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qū)實驗初級中學 許小燕
每年各地新中考試卷出來之后,熱衷于解題研究(主要是解法研究)的同行很多,然而針對一些典型考題開展解題教學設計研究相對較少.本著解題教學研究的興趣,本文以2018年江蘇省泰州卷第26題為例,給出解題教學設計,并跟進教學思考,供研討.
例1平面直角坐標系xOy中,點A在曲線y=(x>10)上.點A′與點A關于點O對稱,直線y2=mx+n經(jīng)過點A′,且與曲線y1=(x>0)交于點B(4,2).
(1)若點A的橫坐標為2,求函數(shù)y1、y2的解析式;
(2)在(1)的條件下,分析使y1>y2>0成立的x的范圍;
(3)當m=1時,求點A的坐標;
(4)在(3)的條件下,求△A′AB的面積.
圖1
圖2
教學組織:這一組問題不難.前兩問訓練學生辨別兩種函數(shù)圖像及其交點的位置,從點B(4,2)出發(fā),可求出曲線y1=(x>0)的解析式,再結合“點A的橫坐標為2”得出點A的坐標,于是聯(lián)立A、B兩點的坐標可得y2的解析式.第(3)和(4)問則是逆過來,從m=1出發(fā),先求出y2的解析式y(tǒng)=x-2,再設A′點的坐標為 (-a , -),代入y=x-2,2求出a=2.于是A(2,4),進而可求出△A′AB的面積.教學時可追問學生有哪些不同方法求出該三角形的面積,一方面可引導學生注意不同方法,另一方面可引出過點A作“分割線”的解法,如圖1,設直線y2=x-2交x軸于點C(2,0),連接AC,AC恰垂直于x軸,于是把AC作為△A′AB的“分割線”,為后續(xù)教學提供鋪墊.當然,△AA′B的面積也可轉化△OAB的面積的兩倍,然后轉化為梯形的面積解決.
例2 如圖2,平面直角坐標系xOy中,橫坐標為a的點A在曲線y1=(x>0)上.點A′與點A關于點O對稱,直線y2=mx+n經(jīng)過點A′,交曲線y1于點B,設點B的橫坐標為3a.
(1)當a=2,k=6時,求△AA′B的面積.
(2)連接OB,求△AOB的面積.(用含k的式子表示)
(3)小聰練習(1)之后,發(fā)現(xiàn)△AA′B的面積只與k的值有關,與a的取值無關.你覺得小聰?shù)陌l(fā)現(xiàn)是否正確?請說明理由.
(4)若△AA′B的面積為16,求k的值.
教學組織:第(1)問是賦值求面積,屬于特值引路.第(2)和(3)問可看成為第(4)問預設的鋪墊式問題,學生在兩個鋪墊問題的引導下,應該可自主貫通思路.教學時注意追問學生的思路,并適當安排學生上臺結合圖形講解、演算,在關鍵步驟進行標注、提醒,并再次要求至少兩個學生把思路復述一遍(即在重點和難點處安排學生“請你再講一遍”).
例3如圖3,平面直角坐標系xOy中,點A在曲線y1=(x>0)上,點A′與點A關于點O對稱,直線y=x+n經(jīng)過點A′. 過點A作2AD⊥x軸,與直線y2相交于點D,以AD為一邊向右側作正方形ADEF.小明經(jīng)過運算發(fā)現(xiàn)直線y2與正方形ADEF的邊EF的交點P恰在曲線y1上.請判斷小明的發(fā)現(xiàn)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圖3
教學組織:考慮到這一問比較有難度,可以預設如下一些鋪墊式問題.
鋪墊問題1:設點A的橫坐標為a,用含a、k的式子表示n;
鋪墊問題2:求正方形ADEF的邊長;(用含a、k的式子表示)
鋪墊問題3:寫出點E的橫坐標;(用含a、k的式子表示)
鋪墊問題4:寫出點P的坐標.(用含a、k的式子表示)
至此,學生只要把點P的橫坐標、縱坐標相乘就能確認,點P恰落在曲線y1=(x>0)上.
例4 (2018年江蘇南通中考卷,第18題)在平面直角坐標系xOy中,已知A(2t,0)、B(0,-2t)、C(2t,4t)三點,其中t>0,函數(shù)y=的圖像分別與線段BC、AC交于點P、Q,若S△PAB-S△PQB=t,則t的值為___________.
圖4
預設講評:由題意畫出示意圖(如圖4).
設PA、BQ交于點F.
借助B(0,-2t)、C(2t,4t),求出直線BC的解析式為:y=3x-2t.
我們知道,當前很多地級市中考命題都帶有濃濃的地區(qū)特色、且不論這種風格的好壞,對于該地區(qū)廣大備考師生來說,務必做好的就是積極應對、復習備考.在研究本地區(qū)中考壓軸題時,不只是局限于近兩年的壓軸題的題型研究,更重要的是深入“題”中,挖掘題中內(nèi)涵,如該題的知識點涉及哪些?求解該題的關鍵是什么?體現(xiàn)了怎樣的命題意圖?近年來,哪些題涉及過類似的問題結構?等等.想清楚這些,為進一步預設解題教學提供了幫助.因為在預設解題教學時,立足“一題一課”就需要將壓軸題充分展開,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讓更多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卷入到課堂進程中.
具體預設解題教學時,對于簡單問題可以適當包裝、變換問題呈現(xiàn)方式,正反設問、互逆問題,在這些簡單問題的展開訓練過程中,讓學生對問題的背景、平臺有了豐富的認識,接著拾級而上,成果擴大,研究稍有挑戰(zhàn)的問題,像上文課例中,讓學生想清三角形面積與反比例函數(shù)中的常數(shù)k之間的關系;最后挑戰(zhàn)較難題時,我們也預設了幾個鋪墊式問題,順著這些問題的引領,學生也就可以自主獲得思路,也就追求了“潤物細無聲”的教學引導藝術.
在考題講評之后,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回顧反思解題的全過程,想清主要難點、障礙點,關鍵步驟有哪些,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另一方面,老師在備課時還要善于檢索同類考題,將其鏈接到課堂最后環(huán)節(jié),或者作為課外作業(yè)布置給學生跟進訓練.我們在上面課例中鏈接的一道南通的考題,就是一道高度相似的同類考題,都需要學生具備含參數(shù)的運算基本功,并且對參數(shù)對應著的圖形的位置關系有數(shù)形對應的“敏感”.當然,如果具備一定的命題基本功,還可圍繞本課講評的考題進行一些簡單的變式改編,安排學生再練也是可行的.作為本文的結束,我們針對泰州壓軸題最后一問,也提出一個變式設問.在上文教學環(huán)節(jié)(三)中,在理解了問題的結構之后,可以跟進如下變式拓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