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亮 彭繼順
課程標準強調教學要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親身實踐,強調學生通過現(xiàn)實的活動得到深刻的情感體驗,再由直接經(jīng)驗和體驗改變自身認知狀態(tài)。因此,“活動”是開啟心靈之門的鑰匙,是實現(xiàn)政治課程目標的有效方法。在教學中,我嘗試著將活動貫穿在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幫助學生在活動中去實踐、去體驗、去感悟,較好地實現(xiàn)了知與行的統(tǒng)一。
一、游戲式活動
游戲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一種模擬。它不僅是娛樂,還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人們在游戲中表現(xiàn)出來的態(tài)度,往往就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態(tài)度。在教學中開展游戲,改變了單純接受的學習方式,通過游戲趣味性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優(yōu)化課堂教學,既使學生在輕松、快樂、競爭的氛圍中獲得份人生體驗,又在潛移默化中巧妙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
二、情境式活動
這是我用得最普遍的一種活動方式,通常的流程是:老師創(chuàng)設情境—確定問題—學生自主學習、分組討論—全班交流。老師要盡可能創(chuàng)設既結合教學內容又與學生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情境,由情境引出學生感興趣、樂于思考的話題,促進學生之間去對話,在對話中交流、合作,獲得求知、認知的樂趣,進而完成教學目標。一堂課創(chuàng)設的情境不用太多,太多會顯得雜亂無章,反而難以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如能用一個情境貫穿整堂課,反復利用這一情境,把它與當堂課的若干知識點充分結合起來,用好用活,必將促進學生深刻理解本堂課所學內容,如學習“親子之間”這一課,講到父母與子女之間難免會有矛盾和沖突時,我選擇了一個事例分段設置情境,啟發(fā)學生分別站在父母和孩子的角度進行換位思考,再與事例中主人公處理問題的方法作對比,從中獲得啟迪。具體操作上,先用投影打出這個故事的前半部分:一位母親發(fā)現(xiàn)她在一個日記本里收藏的新的一元、兩元錢越來越少,而那幾天孩子總是在嚼泡泡糖……此時,我設置了這樣兩個問題:假如你是家長,發(fā)現(xiàn)了孩子的這種行為,你會怎么處理?假如你是事件中的孩子,你希望家長怎么來處理?學生各抒己見后,我再把這位母親的做法展示給學生:情急之中,母親寫了一張字條:“孩子,你知道你的做法是什么行為嗎?你想讓爸爸媽媽象防賊一樣防你嗎?”她把字條放在剩下的幾元錢中夾在了本子里。此時,我再次設置問題:如果你看見了母親寫的這張字條,你會怎么做?學生講完自己的意見后,我把整個故事的結尾展示給他們:過了兩天,母親去看本子,字條上,在她的文字的下面,是孩子歪歪扭扭的字:“媽媽,我錯了。我知道該怎么做了。這件事你不要和爸爸還有別人說,讓它成為咱倆的秘密,好嗎?”從那以后,孩子再沒拿過父母的錢。借鑒了他人處理矛盾的方式后,我再請學生將自己在生活中與父母發(fā)生的常見矛盾寫下來,然后選擇一些最典型學生反映最多的親子矛盾交給學生分組討論,讓他們暢談應該如何合理地解決這些矛盾。我還要求學生課后把這些問題和歸納整理出來的辦法帶回家,咨詢一下父母的意見,看看他們是否認可,再聽聽他們認為合理的解決方法,嘗試著找到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矛盾的途徑。通過這些舉措,我希望能讓學生學著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學會與父母溝通,促進他們與父母和諧相處,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
三、作業(yè)式活動
新編教材和配套練習中都有大量的作業(yè)式活動,一般而言,我會結合教學內容,有選擇地布置一些活動讓學生在課余完成。如學習“師生之間”時,我讓學生自由組合成幾個小組,每組選擇一位本班的任課老師為采訪對象,了解老師一天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情況,據(jù)此以《老師的一天》為題寫一篇作文,其目的是讓他們了解教師工作的特點,學會體諒老師,與老師積極溝通,營造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又如,學習“亮出你自己”時,我要求學生以“他人心目中的我”為題,采訪自己的老師、同學、父母、親友,廣泛聽聽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并把采訪的結果記錄下來,以此學會正確認識、評價自己。學習“成功演繹我的社會角色”時,為了培養(yǎng)和檢驗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我請學生利用雙休日獨立地策劃并組織實施一次重大的家庭活動,如慶祝父母的生日,邀請親朋好友來家做客或野外郊游等。完成以后請學生完整地寫下活動計劃、活動內容、活動效果以及從中獲得的感想。
當然,活動教學法的類型還有很多,如研學旅行社會實踐活動、課前調查預習活動、辯論演講式活動等。由于篇幅所限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在活動中,有些問題是需要引起教師注意的,例如該如何處理好教師角色的轉換,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定位,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如何處理好教學內容與活動形式的關系,不一味追求活動形式的多樣化而忽略了活動應該為教學內容服務,等等。我自己一直感到不好把握的一點就是關于活動中的“放”與“收”。新課程特別強調課堂教學的“放”,強調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自由討論的時間與空間,但稍不注意課堂上就容易出現(xiàn)“一放就亂”或“一收就死”的現(xiàn)象。有時候,某個話題學生特別感興趣,特別有話可說,而老師迫于課時限制或課堂結構完整性,又不得不打斷學生的熱情,使學生感到意猶未盡,似乎被潑了一盆冷水。所以,在實施活動教學時,如何突出課堂教學的主線,把握活動的開放度,做到“有的放矢”“放而有度”“活而不亂”“形散而神不散”,確實是一個需要我們繼續(xù)深入研究的課題。
總之,活動教學法能夠充分體現(xiàn)新課程開放性、生成性的特點,增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大膽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全面發(fā)展,獲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