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湖北十堰地區(qū)為例,從高校志愿服務PBL+模式著手,構建師生同心圓,明確服務群體和方向,完善組織和管理角度,切實推動高校志愿服務育人功能的發(fā)揮。
關鍵詞 基于問題導向 PBL+模式 同心圓 實踐育人
中圖分類號:D630.1 文獻標識碼:A
大學生的志愿服務活動,是高校大學生第二課堂活動、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是將理論付諸實踐,加強實踐育人的有效手段。志愿服務的常態(tài)化、項目化、品牌化是當前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必然趨勢。本文結合高校學生組織開展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的實際,提出基于PBL+模式(即是問題導向)志愿服務的機制構建,避免學校與社會脫節(jié) ,推動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1現(xiàn)階段高校志愿服務面臨的“困境”
(1)大學生對志愿服務活動認知 “不夠深”。 當前,隨著國內高校學生人數的逐年增長,青年大學生志愿服務隊伍的人數日益增多,大部分高校也成立了專門管理志愿者的社團。但與學生會等官方學生組織相比,志愿者對所在組織的歸屬感普遍較弱。不少大學生志愿者只是簡單地被動接受并完成所在組織安排的任務,但對所做的事情、組織的宗旨、目標或活動的來由缺乏足夠深入的認識。這種情況往往會削弱志愿者與志愿服務組織間的相互期望值,除了志愿組織會給志愿者留下不規(guī)范、不重視的形象,還會讓志愿者沒有參與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能更好地發(fā)揮其積極能動性。
(2)高校志愿服務活動組織過程 “不夠?!?。大部分青年大學生剛加入志愿服務組織時滿懷熱情,但如果長期未被組織安排參加志愿活動,這種熱情就會逐漸消退。而且在一些重要的活動結束后,部分大學生會逐漸淡忘自己的志愿者身份。同時,網絡及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對大學生從事志愿服務工作也帶來較大的沖擊,部分大學生的課余時間為網絡和手機所占據,對志愿服務的常態(tài)化開展無暇顧及。這些活動基本都是以清理校園周邊衛(wèi)生、敬老院慰問孤寡老人、參與無償獻血等活動為主,真正可持久開展的、有內涵和意義重大的活動較少。
(3)高校志愿服務管理和激勵機制 “不夠全”。 因志愿者的名稱和服務的性質所限,大學生志愿服務絕大部分都是無償的。高校的團組織和志愿服務組織由于各方面原因也不能保證志愿者都能夠得到精神和物質的獎勵。此外,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過程中,較少將志愿服務納入其中,參加青年志愿者活動對促進學生就業(yè)的作用也不明顯。同時,青年大學生志愿服務缺乏完善的培訓機制,有時在大型活動前對志愿者開展的培訓也僅限于組織的工作程序、對組織的簡單認知等,難以真正培養(yǎng)和提升大學生的意識和素質。
2構建基于PBL+模式的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切實提升高校志愿服務質量
(1)確定活動方向和項目主題。根據前期調研與總結, 結合學校學生專業(yè)實際及學校地區(qū)實際(鄂西北地區(qū)唯一的一所醫(yī)學本科類院校)。同時充分考慮和征求受助群體的意見,確定項目化的志愿活動實施方案。2016年初湖北醫(yī)藥學院普愛志愿服務隊在十堰地區(qū)開始陸續(xù)開展以薪火相傳(關愛進城務工子女及留守兒童)項目、星手相牽(關愛自閉癥兒童)項目、守護天使(急救知識傳播與培訓)項目以及情暖夕陽(關愛老人)項目。這些志愿項目的活動的收到了非常好的社會反饋,得到了受助群體的認可,他們愿意并歡迎此項活動繼續(xù)進行,增強了組織者、參與者的熱情、感染和帶動越來越大的學生主動自發(fā)的加入這樣的志愿服務項目中。使學生對志愿服務本身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跳出了只停留在配合和服從學校的安排上,志愿者不再盲目和被動,而是主動把做志愿服務規(guī)劃到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明確主體,以輔導員導師團隊、學生志愿者團隊、受助群體三方為圓心。在志愿服務的整個實施過程中,充分調動三個群體的主動性十分關鍵。只有這三個群體都主動投入和接納每一次的志愿活動。輔導員對活動的實施進行全程的參與和把控從志愿者的培訓到活動內容及后期宣傳和總結。教師在此過程中會延伸思考出很多學生工作相關課題,學生志愿者根據與老師長期的交流、互動和總結,增進師生情感,都會提升志愿服務效果。服務對象在受助的過程,不再覺得自己是被同情的對象,而是一個可以交流的朋友。實現(xiàn)三個群體的良性互動。
(3)拉伸內涵,以建立定點志愿服務基地、豐富第二課堂內容、充分利用網絡平臺三個陣地為半徑。首先,針對志愿服務項目要建立固定的基地,建立長期聯(lián)系,項目跟進,避免低效率、重復性的活動,保證每一次活動都是對上一次的完善。其次,作為定期和長期堅持的活動,在寒暑假集中組織學生團隊開展社會實踐,課題和成果可以鼓勵學生申報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挑戰(zhàn)杯等,志愿故事可以搬上文藝舞臺鼓舞和激勵更多的人,從而豐富學生的第二課堂內容。第三,充分利用好“三微”平臺,對活動進行報道和跟進,讓過程和成果可視化。
(4)共建師生“同心圓”,以提升輔導員隊伍綜合能力、增強志愿服務團隊綜合素質、夯實志愿服務實踐育人時效性三個目標為指引,輻射帶動打造多個志愿服務項目團隊,實現(xiàn)多個志愿項目組合,形成學術論文、新媒體作品和調研報告等多種實踐育人成果,全力構建多“圓”發(fā)展的志愿服務模式。該模式下,各個項目取得了國家級、省級、市校級的多獎勵。參與的師生個人也多次受到表彰。同時隊伍內部也會定期進行表彰和獎勵。達到了很好的內外相結合的激勵機制。此種模式的構建,大大提升了受助群體、學生志愿者以及指導老師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基金項目:2016年湖北省教育廳學生工作精品立項項目,課題名稱為《普愛志愿服務“同心圓”——創(chuàng)新地方醫(yī)學志愿服務“ PBL+”模式》,課題編號2016XJPG3015。
作者簡介:陳靜,湖北醫(yī)藥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湖北醫(yī)藥學院第五臨床學院分團委副書記,(十堰 442000)。
參考文獻
[1] 林彩燕.社會功能視野下提高大學生志愿服務質量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02):82-85.
[2] 王民忠,狄濤.論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構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10).
[3] 徐子恒,王為正.高校青年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對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