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建波
“吃苦耐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然而,隨著物質(zhì)生活條件的改善,加上趨甜避苦是人的天性,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許多家長寧肯自己吃千般苦,也不讓孩子受一丁點兒累。在教育孩子上往往表現(xiàn)為“四過渡”:即過渡寵愛、過渡保護、過渡照顧、過渡期望,導致了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孩子因為“溫室效應”,從小便養(yǎng)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習慣,缺少自立性和吃苦精神。
當然,孩子不愿吃苦,拒絕吃苦,并非是孩子的過錯,而是父母沒有重視從小培養(yǎng)孩子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的結(jié)果。有些父母想當然地認為,孩子長大后自然就會具備自立能力和自強精神,現(xiàn)在學習成績好比什么都強。這種想法是極不足取的。請父母們想象一下:上了小學甚至初中的孩子不會洗自己的襪子,尚未成年就已想好將來由保姆服侍自己,這樣的孩子長大后怎么可能獨立地面對困難、承擔責任呢?
19世紀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說:“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那么首先要學會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沒有跳不出的困境?!笨梢姡俺钥嗄蛣凇钡拿赖虏皇窍忍煨纬傻?,而是后天培養(yǎng)、自我鍛煉的結(jié)果。吃苦教育的缺失,如果不及時補正,對家長的期盼、孩子的健康成長、社會的進步,都將是有害無益的。
而且,從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看,兒童和少年時期是人生的基礎(chǔ)階段,家長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一些條件,對孩子開展吃苦教育,非常重要,也有必要。因為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艱難困苦和曲折坎坷,在孩子的人生基礎(chǔ)階段,給他們開設(shè)吃苦教育這堂課,能磨礪他們的德行品質(zhì),升華他們的人生境界,增強他們的生存生活本領(lǐng)。
不過,對孩子的吃苦教育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虎媽”、“狼爸”不足學。讓孩子吃點苦,不是一本正經(jīng)地對孩子說:“今天,我就要讓你嘗嘗吃苦的味道?!边@種吃苦教育是沒有意義的。正確的做法是家長需先估量孩子吃苦之力而后才行吃苦之教,要尊重孩子意愿而不搞強迫命令,要在孩子玩得最高興的時候,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在孩子不知情的情況下,讓他吃點苦,受點折騰,孩子能做的,父母絕不要包辦代替。吃苦教育對孩子的意志教育有著最直接的影響,讓孩子吃點苦,就是為他們將來的人生旅途走得平穩(wěn)順暢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