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茹
摘 要:面對人類社會面臨的全球性挑戰(zhàn),中國給出的方案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重大意義在于,它是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當代詮釋,是博大精深中華文明的承襲延展,是新中國和平外交實踐的升華,是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zhàn)的主動擔當。
關鍵詞:命運共同體;思想;意義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9-0034-02
五年來,從攜手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到打造中國—拉美、中國—阿拉伯、中非國家命運共同體,再到在聯(lián)合國發(fā)出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從中國走向世界。因其蘊含著合乎人類整體利益的價值觀、安全觀、發(fā)展觀、文明觀而盡顯思想魅力,為推進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呼吁,“各國人民同心協(xi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蓖瑫r,將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個基本方略之一,為新時代中國外交指明方向,同時也折射出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責任擔當。本文嘗試探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提出的重大意義,意在更好地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宣傳中國方案。
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當代詮釋
馬克思說,“人是類存在物”。所謂“類”關系,就是一種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身內在統(tǒng)一的一體性關系。馬克思的重要論述深刻揭示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即人的存在構成了社會共同體;并認為,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fā)展,或者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的自由。馬克思社會共同體思想的價值追求是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有個性的“自由人”。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把共產主義社會簡稱為“自由人聯(lián)合體”。在“自由人聯(lián)合體”中,衡量一個人財富的多少不是擁有多少金錢,而是擁有多少自由時間。自由時間是指人們在必要勞動時間之外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自由時間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基礎和保障。有了充裕的自由時間,個人才能得到全面的發(fā)展即個人命運才能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
當今世界,求和平、促發(fā)展、謀合作,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倡導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fā)展時促進各國共同發(fā)展。即將本國人民與他國人民的命運聯(lián)系到一起、將當代人和后代人的命運聯(lián)系到一起,追求建立一個共生、共榮、共建、共享和共贏的世界,彰顯了中國對全人類前途命運的關切,與馬克思社會共同體思想的價值追求是高度契合的。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共同體思想,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奠定了深刻的理論基礎。
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博大精深中華文明的承襲延展
每個國家或民族處理對外關系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都根源于它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是我們在驚濤駭浪的世界格局中站穩(wěn)腳跟的根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我們化解錯綜復雜沖突危機的鑰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對博大精深中華文明的承襲延展。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和”的思想已經深深熔鑄到了民族性格之中。關于到底什么是“和”文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此,現(xiàn)代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曾解釋說:“‘和與‘同不一樣,‘同不能容‘異;‘和不但能容‘異,而且必須有‘異,才能稱其為‘和……”只有一種味道、一個聲音,那是“同”;各種味道,不同聲音,配合起來,那是“和”。即“同”是無差別的絕對同一,“和”則意味著有差別的統(tǒng)一,“和而不同”講的是在承認事物存在著矛盾和斗爭的前提下,在諸因素的對立統(tǒng)一、相互依存中求同存異。相比近代西方倡導的構建自由民主思想,“和”文化中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xié)和萬邦的國際觀及人心向善的道德觀,即中國與世界相處的一些基本價值原則,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重要內涵。
我們的先人很早就意識到了個體力量的弱小,為了生存和發(fā)展必須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共建區(qū)域共同體、利益共同體乃至命運共同體。所以,中國人處事具有整體意識和系統(tǒng)思維。如,在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的是“個人”對于“家”“國”“天下”等不同層次的共同體的維系和發(fā)展所應承擔的責任。從“家”的層面講要“孝”,從“國”的層面講要“忠”,從天下的層面講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種責任倫理推到極致,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博大情懷和歷史擔當。我們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正是基于中華文明以共同體為本位的主體性,體現(xiàn)的就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對于整個人類命運的責任擔當。在充滿沖突、紛爭的當代世界,這種主動擔當責任的精神,不啻于人類文明舞臺上的一股清流。
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我國和平外交的時代升華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并不是一種單純的理想,新中國幾代領導人的理論探索,為其形成和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一代領導集體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推動形成了以“團結、友誼、合作”為核心的萬隆精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逐漸被亞非等許多國家所接受,并成為各國處理對外關系的基本原則。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根據(jù)國際形勢變化和新中國外交實踐,提出了“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的論斷,并確定了“真正的不結盟”戰(zhàn)略,繼續(xù)加強同世界各國尤其是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積極倡導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科學分析當時國際形勢的基礎上,全面深刻認識到和平力量和戰(zhàn)爭因素的消長,并與時俱進地深入闡發(fā)和實踐建立國際秩序的新理論。2005年9月,胡錦濤同志在聯(lián)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提出構建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主張,得到國際輿論的廣泛好評。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胡錦濤同志進一步闡發(fā)了建設和諧世界的思想,進而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他指出,“合作共贏,就是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fā)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fā)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fā)展伙伴關系,同舟共濟,權責共擔,增進人類共同利益?!边@些重要論述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建立國際秩序的新理論。
在深刻洞察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趨勢及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歷史性變化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3月訪問俄羅斯時提出:“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xiàn)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边@是黨中央第一次在國際場合闡釋關于人類文明的走向問題。五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在國際國內重要場合100多次談及“命運共同體”,并且多維度、多視角、多意蘊地闡發(fā)逐漸形成了科學完整、內涵豐富、宏大深邃的思想體系。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2月,聯(lián)合國社會發(fā)展委員會首次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載入聯(lián)合國決議。9月,第71屆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了關于“聯(lián)合國與全球經濟治理”的決議,把中國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納入其中。11月,第72屆聯(lián)大負責裁軍和國際安全事務第一委員會再次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載入聯(lián)合國決議。這表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體現(xiàn)天下情懷的中國理念,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此外,還有“新型國際關系”“一帶一路”等新概念逐漸被國際社會接受,新概念的背后意味著國際話語權的提升。
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zhàn)的主動擔當
當前,人類面臨著各種錯綜復雜的嚴峻挑戰(zhàn)。世界經濟持續(xù)低迷,不穩(wěn)定、不確定成為常態(tài),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孤立主義等“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傳統(tǒng)意義上的大國爭斗、集團對抗風險總體可控,而局部沖突此起彼伏,人民背井離鄉(xiāng),到處逃難,以致葬身海底。蔓延肆虐的恐怖主義和極端勢力,使多國民眾整天擔驚受怕。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且難以彌合。同時,全球自然資源日趨匱乏,環(huán)境污染日漸嚴重,生態(tài)系統(tǒng)惡化成為巨大威脅。曾經主導世界秩序的西方國家拿不出有效的應對之策,也失去了改革創(chuàng)新的動力。一系列西方價值觀、治理方式和曾經被奉為先進的“普世理念”,越來越難以適應新的國際格局和時代潮流。人類向何處去?這一宇宙之問,成為世界各國必須共同應對的一個深刻命題。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應運而生,展現(xiàn)了正在發(fā)展中的中國的負責任大國形象,也彰顯了中國對人類整體前途命運的關切。這一思想繼承了以聯(lián)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不搞零和博弈,奉行合作共贏的新理念,契合了當今世界各國謀求發(fā)展的共同訴求。同時,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超越了種族、文化、膚色、宗教和不同社會制度的界限,在表述上相對中性、溫和;以謀求全球化的“雙贏”或“多贏”為價值訴求,完全顛覆了“國強必霸”冷戰(zhàn)思維。努力向世界證明:中國共產黨不僅是一個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yè)而奮斗的政黨,中國不是一個現(xiàn)存國際秩序的挑戰(zhàn)者,而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fā)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