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畔
摘要:初中數(shù)學這門學科是初中理科學科中之母。學生學得如何將直接牽扯他們對理化這兩門學科的學習。從教30余年的我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問題就出現(xiàn)在應用題的解答上,他們不知道如何去審題,如何去理清題干、思路和題脈,從而一見到應用題就像見到老虎一樣,無從下手,干瞪眼兒?,F(xiàn)就我在這方面的幾點粗淺的思考寫出來,僅供同仁們參考。
關鍵詞: 初中數(shù)學;應用題;方法
一、首先 在思想讓學生去掉“怕”字。
解決應用題首先讓學生學會閱讀,讀書百遍,其意自顯。要給學生鼓足勇氣見到應用題不要怕,讀上幾遍后,再分析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未知條件,因為題目涉及內容都是我們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我們要把這些實際問題轉化為數(shù)學問題,運用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和方法去解答,讓學生把自己投入其中,讓他們在解決問題時設身自己于情景之中。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從簡單的實際問題入手,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擺脫害怕應用題的陰影。
二、 教會學生解題思路和方法。
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應用題的種類不多,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對應用題進行分類教學,從每一種類入手教會學生解答應用題的方法。在教學中我將應用題的教學分為:和差倍分問題,行程問題,工程問題,形積問題,銷售問題,數(shù)字問題,濃度問題,勞力調配問題,栽樹問題,時鐘問題,比例問題,平均數(shù)問題,年齡問題共十三個種類。不同種類的應用題有不同的數(shù)量關系和等量關系。如:行程問題:路程=速度x時間;工程問題:工程量=工作效率x工作時間;銷售問題:利潤=售價—進價,利潤率=利潤/進價;濃度問題:濃度=溶質/溶液,溶液=溶質 溶劑;形積問題:物體的形狀不管發(fā)生怎樣的變化,但物體的面積或體積不變;年齡問題:兩人的年齡不管發(fā)生怎樣的變化而兩人的年齡差不變。同種類的題又有不同的類型,如:行程問題分為:相遇問題,追及問題(包括同地不同時,同時不同地),環(huán)行問題(包括背向而行,同向而行),航行問題(航海:順水速度=靜水速度 水速,逆水速度=靜水速度-水速;航空:順風速度=靜風速度 風速,逆風速度=靜風速度–風速);栽樹問題可分為:環(huán)行栽樹:栽樹的棵數(shù)=分得的段數(shù);直線栽樹:栽樹的棵數(shù)=分得的段數(shù) 1。這樣對于每個種類的問題分別向學生講清他的數(shù)量關系和等量關系,讓學生在自己解題時首先分析這道題屬于哪種題型,然后根據(jù)這種題型的等量關系和數(shù)量關系設出相應的未知數(shù),這樣就使原本比較復雜而無從下手的問題變得簡單化,讓學生消除害怕的心理,敢于主動解答應用題。
三、教會學生用幾種方法去解同一個題,提高其解題的能力。
如果學生按照老師的方法能夠輕松的解答數(shù)學應用題的時候,老師再向學生提出新的要求,我們解答的這些問題還有其他的方法嗎?寫出其他的解法,分析比較哪種方法好,讓學生選擇一種簡單易懂的方法去解,可以節(jié)約時間,尤其是在考試的時候最實用。例如:甲、乙二人同時從A地出發(fā),騎車40千米到B地,已知甲比乙每小時多行1.5千米,結果甲比乙提前10分鐘到達B地,求甲、乙二人的速度。大部分同學設甲每小時行a千米,則乙每小時行(a-1.5)千米,由題意可列方程為:40/a+ 1/6=40/a-1.5,;然后通過小組討論,有一部分同學設甲用了y小時到達B地,則乙用了(y+ 1/6)小時到達B地,由題意可列方程為:40/y=40/(y+ 1/3)+1.5,這時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得出了結論,這樣,通過解答后的比較,揭示其共性,突出其差異,使學生明白解題可以舉一反三,靈活運用解題方法,學到數(shù)學的思考方法,使學生的集中思維和發(fā)散思維得到同步發(fā)展。促進思維的靈活性,把握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就會有一種成功感,老師借此機會寄予學生在學習中要不斷的去鉆研,里面有很多的奇妙東西等待我們去發(fā)現(xiàn),這樣就使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濃厚的興趣去解答更多的應用題。
參考文獻:
[1]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J]. 王鳳霞. 內蒙古教育. 2009(02)
[2]加強審題訓練 提高解題能力[J]. 張美珍. 小學教學參考資料. 19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