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人們對地理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要不斷加強教學方法研究,更新教學理念,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將瑣碎抽象的地理概念生動形象地傳遞給學生,促進學生理解消化吸收,從而促進地理教學高效課堂實現(xiàn)。以下,筆者從多年教學實踐的角度出發(fā),跟各位同仁分享在構建高中地理高效課堂研究中的幾點體會。
關鍵詞:高中地理;高效課堂;構建方法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生心理發(fā)展和學習需要展開教學,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為主線開展教學,忽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和知識接受能力,一味追求成績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因此,高中地理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尋求新穎獨特的教學視角開展教學,激發(fā)學生對地理的興趣,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水平。
一、 有趣課堂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萬事開頭難,學習任何知識,想要學得好,首先就是要有興趣。教師在課堂開始時沒有任何前兆直接進入主題學習容易讓學生一頭霧水,會顯得很突兀。而依賴有效的教學導入,可以將學生從課間浮躁的狀態(tài)拉進課堂情境中,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梢詫氲姆椒ㄓ泻芏啵處熆梢愿鶕煌慕虒W內容設置不同形式的導入環(huán)節(jié)。
比如,在講解《自然災害與人類》時,我在課前給學生們播放了汶川地震和洪水泛濫的短片,讓學生通過直觀的視覺感受到自然災害帶來的后果:“地震、洪水、海嘯等能輕易奪走我們的家園,讓我們無家可歸。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正是各種自然災害的類型及危害……”再如,在講《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這一章內容時,我問學生:“有誰看過《狼圖騰》這本書?這本書寫了知青在內蒙古草原的一些故事,書中多次提到由于人類不恰當的放牧方式導致草原荒漠化嚴重,牧民們不得不一次次遷徙尋找新的草場。土地荒漠化從2009年開始有所緩解,所以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草原沒有照書中所寫持續(xù)惡化下去……”這就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想深入了解荒漠化產生的原因及究竟采取了何種措施使其面積減小,同時也將環(huán)保意識成功傳遞給學生。
二、 不斷設疑質疑,引導學生動腦思考
“小疑小進,大疑大進”是朱熹對學習知識的總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采取一味傳授讓學生記筆記課下背誦的方式進行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疑的學習態(tài)度。在教學過程中,我常常根據教材設置一些帶有懸疑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自然融入問題解決中,調動學生學習思維,讓學生在問題探究中豐富地理知識認知。
比如在高一地理教學中,我當時給學生講授地軸和黃道面夾角的知識時,在兩者夾角多少的基礎問題上,進一步向學生提問:如果兩者的夾角變大或變小,會對太陽直射產生怎樣的影響?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對這一知識點有了深入的理解。再如,在學習《環(huán)境污染及其防治》時,我讓學生針對“當前我國環(huán)境存在的問題及治理方法”“作為一名高中生我們應該做些什么”等內容進行思考。環(huán)境問題是我國社會當前較為關注的熱點,每個學生都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教學效果甚是理想。
三、 提倡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
地理是文科類中的理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當具備一定的理科思維,通過對問題有效識別、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我在教學中比較注重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讓學生通過合作討論探究,突出其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比如,在講關于城市化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時,通過讓學生分組在課下去尋找城市污染源,收集本地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等事實依據,小組總結原因危害及如何改善這類的環(huán)境污染,小組制作報告書,大家一起交流探討。通過這樣的形式,讓學生之間建立了互動機制,學生在收集材料和調查探究中有了深層次的感悟。這樣,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對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也有很大幫助。
四、 融入情感教育,樹立環(huán)保意識
地理教育與環(huán)境保護密不可分,學科內提供的大量環(huán)境知識值得教師貫徹落實到實際教學中,通過地理課堂環(huán)保意識的情感融入,讓學生了解到我國乃至世界不同地區(qū)的環(huán)境問題,不斷向學生闡述關于人與環(huán)境、人與自然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各種案例讓學生意識到人類與環(huán)境密不可分,我們要意識到全球變暖對地球的影響,毀林開荒對環(huán)境的危害,燃料燃燒對霧霾的加深影響等,不斷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發(fā)自內心地形成環(huán)保意識,并付諸日常生活中。
綜上所述,實現(xiàn)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為實施地理教學新課改的必由之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導入課程,在課堂上以問題為線索不斷引導學生動腦思考問題,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教授學生地理知識,在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提升學生修養(yǎng)。讓高中地理教學沿著科學的方向發(fā)展,最終使地理課堂教學實現(xiàn)高效、優(yōu)質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景春華.淺議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的優(yōu)化[J].新課程(教師),2010(10).
[2]周營營.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學新思考[J].才智,2015(12):117.
作者簡介:
林耀春,吉林省長春市,吉林省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