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科
一、與時俱進,不辱使命
初中歷史教學對學生重點進行愛國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尤其是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教育、品德情操修養(yǎng)的教育。通過學習歷史,培植青少年高尚的道德情操,進而提高民族的道德素質??梢?,我們歷史教師肩負著多么重要的使命。特別是隨著現(xiàn)代教育觀念的更新和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對我們歷史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我們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而且還要不間斷地“充電”,有效地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教學,積極教改、教研,學習先進,與時俱進,不負重托,不辱使命。
二、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第一,根據(jù)大綱、考綱的要求,吃透教材。第二,根據(jù)實際,圍繞目標,精心設計教案(板書、問題、考點及考查形式等要融入其中)。第三,對知識的重難點以及課堂上可能出現(xiàn)的“特殊情況”(惡作劇、異問、怪問)要制定策略。第四,用激勵性語言,把思品目標滲透到學科教學之中。第五,優(yōu)化教法和學法。教師根據(jù)課型(新授或復習或綜合課)選擇實用性和操作性強的教法和學法。無論運用哪種或哪幾種教法,都要符合“三個有利于”。即: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達成目標,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更新觀念,教學民主
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本褪墙處熞虝?。我認為,教師要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教師不僅要教書,而且要教好書;不僅要育人,而且要育好人;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指導這個外因只有通過學生這個內因才能解決作用。師生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密切配合,要雙向互動。教師對學生既要嚴格要求,又要關心、愛護、鼓勵、幫助。這樣才能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現(xiàn)代教育觀認為,教師處于主導地位,應發(fā)揮主導作用;學生處于主體地位,必須發(fā)揮主體作用,并把二者有機地結合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fā)揮其組織、指導、引導和教導的作用。學生根據(jù)老師的指導,主動而積極地參與學習。
四、提出目標,指導學法
課前,教師要告之學生學習的目標(知識目標、品德目標和能力目標);哪些屬于“了解”,哪些屬于“識記”,哪些屬于“理解”,哪些屬于“掌握”,重點是什么,難點是什么。教師要安排課前預習,教師指導學習的方法,學生譜好“眼、耳、手、口、腦”交響曲。即要眼到——認真看;耳到——專心聽;口到——積極答問;手到——圈點勾劃,做好筆記;腦到——精力集中,學思結合,不懂就問。
五、精講精練,板書簡明
如:經濟大危機
六、適時小結、反饋,機智地處理偶發(fā)事件
1.小結課堂紀律,小結聽課情況,小結信息反饋。
2.機智地處理偶發(fā)事件。
如學生調皮、惡作劇、注意力不集中,或打瞌睡,或提與課堂知識無關的偏、深、難問。老師要從大動肝火、大發(fā)雷霆之怒、罰站、罰題、報復、譏諷、挖苦、傷害等誤區(qū)中走出來。要沉著冷靜、理智、寬容,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因勢利導,點到為止。
針對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馬上停頓,面帶微笑,用眼光說話。對打瞌睡的,可以抽點簡單的問,待其答好后立即褒揚,或者說思考問題到了最高境界——出神入化了。對提怪問的,夸獎其不恥下問的精神,是個“有心人”,問題提得好,很有見地,由于時間緊,課下再探討。教師對個別記錯了的年代或讀錯了音的勇于糾正,不怕“獻丑”,并要致歉,歡迎學生指正。
七、開展好歷史活動課
如:討論、辯論、知識專題講座、觀看影視片、作社會調查、訪問、課外活動小組等。
實驗表明:歷史活動課有兩大突出的優(yōu)點,一是能激發(fā)興趣;二是促成了四個結合,即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學和用相結合,觀點和史實相結合,歷史和現(xiàn)實相結合。
八、以大綱為準繩,以考綱為指導,以教科書為藍本,腳踏實地上好復習課。
1.先拉網式復習。將考綱落實到課文中,整體復習一遍,使知識不脫節(jié),不留空白。
2.綜合復習后,多角度多側面信息反饋,學生現(xiàn)場口答;學生在空白試卷上只寫有關答案內容;檢測。
3.認真研究論證近幾年的畢業(yè)升學試題考察的重點。因為,單項選擇題和填空題是教材中的基礎知識部分,學生比較容易掌握。有選擇性地歸類復習,這里指的是列舉題,材料解析題,特別是問答題。
九、強化記憶,提高效率
1.填空式記憶法。要領是抓住關鍵的字和詞擴展。
2.理解回答記憶法。如: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怎樣的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沉重打擊了什么?(帝國主義的統(tǒng)治)鼓舞了哪些革命斗爭?(國際無產階級、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斗爭)。再如: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使日本擺脫了淪為怎樣的危機?(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危機)。使日本由一個什么封建國家?(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yōu)槭裁磭??(資本主義國家)。這次改革徹底么?(不徹底)。表現(xiàn)何在?(保留了不少的封建殘余)。后果怎樣?(日本強大起來,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3.由慢到快反復記憶法。如:識記聯(lián)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中美蘇英法)。識記近代歐洲音樂史上最偉大的藝術家貝多芬的著名交響曲(三五六九,《英雄》、《命運》、《田園》、《合唱》),如《中英南京條約》中開放五處為通商口岸——廣廈福寧上;《馬關條約》中開放四處為商埠——沙重蘇杭。此法既可加快記憶的節(jié)奏、頻率,又使記憶輕松、舒展。
4.對比記憶法。如俄國彼得大帝改革與1861年改革的原因、目的、性質、歷史作用;美國獨立戰(zhàn)爭和美國內戰(zhàn)的主要任務、歷史作用。
5.分化瓦解各個擊破法。如識記《凡爾賽和約》的內容。領土方面、軍事方面、政治方面、賠款方面殖民地方面。再如: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性質、主要矛盾、人民斗爭雙重任務、特定時期、結論)。此法能化繁為簡、變難為易。
6.遷移記憶法。先把要識記的內容“肢解”,再將每一“肢解體”用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替代,最后聯(lián)系起來。此法遵循了認識規(guī)律——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或體驗(經驗)出發(fā),對識記條款多、特別難記的內容能立竿見影。
7.激將法。有意識的或故意的激將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將識記的內容能否記下來,現(xiàn)場嘗試、檢驗。此法刺激和抓住學生“不服氣”的心理,在“不服輸”的驅動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能達到預期目標。
8.每天“放電影”法。學生每天在安寢前,將當天所學內容在頭腦中“放電影”,翌日晨再插漏補缺。實驗表明,此法有三大好處,一是及時地復習鞏固了當天或近段時期學習的主要知識;二是能促使學生進入夢鄉(xiāng),得到休息;三是記得牢,持續(xù)時間相對較長。
記憶有法,但無定法,持之以恒,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