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娓
摘要:信息化教學可以提供大量的、最新的知識和學習信息,結合高職專業(yè)課程,分析了信息化教學在專業(yè)課教學中的重要性,總結了信息化教學下的高職專業(yè)課的教學藝術,闡明如何上好一堂課的方法,并給出了課程改革的方向。
關鍵詞:信息教學;職業(yè)教育;專業(yè)課程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 - 9129(2018)12 - 0213 - 02
作為一名教師,十余年來,先后從事過“電氣控制與PLC”、“電子測量”、“電子生產工藝與管理”、“電子CAD”、“變頻技術及應用”和“組態(tài)軟件控制技術”等課程的教學。每門課雖然都有不同的教學目標和內容,但是作為應用電子技術和電氣自動化技術等專業(yè)的相關課程,又有一定的聯(lián)系。綜合備課程的教學過程,確實體會到教學是一門融合了藝術的科學,這種結論不光是涉及藝術專科,對我所從教的理工科,也是一樣。
1 教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
為什么說教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呢?長期以來通過對教學藝術的學習,漸漸發(fā)現(xiàn)教學是一種綜合藝術,因為它包括了組織、講解、討論、板書、表演、啟發(fā)、答疑、批評、鼓勵、控制、協(xié)調藝術等許多方面。作為一線教師,要實現(xiàn)這么多內容實在很不容易,所以應該思考如何分類實現(xiàn),首先,組織、啟發(fā)、講解、討論、板書為一類,是最基本的方面。表演是二類,老師應該要把握表演的內容和尺度。答疑、批評、鼓勵是三類,控制、協(xié)調為四類。通常對于一類內容,我們應該關注的是如何備課,備課時體現(xiàn)一類藝術的四個方面。
1.1 -類藝術的實現(xiàn)方法。以前總認為上課就是把老師會的知識全教給學生,但是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老師不可能把自己會的全說出來,而且老師要把一門課程乃至一門學科掌握深透也是不容易的,但是隨著信息化技術的日益提高和普及,教學過程的開放性越來越顯著,信息化教學的組織和實施可以突破地域和時空界限,學生可以充分運用信息資源在課堂教學之外任意時間完成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并且能夠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的難易、進度,并隨時與教師、同學進行交互,擺脫了傳統(tǒng)的教師中心模式,在學習過程中更多地主動獲取知識、處理信息、促進發(fā)展。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我覺得重點把握以下三點:
(1)“備學生”。了解學生的知識、技能基礎;比如通常上課時會發(fā)現(xiàn),有的內容學生是很愿意接受的,所以能看出來是否在認真聽講,當學生對內容不感興趣時,便會出現(xiàn)玩手機、睡覺等現(xiàn)象,這也許就是對學生的了解不透,對他們的基礎及技能掌握不好,所以在備課時首先了解學生情況真是至關重要的。
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在平時的教學中,有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初衷是想學好的,在學的過程中,遇到問題主要是覺得難的時候就不想學了。這個時候正是應該把握學習的態(tài)度及價值觀上鼓勵學生克服困難,堅持學習。
應用信息化教學平臺一藍墨云班課對學生進行管理,找出他們的興趣點,了解學生的學習行為、方式和習慣。只有在好的學習習慣基礎上,教學才能取得預期效果。
(2)備內容。正確把握教學內容的基本要求;應突出學生基本掌握的知識點,一開始決不能讓學生感覺難,難了就會讓學生望而卻步,反而不再理會其他教學內容。
處理好與其它課程的關聯(lián);對于一門專業(yè)來說,備課程之間都是相互關聯(lián)的,只有把握聯(lián)系性,才能增強專業(yè)技能的提升。
要突出應用性、實踐性,注意補充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這一點其實也是提醒老師要不斷學習。不斷積累。成為一名博學,合格的老師。
(3)備方法。要因材施教,積極實行啟發(fā)式;現(xiàn)在的高職學生思考性很弱,總喜歡依賴老師,常此以往也不能教學相長,所以啟發(fā)式教學很重要。
要注重激發(fā)非智力因素,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性;
促進學生參與實踐,獨立思考,自主探索;
要重視學法指導。在學習指導上,適時推薦參考書目,學習網站等都是可行的方法。
1.2 什么是好課?
二類藝術:老師的表演是什么?表演時上好課的必要條件。江蘇省江陰中等專業(yè)學校沈彬老師對好課的闡述非常精確,一堂好課首先要把握的重點在于對導課的設計。導課的設計要求為:
(1)導課要有針對性;
(2)導課要有啟發(fā)性;
(3)導課要有新穎性;
(4)導課要有趣味性;
(5)導課要有簡潔性。
這五點要求提法簡潔明了,但是包含的實質卻是非常深刻的,在教學過程中,確實常常忘記導課的設計,總是一上來就是授課內容,提不起學生的興趣,原來導課可以包含很多方面,但又不能太繁瑣,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要求設計導課內容。
1.3 三類藝術的實現(xiàn)方法。答疑是教學環(huán)節(jié)必不可少的方面,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深深地體會到我們的學生最大的問題是不問,不光不問,即使是老師提出的問題,他也不答,經常就是兩個字“不會”。顯得尷尬,有的學生會說還沒想好,但是給他時間,估計也只能是浪費時間。如何能夠激發(fā)學生自學然后產生疑問,主動來問呢?在PLC技術及應用課堂教學時,因為涉及考取維修電工中級工資格證書,所以在課堂上反復強調考工的重要性,并且事先告知任課老師沒有資格考試,考試由市里組織的考評員擔任,所以沒法照顧,必須靠自己,第二點在編程訓練時不再以先講程序答案再練習,而是先自己編程,就是不給他答案,結果學生會發(fā)現(xiàn)自己不會啊,不會就不能通過考試,只有這一前因后果的雙重壓力下確實提高了一些主動性思考的行為。并且有學生甚至課后會聯(lián)系答疑的時間了。在學習過程中,還要注意批評與鼓勵的結合,學生中有聰明但不好學的,有刻苦但不夠聰明的,每一種都需要拿捏批評與鼓勵的尺度,批評過頭他會自暴自棄,鼓勵過頭他會自高自大,對學習都是不利的。要讓他接受批評,一定要找準要批評的原因,惡意曠課、抄作業(yè)屢禁不止,批評也沒有用,談話多次即使口頭答疑,過后照犯,很讓老師頭疼,那怎么辦呢?2018年8月在華東師范大學學習,唐思群老師講的《師生關系與溝通策略》很值得借鑒: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借助學生的力量,激勵學生的心理動力,感覺收效很好。
1.4 四類藝術的實現(xiàn)方法。管理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學校管理水平、教師管理能力、學生學習行為、班級規(guī)模和班級的性質影響著課堂管理的效果。作為教師,對課堂的控制自然是通過教學內容和學生管理兩個方面來實現(xiàn)的.盡可能多的利用信息化提高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注重學生素質養(yǎng)成教育,體現(xiàn)教書育人的基本職能,是四類教學藝術的核心。
2 加強教學資源建設
無錫市學校管理中心高職部賈厚林老師所作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學資源建設的研究與實踐的報告讓我受益匪淺,尤其是對加強教學資源建設的以下建議:
(1)機構上:進一步健全技術機構,明確機構職能。
(2)模式上:突出專業(yè)特色、突出技術應用能力,突出理實一體、突出學習過程。
(3)形式上:通用與專用。
(4)開發(fā)上:做到,有步驟有計劃,逐步推進,專家引領、團隊。
這些都能對實驗實訓室建設起很好的指導作用。在平常的教學中,要時刻牢記以下教師同行的重要建議:
要敏銳地注重捕捉有用信息;要不斷積累豐富信息數據;要設計,而不要“照本宣讀”;要強化師生互動,教學共振要創(chuàng)新,而不要“機械翻版”;要多能,爭當教育教學高手,只有真正這樣做了,才能達到這個時代要求教師應具備的核心能力:
(1)終身學習的能力
(2)反思教育的能力
(3)基于網絡教育的能力
(4)激活創(chuàng)造的能力
(5)心理輔導的能力
3 教學改革
當然對課程教學的思考并不能停留在一種意識里,更重要的是付諸實踐。比如針對“電氣控制與PLC”這門課,要從以下兩方面實施教學改革:
(1)精心設計教材。本課程的突出特征是理論教學與實際訓練并重,要求理論必須與操作密切結合,強調技術應用。因此,考慮有利于學生的認知過程而進行教學,對教材進行改革是必須的。下一輪采用醒目教學法。實施任務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比如選取的教材上編排知識點的微課視頻,無論課上還是課下,都可以隨時用手機掃描播放,只要愿意學的學生,絕對可以掌握課程的每個學習任務。所以信息化形勢下的教材為老師提供了實現(xiàn)翻轉課堂的有利條件。
(2)注重教學的直觀。直觀教學用生動豐富的畫面和動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觀察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思維空間和想象能力,有利于對所學知識的加深和理解。
(3)加大信息化教學力度。目前,學校大力推進網絡教學平臺和藍墨云班課,在運用中發(fā)現(xiàn),網絡教學平臺確實提供給學生自主學習的很多機會,可以實時學習上傳的資料,對自身的學習內容進行測驗,老師又能夠明確掌握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對教學內容適當調整,也更容易實現(xiàn)因材施教。藍墨云班課提供了手機點名,課堂表現(xiàn),自學增加學習經驗值的項目,很大程度上活躍了課堂氣氛,在電氣控制與PLC技術與應用教學的課堂上,編程調試時第一名完成組,所有組員加經驗值5分,提高了學習操作的速度,比之前只是催促有效多了,學生對加分還是很喜歡的。因此營造了你追我趕的氣氛,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而且點名也特別方便,學期末曠課數,曠課學生名單,出勤情況一目了然,對老師期末總結很有幫助的。唯一不足的是目前藍墨云班課測試題型只有選擇題,太單一,對于電氣控制與PLC技術這樣需要設計畫圖類的課程不太方便。
參考文獻:
[1]蓋克榮《高職課程信息化教學研究與實踐》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7( 26):18 - 21
[2]俞君寶呼夢潔《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研究》科教文匯2015(36):84 - 85
[3]王賀賀《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專業(yè)課程信息化教學研究》青春歲月2017( 32)
[4]白永明《高職專業(yè)課程信息化教學研究》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