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瑩瑩
摘要:提問是促使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通過提問,教師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問題討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與學生針對教學中的問題進行磨合,從而實現教學目的。但在提問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教師的提問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提問的方式和手段單一,教師對于提問的操作技能水平不高,等等。這種情況下,教師的提問就是無效的,是有待于改進的。
關鍵詞:教師提問 有效性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4-0179-02
提問就是教師在教學中針對某一知識點或某一問題與學生進行交流的一種方式。有效的提問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而且能夠培養(yǎng)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促進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發(fā)展。對于教師來講,通過有效的提問可以及時得到學生反饋的信息,找出教學活動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一、教師提問的實施及存在問題
(一)教師提問的實施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教師提問在每個教育階段都必不可少,有效的提問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相比較而言,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教師提問時需要考慮的因素呈階梯式遞減,在一定階段趨于直線。也就是說,在幼兒階段,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僅要考慮通過提問需達成的目標,還要考慮幼兒的興趣和關注點、心理發(fā)展程度和接受水平、其生活經驗和已具備的技能,等等。而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教師提問雖然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但沒有學前教育階段的要求那么細致。而實際情況是,很多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提問存在諸多問題,提問并不能引發(fā)學生的共鳴,學生對于教師的問題無感甚至反感,而教師提問一旦遭遇這樣的情況,教學活動便寸步難行,即使勉強結束,也空有其形而無實質。
(二)教師提問存在的問題
(1)提問的目的不明確。部分教師對于問題的設置存在弊端,導致學生理解進入誤區(qū)。提出的問題邊界不清晰,理解層面存在歧義。教師可能僅僅針對問題而提問,忽視學生的主觀性和思維的發(fā)散性,教師預想的問題答案和實際課堂教學中學生生成的答案相沖突。個體之間存在的差異決定答案生成的多樣性,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可能就會偏離教師的初衷,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了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待提高,以及對教學活動的理解存在偏差。教師提問目的不明確,學生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感覺似是而非,面對教師最終的答疑解惑仍然一臉迷惘而非醍醐灌頂。
(2)提問方式單一或提問過多。初等教育中,很多教師依賴于課堂提問,依據教材內容進行答疑解惑,方式單一,缺少發(fā)散性思維和興趣點。教學設計傳統(tǒng)而乏味、提問按部就班、循規(guī)蹈矩,重視知識的傳授、輕視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能力的發(fā)展仍然是現代教學的一大弊端。教師不能及時根據時代發(fā)展的潮流調整教學方式,很多情況下,教師對于問題的設置過多,學生不能對問題作出充分的理解而又要考慮諸多方面,結果就會“消極怠工”,課堂教學成為教師一個人的發(fā)言講演課,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信息時代的迅速發(fā)展對教師提出新的要求,賦予新的使命。新時代的教師需要借鑒傳統(tǒng)教學的設置和安排方式,但必須依據現實情況及時更新和調整,不僅要著重于教學目標的達成,也要關注學生的成長和心理發(fā)展,提問對癥下藥,投其所好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對提高教師提問有效性的建議
教師提問的有效性對促進教學活動順利實施、提高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育教學水平、培養(yǎng)學生參與課堂積極性以及發(fā)散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方面都具有積極意義。
(1)提高提問操作的技能水平。教師操作技能是對教師綜合素質的具體要求,體現在日常教學活動的實施中。它涉及教學各方面,包括多種要素。針對教師提問來說,單純的提問看重的是過程,而提問的有效性看重的是提問技能,提問技能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教學的完成程度和水平。提高提問操作技能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從提問的設計來看,核心要求要契合教學目標,提問要具有針對性。學生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可以集中精力思考,并在此基礎上發(fā)揮想象和創(chuàng)造,不會偏離教學主題;提問不能一成不變,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情境作出相應的調整和改變。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是最大的變數。教師需要將預設教學與生成教學巧妙結合,達到有效性目的。
其次,從提問的難度來看,教師拋出的問題要具有層次性,循序漸進、水到渠成。烏申斯基說:“善于提出問題并逐漸增加問題的復雜性質和難度,這是最主要和極其必要的教學技巧之一”。問題設置簡易,會失去自身的價值;問題設置過難,學生望而卻步。教師在提問之前要先引入,提醒學生做好準備。在學生心理對教學活動有基本預估之后,拋出的問題的難度如階梯式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如此不僅利于學生明了地掌握重難點,找出自己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教師也能夠保證邏輯清晰,順利安排組織教學。
再者,從提問的方式來看,教師提問應注意新奇和富有趣味。提問的方式一定要靈活多變,不能按照固定的“套路”進行。因為新的提問刺激不僅僅可以出其不意,更能引起學生探求問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最后,從提問的時機和形式來看,提問無須拘泥于固定的時間和模式。預設性課程在實施中一旦發(fā)生了變化,活動設計也要作出調整,教師的提問在這種情況下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時機,在學生與教師互動之間發(fā)現教育目標實現的契機,引導學生參與思考,完成課程目標。
(2)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學生進行探索的最好的引路人。一旦激發(fā)起內心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生便會自發(fā)自覺地尋求問題的答案,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鬃又С帧把普T”的主張,在與弟子傳課授業(yè)解惑中主張以學生提問為主,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主導,引領教學活動的進行和走向,學生的配合程度決定教學活動的成敗?!八季S自驚訝和疑問開始”,只有將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出來,促使他們主動探究討論問題,進而提出問題,才能成就朝氣蓬勃、有活力的課堂,才能順利地達成教育目標。
(3)尊重學生、重視學生。學生沒有好與壞之分,入學之初,每個孩子都是一樣的,都是平等的,但在后來的教學中,老師發(fā)現:這幾個學生上課很乖,是好學生;那幾個孩子整天調皮搗蛋,不配合老師,是壞學生。教師自己將學生進行類別劃分,這種劃分也伴隨著他們的成長逐漸根深蒂固。不同的孩子共同向老師喜歡的學生看齊,最終教出來的仿佛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孩子。學生各有千秋,教育也應該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教師任重道遠,但不能望而卻步。在課堂提問中,教師提問區(qū)域不能過于集中,要統(tǒng)籌全局,均勻分布。提問學生的時候不能拘泥于標準答案,要重視學生的每個回答、每條思路,并給出積極的反饋,使學生在此基礎上反思改進。尊重學生、重視學生同樣可以建立友好和諧的師生關系,通過提問交流,提高課程教學活動的質量。
(4)經常反思。提問是一門藝術,問得多不如問得好,問好不如問得巧。在任何時候,有技巧的提問才更有可能達到目標。對于教師這個群體而言,他們承擔著傳課授業(yè)解惑的基本責任,也承擔時代賦予他們的新的使命,不僅僅要“教”學生,更要“育”學生,運用一切技能,抓住各種時機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提問通過言語交談,增加師生互動,反饋教學信息,掌握學生的學習程度,通過分析各項綜合因素,調整課程具體設置,輔助后期教學。教師提問的有效性仍存在問題,教師團體需要不斷地完善自己,努力融合學生,提高提問操作技能的水平,促進學生發(fā)展和教學活動順利進行,完成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苗暢.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課堂提問設計的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
[2]危婷.中學教師課堂提問有效性現狀及對策研究[D].湖南大學,2016.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