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華
一、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性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不但是課程改革的需求,而且是教育創(chuàng)新及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1]??茖W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可讓學生掌握相關科學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發(fā)展。此外,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還可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轉為對事物直觀的認識,進而讓學生獲得科學理解、思維能力及情感態(tài)度的進步及發(fā)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真正體現(xiàn)了新課改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學目標,讓學生得到了個性的發(fā)展,繼而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二、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的策略
1.創(chuàng)設良好的科學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動手興趣
小學生因為年齡比較小,因此學生多存在愛動的行為特征。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符合學生行為特征[2]。但是實際中我們發(fā)現(xiàn),小學生在動手的時候常常只是一時的興趣,不能堅持下去。因此,為了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就要結合課程內(nèi)容創(chuàng)設相應的知識情境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及動手操作興趣,提高科學課程的教學效果。
如在教學小學科學“哪支蠟燭先熄滅?”這一課時,學生經(jīng)常會提出多種不同的結果。有的學生認為高的蠟燭先熄滅;有的學生認為矮的蠟燭先熄滅;還有的學生認為兩支蠟燭同時熄滅等。針對學生的這種猜想,因為意見不統(tǒng)一,因此學生常常急于得到結果。針對學生這一需求,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來驗證,以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繼而為學生掌握新知識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2.開展科學有趣的實驗教學,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常規(guī)的實驗教學常常是教師為學生演示相關實驗,這樣往往使得科學實驗效果不佳。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考慮實驗教學效果不佳的最主要原因是實驗教學方法缺乏趣味性,這樣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往往不高。為此,在實際開展科學實驗教學中,教師就需要注重科學實驗內(nèi)容的趣味性,以保證實驗教學效果。
如在教學小學科學“空氣的性質”這一課時,在實驗教學中教師就先為學生演示如下實驗:將一團紙緊塞在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將玻璃杯豎立并壓在水底。在演示這一實驗后,教師可向學生提問:“紙團會濕嗎?”并且教師不能將答案第一時間告知給學生,而是趁著學生興趣高昂的時候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以獲得答案。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驚奇地發(fā)現(xiàn)紙團并沒有濕,此時學生往往感覺非常疑惑。為此,教師就可繼續(xù)向學生提問:“杯子中的紙團為什么不會濕呢?”學生紛紛采取相互討論的方式以解決疑惑,借助這樣的方式無疑將學生的求知欲推向了高潮,學生通過討論可以清楚地明白空氣占據(jù)空間這一基礎科學知識。
3.明確動手操作的目的,加強教師對學生的操作指導
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學生的注意力往往不集中,進行實驗操作的時候,他們應用實驗用具過程往往不能抓住實驗操作的關鍵,這種操作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此外在操作過程中他們也常忘記實驗操作的目的。所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開展實驗教學過程及學生動手操作的時候就要加強對學生的指導,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三、結語
新課改下,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我們需要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結合科學課程的實際情況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設計課堂教學,激發(fā)小學生動手積極性、主動性,進而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參考文獻:
[1]胡 賽.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J].考試周刊,2018(13).
[2]丁燕燕.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J].考試周刊,2016(2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