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江 馮小艷
【內(nèi)容摘要】隨著高考閱讀分量的增加,除了完成課內(nèi)文本研讀,更需要將課內(nèi)的閱讀方法付諸于課外閱讀中。真正做到“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同時課外閱讀的積累又能與課內(nèi)外閱讀互為補充,達到閱讀教學的最佳效果。
【關鍵詞】課內(nèi)閱讀 課外閱讀 方法
葉圣陶先生指出:“語文教本只是些例子,語文教本不是個終點。從語文教本入手,目的卻在閱讀種種的書。”同樣著名語文教育家呂叔湘先生也曾講過:“語文學習,三分靠課內(nèi),七分靠課外。”我也堅信語文教學必須將課本閱讀與課外閱讀聯(lián)系起來,有效擴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對于問題的多角度分析能力,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對此我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嘗試。
一、課外閱讀材料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課內(nèi)知識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睂W生有了興趣才會主動深入的學習。如果一堂課能抓住學生的興趣,那么學生就能夠在教師設置的問題里思考,并自覺的去拓展閱讀。比如在講《項脊軒志》的時候,先展示了龍應臺《目送》里的經(jīng)典句子:“金門的美,怎么看都帶著點無言的憂傷。一棟一棟頹倒的洋樓,屋頂垮了一半,殘破的院落里柚子正滿樹搖香?!边@里展示的也是對于老屋之中故事的回顧,表達自己的感受,再引入項脊軒,學生可能就會自覺的去看看目送。通過朗誦目送里的名句,讓學生有情感上的積淀,在《項脊軒志》的學習過程中,能更好的幫助學生感悟親情,同時還能促使他們有興趣在課外時間涉獵龍應臺的這部散文。同時在這篇散文中關于先母的描述只有 “兒寒乎,欲食乎”這一個小片段,對于他們的母子親情學生掌握得太少,而在他的散文《先妣事略》中有詳細的記述,助讀材料里就安排了這篇文章。通過這篇助讀材料,學生對項脊軒的母子之情有了更深刻的領悟。然后趁熱打鐵,讓學生寫出對于親情的感悟,學生寫了《母愛,最細微的親情》《母親,我是您放飛的風箏》《黑白記事,母親離開后我的思念》等感悟文章,有較好的效果。同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了解先母的婢女,助讀材料安排了《寒花葬志》。課外閱讀可以是課內(nèi)閱讀的有效補充,也可是課內(nèi)閱讀情感的延伸。
二、課外閱讀材料能夠有效的和課內(nèi)文章進行比較鑒賞
詩歌的比較鑒賞是高考的題型,常常將語言、內(nèi)容、形象、表現(xiàn)手法相近或相反的兩首詩歌 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鑒別、賞析。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多加涉獵。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第二段有關琵琶曲的描寫,主要是運用直接描寫的方式,寫出了琵琶曲的美妙;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用了出人意表的比喻,生動地記錄下李憑彈奏箜篌的高超技藝,將大量筆墨用來渲染樂曲驚天地、泣鬼神的動人效果,通過比較學生能很好的分辨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的差別。再比如講小說《歐也妮葛朗臺》的時候,可以引入《威尼斯商人》夏洛克,《慳吝人》阿巴貢,《死魂靈》潑留希金,這四大吝嗇鬼的經(jīng)典描述可以進行比較。同時還可以和《儒林外史》中的嚴監(jiān)生,嚴貢生進行比較。
三、課外閱讀材料是對課內(nèi)閱讀視野的有效擴充,能一定程度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
在《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的教學設計時,首先就考慮到課內(nèi)外閱讀結合的理念,對于課本的整合我打算把南宋愛國詩人岳飛、陸游、辛棄疾、文天祥的詩詞和生平經(jīng)歷作為這一單元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在于體悟愛國英雄的淚水、懷才不遇以及壯志難酬。在詩詞鑒賞過程中體會單元教學重點緣景明情,明白景情關系。同時在情感目標的設計上能夠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英雄觀,體悟英雄的堅持、擔當、隱忍、以國家危難為己任的氣概。同時也要明白英雄與時勢的關系,明了英雄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含義。在當今時代,堅持自我人生正確理想和追求擔當責任意識,超越自身束縛,開創(chuàng)人生價值也是一種英雄的境界。有了這樣的思路,針對辛棄疾的詩詞我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篇詩詞,《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京口北固亭懷古》這三首詞分別代表了辛棄疾壯年,中年和晚年的三種精神狀態(tài),能夠立體而全面的了解一個詞人,同時再加入梁衡《把欄桿拍遍》《郁孤臺之魂》《辛棄疾生平考證》等文章,就更能體會這樣一個失意英雄的淚水,從而就能擴大學生對英雄含義的理解。
四、課外閱讀材料能解釋清楚課內(nèi)文章中一些詞語的來歷、典故以及詞牌的來歷
課文教學中有一些生僻的帶有歷史典故的詞語、詞牌,對學生來說是難點,而此時補充課外材料,能有效的幫助學生學生解決這些疑難問題。比如在《鴻門宴》中有這樣一句話“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睘槭裁捶Q足下,足下是什么意思,此時可以引入《異苑》中驪姬受寵,重耳逃亡、介之推割肉獻主、隱退綿山、火燒綿山,悲乎足下等典故,進而使學生了解寒食節(jié)的來歷,可謂一舉多得。《滕王閣序》里有很多的典故,僅依靠課下注解并不能十分明了每一個典故的來歷,如果把每一個典故當作寫作素材來積累,不僅能深入了解課文,而且為寫作打下基礎。
說了這么多,其實我的做法還處在探索階段,我將更多借鑒其他老師的先進經(jīng)驗,進一步開拓思路,大力促使課內(nèi)外閱讀有效結合。
(作者單位:山海關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