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菁菁
摘要:班級合唱教學是音樂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初中音樂課周課時少;普通班級學生音樂基礎、歌唱水平、合唱能力和習慣等方面參差不齊;有的孩子開始進入變聲期等各種原因,在普通班級進行合唱教學就成了初中音樂教學中的一個大難題。筆者借鑒校園合唱團訓練經(jīng)驗,通過探索和實踐,提出“短平快”式的班級合唱訓練模式,以提高班級學生的合唱能力。
關鍵詞: 班級合唱;多聲部;短平快;基礎訓練
一、“短平快”訓練模式提出的背景。
一周一節(jié)四十分鐘音樂課;班級學生來自不同小學,他們的音樂基礎、歌唱水平、合唱能力和習慣等方面參差不齊;有的孩子開始進入變聲期;受學業(yè)影響,學校和家長都不重視……許多老師感慨:要在初中普通班級進行合唱教學真是難乎其難。老師們對教材中合唱歌曲也是敬而遠之,有的在教學中將二聲部粗暴地揉捏在一起,沒有音準也沒有音色。我們發(fā)現(xiàn)初三學生畢業(yè)時,他們的歌唱水平大多仍舊停留在小學階段的水平。在各級各類的音樂課堂教學比武、展示中也鮮有初中班級合唱課的身影。
學生合唱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練習的過程。在課堂上循序漸進地進行熱身、呼吸、發(fā)聲、共鳴、音準、音色等合唱基礎訓練,目的就是讓學生放松身心,激發(fā)他們聲音的韌勁,讓他們自覺、認真地唱好每一個音符,充分領會歌曲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進入積極的演唱狀態(tài),從而達到聲部的協(xié)和,為欣賞多聲部音樂作品和器樂演奏做準備。由于班級合唱訓練時間有限,教師更需要運用“短平快”的合唱基礎訓練模式,迅速、有效地帶領學生走進多聲部。
二、“短平快”訓練模式的實踐。
(一)五秒歸類。
班級合唱隊,沒有選擇隊員的空間,整班的學生中肯定存在著部分音準不大好的,教師需及時發(fā)現(xiàn)并進行歸類。如果我們聽每個同學唱一首歌或再加上節(jié)奏測試,那得花幾節(jié)課時間才能測試完。現(xiàn)在我們采用快速“五秒分類法”測試學生的音準,具體操作:學生排好隊挨個進行測試,老師在鋼琴上彈奏“5 3 1”“5 4 1”“5 2 1”三組音,學生分別用“l(fā)a”音模唱。三條都能唱對的定為一類,三條都唱成“5 3 1”的(能找到調(diào))定為二類,不在調(diào)內(nèi)演唱的定為三類。一般來說,天生音準能力強的,節(jié)奏感也較好,無需再進行節(jié)奏測試。這樣每個學生花5秒左右的時間,整個班十分鐘左右就可以完成測試。在學生用“l(fā)a”模唱的過程中,我們同時可以分辨學生的音色,進行聲部分配。音準不好的學生必須放在旋律聲部(千萬不能放低聲部),根據(jù)音色的亮度或者音域的特點分配聲部,音色亮的放高音,暗的放低音,再通過聲部均衡要求調(diào)整人數(shù)。如果是三聲部,分配好人數(shù)后,再測試一下聲部響度,即每個聲部唱一句歌(大家都會唱的),教師聽辨,哪個聲部響度太小,就從響度大的聲部調(diào)幾個人過來。當聲部演唱能力均衡時,后期排練的均衡調(diào)整就省力多了。
(二)八秒站位。
浙江音樂學院的“八秒”合唱團為什么取名叫“八秒”?指揮閻寶林老師解釋:原來合唱團學生在排練時站位用的時間較長,紀律較為松散,后來大家想到一個好辦法,站位時一起從八開始倒數(shù)數(shù),數(shù)到零必須站到指定的自己的位置上。這樣團員間相互督促,效果非常好。每唱一首歌就用八秒時間換一個隊形,這也是“八秒”合唱團在舞臺上帶給我們的驚艷。在班級合唱教學中,我們同樣可以采用這樣的“八秒站位法”,同學們高聲倒數(shù)數(shù),即能調(diào)動學生情緒、節(jié)約時間,同時又能樹立學生正確集體觀。
(三)五分鐘熱身與練聲。
合唱排練中熱身、練聲是不能省略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精心準備合唱練習曲是高效、成功的合唱訓練的基礎。學校合唱團熱身練聲時間大多在五到十分鐘之間,在班級合唱訓練中我們每次盡量控制在五分鐘以內(nèi)。
為了讓合唱隊員的身體情緒和歌唱迅速達到興奮積極的狀態(tài),我們應該選擇貼近學生生活,易于掌握的熱身練習:如讓學生均勻地搓臉,使面部肌肉放松;盡情地打哈欠,伸展全身,然后張開雙臂,從最高音至最低音嘆氣數(shù)次;模仿摘蘋果、轉呼啦圈、學鶴立雞群、深鞠躬等動作。為提速增效,熱身活動可以結合呼吸訓練,如模仿聞花香、吹蠟燭、吹風車等動作,同時進行緩吸緩呼、緩吸急呼、急吸急呼、急吸緩呼等呼吸訓練。也可以讓學生模仿各種不同的自然聲,如用“f”音模仿夜晚輕柔的微風(用弱的力度),用“sf”模仿一場猛烈的暴風雨(用強或很強的力度),并用肢體動作輔助表現(xiàn)。
初中生有一定的節(jié)奏基礎,我們也可以進行身勢節(jié)奏融入性熱身訓練。身勢節(jié)奏是來源于達爾克羅茲教學體系中對身體的思考,即身體打擊樂。在這個體系中,達爾克羅茲通過人身體固有的捻指、拍手、拍腿、跺腳等音色來表現(xiàn)一些節(jié)奏,達到視覺與聽覺的雙重享受。在初中班級合唱訓練中,將一些簡單的節(jié)奏型通過身體打擊樂來完成,即達到熱身的目的,也啟發(fā)鍛煉了學生們的節(jié)奏感和大腦反應能力。
用聲訓練也就是合唱發(fā)聲訓練,是建立在正確呼吸訓練的基礎上,通過訓練培養(yǎng)學生對于改善聲音的主動性意識,以獲得松弛、清秀、悅耳的音色,并且?guī)椭鷮W生認識其聲音潛力。練習時巧妙地進行肢體輔助,不僅能夠深入理解練習技巧,還能避免發(fā)聲枯燥。讓學生模仿各種動物發(fā)出的聲音,如奶牛愜意的閉口“哞哞”聲,從較低的音高上開始發(fā)“m”,然后逐漸增加音量,發(fā)出穩(wěn)定和清晰的“m”后轉換成“u”;模仿犬吠,關注腹部的運動狀態(tài);輕聲朗讀驚嘆句:“噢,清晨多美好!”“這世界多美啊!”“看,玫瑰開得多嬌艷!”等等,這些驚嘆句語氣用極弱的力度,使橫膈膜保持被動狀態(tài);用輔音“P T K F”反復練習,體會氣息的支持與腹部的彈跳感;輕聲發(fā)出有固定音高的長音“u”、“l(fā)u”等體會聲音的松弛度與氣息的支持感。先用閉口音“u”、“l(fā)u”等練習,然后逐步轉向“na”、“l(fā)a”、“a”等元音練習;用母音“i u i u”的練習,開始做有聲練習時,應從高音區(qū)小字一組的b或a開始訓練,逐漸升至最高音區(qū),而后再慢慢降至低音區(qū)。遵循“唱低想高,唱高想低”原則,高音處保持氣息下沉,低音處保持高位置,這樣才能保證發(fā)聲的良好共鳴與正確的歌唱高位置……。
以上練習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控制時間,選擇與演唱歌曲相關的、有針對性的練習加以訓練,也可根據(jù)學生情況進行自行創(chuàng)編。
(四)五分鐘音準訓練。
音準是聲音訓練之本。音準訓練的科學化步驟決定著訓練的實效。
1、手勢變化間尋找音準。
由英國的約翰·柯爾文首創(chuàng),它簡單方便又有效的優(yōu)點,被全世界越來越多的音樂教師所認同和接受。柯爾文手勢利用腰腹部到頭頂這樣的一個跨度,將八度音程合理安排其中。因此,借助柯爾文手勢,能較好地幫助學生建立穩(wěn)定的音高概念。
2、將橫向思維轉化至縱橫結合的思維方式。
合唱隊員在演繹作品時,往往需要在唱好自己聲部的同時還要學會傾聽和配合其他聲部旋律的演唱。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此理念設計在每一次的合唱訓練中。如有趣的卡農(nóng)(輪唱)游戲,以C大調(diào)為例,就很巧妙地讓學生從一開始單純的橫向音階演唱轉化為與另一個聲部的配合演唱。如此,學生便能自主聆聽第二聲部的演唱,從而進行縱向?qū)Ρ锐雎?。具體訓練方法:將學生分為兩個聲部,第一聲部從1- i,第二聲部在第一聲部唱到第三個音時開始唱,如下圖所示:
也可同樣將此方法運用到a小調(diào)音階的練習中。還可通過此手勢進行二聲部卡農(nóng)訓練。教師用兩只手的手勢表示不同聲部音高,調(diào)整音準、訓練聽覺,使學生學會相互傾聽和配合。練習時盡量不看譜,不使用鋼琴,只看教師的手勢唱。
3、將模唱轉化至模唱與構唱相結合的演唱方式。
模唱是學生在歌唱學習中最常見的方式,因為簡單、易學,因此也是學生較容易接受的一種演唱方式。然而,對學生穩(wěn)定音高感的養(yǎng)成卻是不利的。為加強學生內(nèi)心音準的穩(wěn)定,應在訓練中加入構唱練習。構唱,即在給出一個音的音高提示后,學生能以此音高為基準向向上方或下方構建相應的音程。構唱的方式有多種,如:從小音程到大音程的構唱,從自然音程到變化音程的構唱。而學生的構唱能力越強,音準的穩(wěn)定性也就越好。初中學生有一定的音高概念,所以,如小音程構唱能力強,就應迅速進入大音程的構唱訓練,逐步加入變化音程的構唱。和聲訓練中要先以“C”作為根音,等熟練后再分別以半音階及其他十一個音作為根音,進行各種和弦的構唱。音程及和弦的構唱訓練一定是解決課堂上所要演唱的合唱歌曲中較難音程與和聲的音準問題,為正確演唱歌曲做好準備。
(五)讀譜與歌唱。
從站位開始,通過熱身、練聲、音準等合唱基礎訓練,已經(jīng)為正式歌唱作好積極準備,此時千萬別急著去演唱歌曲,在每一節(jié)課中我們都要非常重視讀譜,哪怕學生已經(jīng)學會歌曲,在多聲部處也應多次返回唱譜:重視中、低音聲部的旋律音準;中、低音聲部的和聲音準;高聲部與中聲部的結合;高聲部與低聲部的結合……。讀譜訓練中應引導學生讀樂譜中標記的速度、力度、表情術語、演唱法等音樂要素,并進行技術性的訓練,并用弱音演唱,訓練學生的聽辨能力及聲部間的協(xié)調(diào)與均衡。
在音色的調(diào)配上,我們只要做好五個技術要領:放松喉頭;氣息支撐;打開口蓋;高位共鳴;向前傳遞。同時,在咬字吐字的問題上,要強調(diào)輔音統(tǒng)一在節(jié)拍點上,母音統(tǒng)一狀態(tài)。在歌曲演唱中,我們應先解決歌曲的高潮部分,圍繞該部分進行速度、力度、演唱法、表情、句法段落等方面的設計,務必做到層次鮮明、結構清晰、重點突出。
在每節(jié)歌唱課中持之以恒進行“短平快”式的合唱基礎訓練,我們就會看到學生合唱能力快速提高。一般七年級(上),學生能唱好教材中齊唱曲改編的簡單兩聲部歌曲,以及簡單的課外卡農(nóng)練習曲。七年級(下)學生的合唱意識明顯增強,此時教師可以選擇二、三聲部的卡農(nóng)練習曲,適當增加課外好聽的二聲部合唱曲。八年級(上)人音版教材出現(xiàn)了三首合唱曲,學生演唱游刃有余,這時可以演唱三、四聲部的卡農(nóng)練習曲,嘗試練習比較有表現(xiàn)力的合唱作品,如力度、速度、節(jié)奏、調(diào)式等對比強烈的。八年級(下),加強三聲部和聲連接訓練,演唱簡單三聲部作品,能夠在學校班級合唱比賽、或文娛匯演中表演。九年級學生大多已過了變聲期,多選擇有男聲的三聲部合唱作品,或經(jīng)典的外國合唱作品以體驗不同音樂風格。“短平快”式的班級合唱訓練,還能促進學生課堂樂器學習,如豎笛、口風琴、陶笛都是吹管類樂器,與歌唱氣息相關。一般視唱能力強的,器樂演奏也不在話下。在合唱訓練中建立起來的多聲部意識,在多聲部音樂作品欣賞中學生會有更多表現(xiàn),如快速辨別不同樂器的音色、不同線條的旋律、不同節(jié)奏型、不同的調(diào)式、樂句樂段及作品結構等。高科技、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我們還可以創(chuàng)新多元的教學法,如音頻教學法、微信回課法,提高教學效率,增進師生感情。
尋根問癥、步驟講究、持之以恒、微觀見功??傊瑘猿帧岸唐娇臁笔降陌嗉壓铣虒W,必將快速提高學生合唱能力,促進學生多聲部音樂作品的欣賞和課堂器樂演奏。
參考文獻:
[1]《合唱實用訓練曲集》 任寶平? 編著,武漢出版社
[2]《合唱訓練學》? ? ? 楊鴻年? 編著,中央音樂出版社
[3]《合唱指揮》? ? ? ? ?閻寶林? 編著,人民音樂
[4]《合唱訓練學新編》? 馬革順? 編著,上海音樂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