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方
[摘 要] 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無窮動力,要明確教學方向,在目標定位中反思;夯實基礎保障,在內容研制中反思;凸顯核心任務,在語用遷移中反思,從而促進語文課堂教學的發(fā)展。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程反思;學科味
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無窮動力,如果實踐教學結束之后,我們僅僅抱著教完了就是教完了的心態(tài),沒有反思的及時跟進,成長的腳步就會放慢,甚至會出現(xiàn)“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現(xiàn)象。那對于語文教學而言,反思應該著力于哪些層面和維度呢?
一、明確教學方向,在目標定位中反思
《大江保衛(wèi)戰(zhàn)》一文以1998年百年一遇的長江洪災為背景,通過對人民子弟兵的描寫,展現(xiàn)了他們錚錚鐵骨的英雄形象。初始備課,教師將教學目標定位如下:正確、流利且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課文中“日夜兼程、鏖戰(zhàn)”的大意;品讀課文語言,感受人民子弟兵心系人民、英勇無畏的高貴品質;學習課文點面結合的寫作方法。
薛法根老師曾經(jīng)提出過極富影響力的“三不教”,其中包括學生已經(jīng)懂的和學生自己能夠讀懂的不教,給了我巨大的啟發(fā)。審視上述目標,朗讀課文、聯(lián)系語境理解詞語,其實是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的核心任務,學生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能力解決,這種杞人憂天的目標設定,將有限的教學時間消耗在無謂的學習之中。為此,教師在反思后,對教學目標進行了調整:扣語言,品形象,感知人民子弟兵錚錚鐵骨的英雄本色;抓語段,明方法,感知點面結合的寫作策略及其表達效果;搭平臺,勤實踐,運用課文中習得方法,學會準確展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征。
經(jīng)過這樣的調整,教學目標不僅依循了文本的內容特征,更契合了第三學段學生內在的認知需要,讓閱讀教學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夯實基礎保障,在內容研制中反思
“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中如果“教什么”的問題出現(xiàn)了偏差,其他一切也將成為空中樓閣,毫無意義。因此,教學反思應該多從教學內容中實施。
《大江保衛(wèi)戰(zhàn)》作為一篇通訊報道,筆者深入解讀了文本語言的內容和作用,并將寫了什么和學生應該學什么進行對應反思,最終將課堂教學設定為三個核心板塊:其一,整合第一自然段場景災情的兇猛可怕與第二自然段人民子弟兵“鏖戰(zhàn)場景、全然不顧”,以反襯的視角引領學生體悟學法,感受人物的初步形象;其二,教師引領學生對比閱讀第二、第四自然段,著力引導學生思考:黃曉文是一個怎樣的戰(zhàn)士、這是一支怎樣的隊伍?從個體描寫中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和語言等細節(jié)入手感知黃曉文的特點;引領學生借助朗讀、想象、對比的方式,對人民子弟兵的整體認知不斷升華,并借此順勢揭示點面結合的寫作方法,感受其達成的表達效果。
這樣一來,閱讀教學的內容就不再是面面俱到,而是將關注的視角聚焦在群體隊伍和典型人物身上,引領學生經(jīng)歷了內在感受、深入理解和逐步內化的思維階段,洞察作者的寫作方法和策略,為學生核心能力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三、凸顯核心任務,在語用遷移中反思
語用理念決定了閱讀教學必須要加強遷移的實踐,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無視語言語用的規(guī)律,隨心所欲地展開訓練。
《大江保衛(wèi)戰(zhàn)》一文既有點面結合的寫作范例,又有環(huán)境襯托的側面描寫,彼此之間既有側重,又有聯(lián)系,教師將課文中的人物描寫和環(huán)境描寫進行對比,在層層拓展中展開教學,引領學生緊扣“大堤塌陷了”“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來回穿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一道人墻”等語言,將英勇頑強的子弟兵形象鐫刻在每個讀者的內在意識里。教學至此還遠遠不夠,教師在引領學生深入品析語言、洞察作者寫作方法的基礎上,為學生播放了一段校運動會上班級學生參加比賽、奮勇拼搏的視頻,并引導學生以“田徑賽場上的小英雄”為主題,進行語言實踐的練筆,讓學生將自己在課堂上習得的方法及時地加以遷移運用,為學生的實踐練筆搭建平臺。
有了方法的指導和策略的支撐,學生在實踐練筆的過程中才能運用自如,游刃有余。這主要得益于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的深入反思,不僅研制了準確而適切的遷移內容,更選擇了妥帖的遷移方法,為語用的遷移訓練開辟了原始通道。
總而言之,語文教學是引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的綜合性、實踐性過程。教師的反思只有努力從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具體文本的寫作特色和學生的內在需要出發(fā),才能真正促成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敏銳意識,促進教師的不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正芹.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味”的追尋[J].小學語文,2015(11).
[2]陳張燕.讓小學語文課堂洋溢濃濃的“語文味”[J].山西教育(教學),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