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兵
摘 要:數學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之間及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體驗歷程。在與學生的交流及思維碰撞中產生火花,及時捕捉教學中生成的亮點,合理巧妙利用,以體現(xiàn)“動態(tài)生成—合理轉化—有效利用”的策略,綻放教學精彩,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生成;資源
一、借助錯誤性資源,引導學生在自我反思中理解知識
課堂教學過程中充滿了不確定性和生成性,學生隨時會有許多認知方面的錯誤發(fā)生。對待學習過程中的認知錯誤,教師若能善于捕捉、靈活處理,以新的觀念、新的眼光,站在新的視角對其價值重新定位,且進行新的探索和實踐,那么學生就會在糾錯、析錯和改錯中感悟道理、理解知識和掌握方法。這樣,才能把課堂教學引向深入,變得精彩。
例如,教學“認識幾時幾分”時,有這樣一道例題:一個鐘面是7時55分,一個鐘面是8時零5分。本題是本單元中的一個難點,旨在考查學生是否能正確認讀接近整時的時間。很多學生通過觀察時針的指向,把第一個鐘面讀成了8時55分。針對這個比較典型的錯誤我并沒有馬上評價,而是讓學生自主分析。先判斷答案是否正確,進而追問學生:“你是怎么發(fā)現(xiàn)錯誤的?”學生在富有啟發(fā)性問題的引導下,很快找到了判斷錯誤的方法。8時55分接近9時,時針馬上指向數字9,而鐘面上的時針指向的是8,所以應該是接近8時,不到8時,就是7時55分。在此基礎上,接著引導觀察第二個鐘面,兩個鐘面進行對比,使學生明確正確的讀法,突破了難點。
可見,學習錯誤是學習過程中正常而普遍的現(xiàn)象,它是來源于學習活動本身,直接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生成性教學資源。只有在“出錯”和“糾錯”的探究與反思過程中,課堂才是鮮活的。借助錯誤性資源,引領學生在自我反思中理解數學知識,真實的課堂正是因“錯誤—探究—進步”的良性循環(huán)而充滿活力。
二、抓住問題性資源,引導學生在認知困惑中激發(fā)求知欲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币牲c能夠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思考。課堂上,教師要敏銳地發(fā)現(xiàn)學生的疑點,并尊重學生的疑問。當學生產生疑問后,要循循善誘,并且機敏地發(fā)展成為課堂教學資源,通過學生的疑問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使學生的疑點變成可以促進學生提高學業(yè)水平的有效資源。
例如,“初步認識有余數除法”里“乘船坐車需要幾條船幾輛車”的問題,是探究性學習的一個典型內容。教學中我直接出示練習“二一班40人去劃船,每只船上坐7人,至少需要幾條船?”這樣做的目的是引發(fā)學生探究答案的欲望,體現(xiàn)知識的再發(fā)現(xiàn)過程。學生中很快出現(xiàn)兩種認知:“我知道,至少需要7條船?!薄安粚?,至少需要8條船。”我首先肯定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同時指出:“下面我們就來研究哪個方案正確。比一比,哪個小組能最先得到答案。”在小組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同學們不僅明白了利用除法計算后還要加1的算理,同時還加強了互相關愛、互幫互助的教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困惑、疑難或模糊不清的認識,也包括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即時生成的某些非預設性的問題,都是“問題性”資源。教師的職責就是把關鍵性的問題作為教學資源,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激勵思考,引導相關探究活動,建構屬于學生自己的認知結構。
三、注重生活性資源,引導學生在知識聯(lián)系中拓展視野
數學和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課堂中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把很多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當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發(fā)生沖突時,他們會基于以往的經驗,依靠他們的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解釋,提出自己的假設。教師應重視學生對各種現(xiàn)象的理解,傾聽他們的看法,思考他們這些想法的由來,并以此為據,引導學生豐富或調整自己的解釋。
例如,教學“千克的認識”時,課前準備了幾樣不同重量的物品,如一袋10千克的大米,一袋1千克的糖、一袋500克的鹽……通過掂一掂讓學生形成一些具體大小的重量感。突然有位學生舉手說道:“去超市買菜,那里都說青菜多少錢一斤,而不是說多少錢一千克,一千克和一斤一樣嗎?”對于學生的疑問,我首先作了解釋:“千克和克是世界上通用的質量單位。斤和兩是我國以前使用的質量單位,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還會經常使用?!甭?lián)系生活實際也是數學教學的一個原則,既然日常生活中還在大量使用“斤”這個單位,我認為在教學中應該對“斤”作適當的介紹,這也是實際生活的需要。于是我進一步問道:“你們知道千克和斤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嗎?”學生議論開了。我拿出準備好的天平,放了500克的砝碼,然后放了一包500克的實物讓學生觀察,并告訴他們這就是我們生活中說的1斤的重量。那么1千克是多少呢?再具體演示,學生一下子就對一千克的重量有了具體的感受。
數學課堂上合理利用好教學中的生成性資源,既有利于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建構,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也有利于提升教師的專業(yè)實踐智慧,促進教學的有效性。在實施新課程的教學中,我會始終把如何合理利用好課堂生成性資源、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作為探究目標,促進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