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賽華
【內(nèi)容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才為德之資,德為才之帥”,初中語文的教學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學的目的之一。本文就以初中語文教學為立足點,詳細論述初中語文教師應如何優(yōu)化課堂教學,有效地滲透德育教育。
【關鍵詞】初中語文 優(yōu)化課堂教學 德育內(nèi)化
隨著當今社會的高速發(fā)展,信息時代的快速升級,社會節(jié)奏普遍加快,生活水平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卻下降。學校教育肩負重任,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具有優(yōu)秀道德品質的人才,因此“德教”與“才教”缺一不可,以德為本是育人的基礎。初中階段,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得到了較大發(fā)展,個人生活方式逐漸多樣。在此階段規(guī)范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良好道德品質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學環(huán)節(jié)。
語文學科是基礎課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統(tǒng)一的特點,語文教學包含聽、說、讀、寫、譯以及記憶與理解言語文化等多個方面,內(nèi)容豐富,知識點多,語文學科的教學并不是單一的學科內(nèi)容教學,而是貫穿學生生活方方面面的思想情感熏陶,是傳承中華文化、發(fā)揚優(yōu)秀傳統(tǒng)精神的重要媒介,語文學科的教學起到不可缺失的關鍵作用。
一、以語言為媒介,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與人溝通交流的主要表達方式,同時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語言不是單一存在的,它與人們的精神世界、心靈以及民族文化傳承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語文學科就是重點研究中國語言與文化的學科,從語言角度出發(fā)進行德育教學是十分重要的教學方式。
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語言傳遞著人們的思想意識,體現(xiàn)著人們的思維方式與思考結果,它具有豐富的表現(xiàn)能力,同時也具有深層次的思想內(nèi)涵。發(fā)掘語言,利用語言是語文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有效措施。例如,教師可以根據(jù)語言創(chuàng)設情景,營造課堂意境與氛圍,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與想象力,加深對文本的認知。語言是一個人思想與心靈意識的體現(xiàn),教師可通過語言了解學生,同時巧用語言技巧,建立起與學生溝通的橋梁,有效掌握學生近期在學習與生活中的思想動態(tài),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心態(tài),塑造端正的品格與德行,實現(xiàn)德育目標。
二、以語文教材為依托,開展多角度對話
初中語文教材是根據(jù)中學生階段特點與情感價值觀編寫的,符合學生興趣,同時具有較強的思想價值。充分利用教材內(nèi)容,有效開展才育與德育工作,是每個初中語文教師都應具備的教學素養(yǎng)。從講授角度入手,我將其分為三方面,分別是與作家對話、與作品對話,以及與內(nèi)心對話,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分別深入,以期達到德育效果。無論是聽、說、讀、寫、譯,都離不開對文本的分析與探究。而文本的層次分析無外乎就是從對作家與作品的探析中發(fā)現(xiàn)文本的深意與內(nèi)涵,進而反饋到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尋找情感共鳴與情感寄托。
1.與作家對話
作家是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因此作品本身無法脫離作家自身思想情感。探究文本內(nèi)容,實現(xiàn)德育目標,就可以首先從作家入手,概括其人生經(jīng)歷,分析其思想內(nèi)涵,從而達到樹立榜樣與文本解析的雙重作用。
如在教學《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一課時,首先就要導入對魯迅的認識。魯迅作為我國近代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在中華民族水深火熱的時候,毅然決然地棄醫(yī)從文,堅信能救國人的不是醫(yī)術,而是思想。他用富有力量的筆尖痛斥軟弱不肯覺醒的國人,用鋒利的筆調諷刺時代的丑惡,敢于批判一切,揭露一切,敢于讓那不敢暴露的黑暗行徑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無畏強權,不攀富貴,用自己的筆尖覺醒著無數(shù)的國人,用自己的筆尖嚇退了拿著鋼槍鐵炮的侵略者。這些高尚的品格都是學生學習的榜樣,一代文學大家,成就他的不僅是才華,還有錚錚鐵骨和愛國的赤子之心。通過了解作者,學習優(yōu)秀的人的道德品質,會讓同學們對文學有新的認知,同時樹立道德榜樣,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再如學習楊絳的《老王》時,對楊絳的簡介。楊絳是優(yōu)秀女性的代表,她的身上雖然少了魯迅的傲氣與“尖銳”,但多的是處世的淡然和平和。雖然家庭發(fā)生了變故,獨自生活,且已步入高齡。但對學問堅持不懈的研究和對生活的熱愛與感激,實在讓人敬佩。她是處世的榜樣,也是學問的行家。因此對于楊絳,教師應引導學生學習其優(yōu)雅的處世態(tài)度與活到老學到老的可貴素養(yǎng)。
與作者對話,探索作者精神世界,學習作者優(yōu)秀道德品質,以這種樹立榜樣的方式,開展德育工作,是初中語文教學中最簡單、最普遍的策略。需要注意的是,與作者對話,要依據(jù)作者的突出特點開展教學,這樣才能保證教學的有效性。
2.與作品對話
作品是作家思想的產(chǎn)物,它有特定的主題,但同時又不限于作家本身的思想體系。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每一部作品雖然產(chǎn)生于作者,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我們有無數(shù)種解讀文本的角度與方法。如何與作品對話,如何通過對作品內(nèi)容的教學開展德育,是每個教師應不斷探索與思考的問題。我在這里舉幾個例子,希望能夠提供一些參考。
如在學習《陋室銘》與《愛蓮說》時,其單元主題明確為“修身正己”,針對這種文章的教學,教師可在幫助學生解讀古文之后,讓學生自主探討、歸納文章的主題思想,明確文章內(nèi)涵,就能夠實現(xiàn)德育。而在學習《登幽州臺歌》、《登飛來峰》、《己亥雜詩》這一類富有生活哲理的篇章時,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與作品對話,探討發(fā)掘作品內(nèi)涵,從而實現(xiàn)德育。以《登幽州臺歌》一詩的教學為例,學生在初讀這首古詩時,可能不解其意。只能感受到作者在空曠、了無一人的環(huán)境下孤獨、凄涼的心境,卻無法真正明白作者內(nèi)心世界的惆悵。這時教師應從介紹作家背景開始,幫助學生解讀詩文。這里的“古人”并非是單純的古人,而是指作者陳子昂所處的生活朝代之前,那些禮賢下士的古代明君,如燕昭王。而“來者”是指作家無法預見之后的時代,無法等到另一個賢明的統(tǒng)治者。他所面對的只有眼前的時代,只有空曠曠的悠悠天地。因此滿是壯志難酬、生不逢時、命無伯樂的郁郁寡歡與苦悶惆悵。這時再適時地導入時代更替的因素,讓學生自主發(fā)掘生活的哲理,即感恩生活,感恩自己擁有的一切,更加珍惜眼前。在和平昌盛的時代,在安居樂業(yè)、公平公正的社會中,努力前行、堅守夢想,用雙手奮斗出自己美好的未來。
3.與內(nèi)心對話
這一階段是最重要的階段,是德育的關鍵教學手段。一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是怎樣,他就會是怎樣的人。從作家作品到詢問內(nèi)心,通過前期鋪墊與過渡,實現(xiàn)最終目的。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產(chǎn)生想法與感受,并進行深層次地思考與探究。
如在學習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一課時,教師可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然后提出問題。海子在詩歌中表現(xiàn)的是純樸、簡單的美好與幸福,詩人在追求幸福,接著他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然后懷著最樸素的愿望期盼著自己的未來。整首詩歌清新自然,全詩充滿著對生活的向往,充滿著美好與希望。因此,教師可提出這樣的問題:
師:這首詩歌我感受到了詩人最樸素、最簡單的愿望,也讓我體會到了詩人內(nèi)心歡快而知足的心境,幸福在詩人眼里竟是這樣簡單與純粹。那么你們眼中的幸福是怎么樣的呢?也和詩人一樣有著最樸實的期盼嗎?還是早已堅守著自己內(nèi)心的夢想,為想要的生活而努力奮斗著呢?寫下你們的想法,讓老師看看你們心中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樣子。
這種問題的設置,直接切入了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每個人對自己夢想的追求,在追逐夢想時遇到的阻礙以及自己對幸福生活的定義等等。用這種方式,讓學生探索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與內(nèi)心對話,同時教師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實現(xiàn)德育教學的目的。
三、關注社會現(xiàn)象,建立學科知識與社會間的聯(lián)系
德育不僅是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還是對學生如何正確看待問題,用道德的眼光審視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初中學生還未成年,普遍不諳世事,面對當今社會的紛繁復雜,沒有辦法很好的保護自己,太過單純。因此教師應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象,在開拓學生眼界,理性看待社會問題,倡導學生不跟風不隨波逐流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判斷事物的能力,有效幫助學生建構起完善的社會價值體系,這也是德育的內(nèi)容之一。初中語文教材中選取了不少諸子百家的散文,其中就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與社會哲理。如在學習《魚我所欲也》這篇古文時,教師可提出這樣的見解和疑問:
師: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究竟是舍魚還是舍熊掌呢?孟子告訴我們在道義與生命面前,我們要舍生而取義也,這點在當時是毋庸置疑的。但當你面對著其它附加條件和多重選擇時,有些事情真的值得你放棄生命去做嗎?在當今社會,有很多復雜的事情等待著我們?nèi)ッ鎸?,假如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遭遇搶劫,罪犯手中持有武器,你所做的并不是與他搏斗,要知道你們還小,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抵抗比你強大幾倍的人,應該給他錢財,然后逃跑報警,這才是正確的做法。再如我們在幫助別人時,的確應該盡自己所能去幫助,但并不是沒有限制地一味無回報的付出。我們每個人都應善良,但善良并非無底線的忍讓與投入。處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當中,面對現(xiàn)實生活,我們要學會做出正確的判斷與選擇,保證自己的安全,舍生取義并不是處處適用的。
通過舉一些與社會現(xiàn)實相關的例子,幫助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社會觀,建立正確的價值判斷標準,完善個人價值體系與品德觀念,從而有效實現(xiàn)德育目標,達到才育與德育雙重教學的成效。
結語
德育工作不僅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nèi)容,更是新時代下學校教學的重點。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娜瞬?,是社會的需求,也是幫助學生收獲更好人生的手段。初中語文教學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過渡階段,這一階段對學生性格的養(yǎng)成、思想品德的端正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的建立有著關鍵作用。教師應從自身做起樹立品德榜樣,同時完善課堂教學方式,隨文潤心,立德樹人,為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做出努力和貢獻。
【參考文獻】
[1] 張麗霞.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淺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德育滲透[J]. 文教資料, 2015(33):38-39.
[2] 韓磊. 潤“德”細無聲——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 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 2013(8):111-112.
[3]聶芳平. 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研究[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18).
[4] 龔美燕. 優(yōu)化課堂改革 堅持立德樹人——試議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 文理導航, 2015(4):10.
(作者單位:浙江省臺州市天臺縣始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