥位,在C型臂X線機透視下對腰椎棘突中線進行標定,明確具體穿刺位置,而后進行穿刺。待穿刺成功后給予3ml濃度1%利多卡因注射于關節(jié)周圍,待麻醉起效后在硬膜外間隙置入導絲,并將3級擴張管插入。確定導管位置無誤后逐級進行打磨,將7.5cm保護套管置入椎間孔,與椎間孔鏡相連接。而后進行椎管內探查,觀察椎間孔鏡下顯示的突出髓核,并將其全部摘除,而后進行射頻消融。最后,對患者實施神經根管、纖維環(huán)成形術,并切除增生黃韌帶。
分析對比兩組臨床療效,觀察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分析對比兩組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的差異。
采用SPSS19.0系統(tǒng)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計量資料以(±s)表示,分別進行χ2、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相較于對照組,研究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均明顯更低,兩組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參考表1。
表1 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對同時合并腰椎間盤突出及腰椎管狹窄癥的老年患者而言,治療原則不僅僅是解除其痛苦,還需幫助患者提高生活質量及正常生活能力[3]。腰椎是人體脊柱承擔應力最重部位,極易發(fā)生退行性疾病。腰椎間盤突出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腰腿痛癥狀,而腰椎管狹窄可引起間歇性跛行,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
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是當前臨床針對該類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近年來微創(chuàng)脊柱內鏡技術憑借其獨特優(yōu)勢在臨床得到廣泛普及與應用,受到患者及醫(yī)護人員的廣泛認同。本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對照組,研究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均明顯更低,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通過實施經皮椎間孔鏡術可起到更佳手術效果,進一步促進術后康復,與當前研究結果基本一致[4]。經皮椎間孔鏡術在局麻下進行,術中無需破壞重要骨關節(jié)韌帶結構,且對腰椎穩(wěn)定性無明顯影響,無需對神經根及硬脊膜囊進行牽拉,不影響椎管內神經組織,可有效避免出現(xiàn)椎管內粘連、出血等現(xiàn)象。經椎間孔鏡術的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在創(chuàng)傷小、出血量少、術后康復快等方面,同時可降低患者醫(yī)療費用,減輕家庭經濟負擔[5]。此外,即便患者疼痛緩解不滿意,該術式也不會對其他治療方式的實施造成影響,對患者背側肌肉功能無損傷,可保留運動節(jié)段功能,不對脊柱正常生物力學功能造成損害。
綜上所述,對同時合并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患者行經皮椎間孔鏡術效果顯著,對減少患者出血量、保障手術效果、促進術后康復等方面均具有積極意義,具備較高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