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琳
生命中似乎注定有這樣一個午后,我會靜靜地坐在窗前,捧讀一本滿含育人智慧與人生哲思的教育隨筆《玫瑰與教育》,書的作者是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讀著讀著,怦然心動的時候不覺潸然淚下,字里行間閃爍著作者對教育高屋建瓴、聲閎勢遠的深沉思考,字里行間跳躍著作者對語文教學回歸本真的理性探索,字里行間流淌著作者對人生、對事業(yè)、對愛情與婚姻的執(zhí)著追問?!皝砺返娘L光因奮斗而絢爛。”竇桂梅是空曠的天宇、寧靜的云朵下一株會唱歌的花兒,聆聽花兒的聲音,也是一種美的享受。
一、語文教師:詩意地棲居于教育的大地上
竇老師愛讀書,在閱讀中“沉醉不知歸路”,她倡導“讓讀書成為習慣”。閱讀是精神之旅,她從中體會了流淚、大笑、痛苦的多重滋味;閱讀給予她源源不竭前進的力量;陽光、土壤、水分都來自于美好的書籍,她在閱讀中培植幸福。
多年來,竇桂梅老師專心行走于課堂間,盡心積淀于課堂后,她強調教師要重視閱讀,“讀書,是每個語文教師專業(yè)成長必須的生命方式。讀書就是最高級的精神美容,讀書就是最長遠的備課、最好的教學準備。”閱讀讓語文教學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充分利用廣博的社會資源,閱讀與課外實踐相結合,語文課堂小天就變成了天地大課堂。語文教師,帶著孩子們在書籍的天地里飛翔吧,這是一方凈土也是一片沃野,讀書會滋潤師者的心田,滋養(yǎng)孩子們的心靈,為師生的發(fā)展與成長灌輸源源不竭的養(yǎng)料。閱讀,豐富知識,鍛造性格,拓展視野,涵養(yǎng)智慧,啟迪心智,正像莎士比亞所說:“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弊x書讀書,日久天長你會發(fā)現(xiàn)學生們在書本的熏陶下學會了寬容,懂得了感恩,個別桀驁不馴的孩子也變得彬彬有禮。
對于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竇桂梅老師認為,“語文教師應當成為‘語文的化身,這里的‘語文應是‘用語文的方式教語文。語文的方式,不僅僅指語文課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教學方式,更是指用語文的方式來思考、來感悟、來表達,敘事、隱喻、抒情、對話,乃至一聲問候、一句評價。”漢語是植根于中華民族血脈深處的瑰寶,走近母語、親近母語,擁抱我們上下五千年積淀的語言文字的精華,課堂也會因廣博人文氣息與深厚的文學韻味而變得生機勃勃。語言是交際工具,因此需要通過練習夯實學生語言文字基本功,但練習如果過量過度,也就成了機械化的重復。語文和政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文學作品中也必然流淌著時代的氣息,強調語文的教化功能,但語文課畢竟不等同于政治課,這種教化是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更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品質。
語文是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學好語文會提高分析理解、駕馭題意的能力,精彩的語文課堂必然有著無法預約的精彩生成,而且也必然充盈著濃郁的文學色彩?!耙环N好的語文教育,是應該有繆斯心性的。”語文教學的人文特質是我們必須堅守的,滲透文學情韻的課堂是多姿多彩而充滿活力的,那是蕩漾著文學審美、文學想象力、與文學情感的課堂。否則,學生們即使能夠熟練掌握字詞句段,能夠寫出通順流暢的作文,也因為人文修養(yǎng)、文化內(nèi)涵的缺失而使心靈變得麻木、貧瘠、荒涼。與凝聚著歷史滄桑、現(xiàn)實思考與未來憧憬的文學失之交臂,學生們的眼神里沒有了童稚的純真,沒有了夢幻的渴望,沒有了悲憫的情懷,這豈不是語文教育的悲哀?
二、教育憂思:中日教育的觀照與比較
這本書第三輯敘述了作者在日本參觀考察的見聞感受,日本教育法關注弱勢群體,政府對殘疾兒童所在的養(yǎng)護學校的投入是普通學校的10倍。日本沒有明顯的重點和非重點學校的差異,教育資源合理配置,體現(xiàn)出教育的公平,適齡兒童都可以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國家負擔義務教育階段全部的教育經(jīng)費,日本小學教師與大學教師的工資沒有懸殊的差異。
中日教育對照更鮮明地折射出中國教育體制的單一僵化,在高考指揮棒的制約下,“唯分數(shù)至上”的教育觀念根深蒂固,社會對教育的認識僅僅局限于擇校、升學、就業(yè)??荚嚾匀皇潜匦璧?,但考題應傾向于考察學生語言文字的實際應用能力,傾向于考察他們對信息的采集、分析與整合,傾向于考察學生內(nèi)心深處積淀的人文情感。竇桂梅老師在書中熱切呼喚教育資源共享、教育投入公平,減輕學校的負荷和教師的壓力,讓學生純真的心靈掙脫應試的困擾,自由飛翔,呼吁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全體國民的素質。
三、讀書札記:涌動著愛與美的光輝
在竇桂梅的這本文集里有11篇讀書札記,她在高爾泰《尋找家園》中感受那份苦難的悲壯,她在《穆斯林的葬禮》中徘徊落淚,她在張愛玲的愛情小說中徜徉感慨,曹文軒《草房子》中彌漫的淡淡哀愁讓她刻骨銘心。她坦然地詮釋愛情、解讀幸福、品評人性。當至真至純情的愛情與苦澀的現(xiàn)實碰撞而支離破碎的時候,像張愛玲一樣“躲在塵埃里,開出最美的花”,何嘗不是對自身珍存的愛情的堅守?不凡的人一生多是孤寂的,貝多芬、安徒生、海倫·凱勒……他們的生命是輝煌的,同時也是孤獨的,“再生——最先聽到的還是哭聲,淚永伴隨我們一生”。敢問上蒼,為什么不凡的人生總要飽經(jīng)折磨?為什么人類總是解不開生死情結?
很喜歡讀竇桂梅老師的書,她對教材的把握和對課堂的駕馭總是獨辟蹊徑,她觀點獨到的教學理念給我們以深刻的啟迪,她對教育事業(yè)孜孜以求、不懈探索的精神令人敬仰。走近竇桂梅老師,分享她的自信、快樂、成功與幸福,她給予我們的不僅是教育教學上的提攜、點撥,還有純粹的基于生命高度的人性關愛。透過名師頭上閃爍的光環(huán),驀然發(fā)現(xiàn)這玫瑰一樣清麗的女性其實有著凡俗的一面,她有一個幸福的愛的港灣,這是她的精神支撐,這是她成功的基石。掩卷深思,那玫瑰、丁香的芬芳依然縈繞在心間,已是黃昏時分,窗外云卷云舒,彩霞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