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麗麗
PCK即學科教學知識,自從80年代美國教育學家舒爾曼提出開始至今,對促進教學成效和對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PCK是教師學科知識和教學方法的整合,即教師利用各種易于學生理解的表征方法(HOW),使學科知識(WHAT)適合于不同興趣、能力和背景和學生。(WHO)幫助或引導學生理解學科知識。
教學活動組織與進行一定要在教師的學科知識框架(WHAT)、兒童的知識框架(WHO)、運用怎樣的教學策略(HOW)這三點上清楚把握.即學什么(WHAT);誰在學(WHO);怎樣學(HOW)。
以下以大班的科學活動《奇妙的聲音》為例,我們看看教師是怎樣從教師的角度(WHAT)、兒童角度(WHO)、和策略角度(HOW)上來有效的完成一次教學活動。
一、從教師的角度出發(fā),選擇合適的學科內(nèi)容
第一,教師自己必須對學科知識要有充分的理解,不僅理解學科中的概念、概念之間的關系,也要理解課程的結構。除此之外,教師還應了解教學的目標和信念、學科性質(zhì)、學生特點、社會文化、特殊背景知識等,為后面的選擇做準備。
第二,關于選擇教學內(nèi)容的知識,聚焦到教學實踐中就是“教什么”,應當教哪些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應該以什么樣的順序呈現(xiàn);包括哪些基本的知識和概念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就應源于對學科知識、教學目標的知識和信念、關于課程和教材的知識、學科性質(zhì)、學生特點、社會文化、特殊背景知識等的綜合考慮。
二、從幼兒的角度出發(fā),滿足幼兒年齡特點的需要
那么在合理的學科內(nèi)容選擇與目標的制定之后,更重要的是,教師應了解幼兒的年齡、能力、興趣愛好等經(jīng)驗,分析選定學習內(nèi)容中的核心經(jīng)驗,確定我們要給予幼兒的學習內(nèi)容是他們需要和感興趣的。分析對于選定的學科知識大多數(shù)幼兒可以理解到什么程度,哪些是幼兒學習掌握的重、難點的。并在教學前提前了解學生的已有的知識和學習經(jīng)驗等,“奇妙的聲音”屬于“自然科學現(xiàn)象”范疇的內(nèi)容,主要圍繞自然科學現(xiàn)象的物理現(xiàn)象“聲音”獲得經(jīng)驗,從中看到幼兒可以獲得的核心經(jīng)驗有:①各種各樣的聲音感知;②不同物體會發(fā)出不同聲音;③樂音與噪音;④不同的人對聲音有不同的喜好;⑤聲音的傳遞;⑥聲音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三、從策略的角度出發(fā),為目標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活動對于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升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應從策略上選擇多種教學方法、豐富的活動材料,為有效學習提供一切的可能性。
《有趣的聲音》據(jù)內(nèi)容特點及幼兒的年齡特點,教師采用了操作、觀察、演示、討論的學習方法,其中主要選擇的是探究和實驗的操作性的學習方法,讓孩子們不但用耳朵聽到聲音的振動,還可以用眼睛看到聲音的振動。讓孩子運用多種感官親自的感受中去發(fā)現(xiàn)去總結。
在學習材料上大鼓的選擇上是一個亮點,它非常清晰的將聲音是振動的這樣一個抽象的科學概念形象直觀的解讀給幼兒。
由此看出,在PCK指導下組織幼兒理解學科知識,一定要從教師、學生及策略角度出發(fā),全方位的為教學目標服務最終達到幼兒有效學習的目的,教師在追求學科知識與教學方法完美整合的同時也要重視到教師要有能力把自己已有的教學知識和經(jīng)驗如何有效轉變?yōu)楹⒆觽兊膶W習知識,這也將是我們更高遠的努力方向。
附:大班科學活動——奇妙的聲音
設計意圖:大班幼兒已經(jīng)能分辨出身邊單一的聲音,并知道通過敲擊可以發(fā)出聲音,但對于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的還存在著困惑,不是很了解?!吨改稀分赋?~6歲兒童能動手動腦找出問題的答案。
活動目標:①發(fā)展幼兒的聽辨音能力,能夠?qū)μ剿髦車氖澜绺信d趣;②通過探索活動初步了解聲音是由振動產(chǎn)生的;③了解噪音和樂音,知道噪音的危害,養(yǎng)成良好的說話習慣。
活動準備:①樂器準備:鈴鼓、三角鐵、木魚、撞鐘、鋼板琴、響板、大鼓或小軍鼓(每樣一個);②收集材料準備:礦泉水瓶、木梳、筷子、塑料紙、報紙(每樣一個)、瓶蓋兩三個;③音樂準備:各種動物的聲音、好聽的音樂、噪音。
活動過程:
1.猜一猜感知聲音。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幾種你們非常熟悉的聲音,你們想聽嗎?播放聲音(第一次播放一種聲音,第二次播放兩種疊加在一起的聲音,根據(jù)孩子的情況以此類推)。師:小朋友們的耳朵好靈哦!你們知道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的嗎?
2.分組探索聲音的產(chǎn)生。師:現(xiàn)在我們先來嘗試一下制造聲音。老師給小朋友們準備了些材料放在了桌子上,有一些是樂器,有一些是我們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小朋友可以自由選擇這些物品進行嘗試,也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交換,但請小朋友記住在操作過程中不能爭搶材料。(材料分兩張桌子擺放,一張桌子放樂器,一張桌子放收集材料小朋友在操作完成后可以進行交換操作)師:小朋友們剛才都用這些材料制造出聲音了嗎?誰能來說說你是怎樣做的呢?(幼兒大膽回答,教師小結:物體進行碰撞振動而產(chǎn)生了聲音;不同材料物體產(chǎn)生的聲音也不一樣。)
3.小實驗。利用實驗游戲,幫助孩子了解物體震動就能產(chǎn)生聲音,停止震動聲音也就沒有了。如下:①師:今天老師請來了一些瓶蓋舞蹈家,現(xiàn)在掌聲有請?。▽⑵可w放在鼓面上)師:咦?瓶蓋怎么不跳舞呢?哦!原來小瓶蓋們說要大鼓唱歌她才會跳舞。教師敲擊鼓面豆子跳起舞來。師:為什么小瓶蓋要大鼓唱歌他才跳舞呢?(引導幼兒感知鼓面震動發(fā)出聲音豆子才能跳舞);②請幼兒把手放在鼓面上感知屋面的震動;③師:怎樣讓大鼓停止唱歌呢?(引導多少幼兒發(fā)現(xiàn)物體沒有震動就沒有聲音,進一步理解聲音是由震動產(chǎn)生的。)
4.嘗試用身體制造聲音。師:小朋友們剛才用各種各樣的物品制造出了聲音,現(xiàn)在我們什么也不拿,試一試身體都有那些地方會發(fā)出聲音呢?你是怎樣做到的呢?
5.分辨聲音。播放兩端音樂,請小朋友說說自己的感受。(教師小結:好聽的聲音是音樂,不好聽,過大刺耳的聲音是噪音)
6.活動結束。
教師小結:生活中很多物體都是通過震動和碰撞發(fā)出的聲音,有的聲音好聽,有的不好聽,多聽好聽的聲音,會讓人心情舒暢,而聽多了不好聽的聲音就會有害人的身體健康,所以我們平時要輕輕說話,輕輕走路,拿放東西也要輕輕的;在家也一樣,看電視,聽音樂都不要把聲音開得太大了,現(xiàn)在就讓我們學著小貓的樣子輕輕的離開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