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是目前語文教學中亟須注重的論題,這種差異的存在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靈活采用教學方法。重視學生個體生命的差異性是第一步,認識學生個體的優(yōu)勢則是尊重個體的真正實行,學生的差異顯現從來不是單獨的,而是在不同的思維碰撞中才逐漸形成的,互動學習如此重要。個體生命精彩的綻放需要多種因素的結合和教師的因材施教。
關鍵詞:語文;差異;個體
受后現代主義強調的多元化、差異性、去中心化等思潮的影響,教育理念也在悄然地發(fā)生變革,從教育形式至教育目的。這種深刻的變革在尊重人的完整性、重視學生的差異性、多元化評價方面刻下深深的烙印,這種烙印正在延伸至多個領域。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個體差異的存在正是要求老師在課堂中去關懷不同的個體生命意識,開啟現代式的充滿活力和想象力的教學模式,以充分展示學生的不同個性。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綻放個體生命的精彩?筆者從以下三方面進行論述。
一、重視學生個體生命的差異性
認識學生個體的差異是尊重個體的第一步,只有很好地認識了這種普遍存在的差異,才有可能讓每一位學生的特點得到最大程度的解讀。在實際過程中,有諸多方法和備案來面對這種差異,從開始的備課到最后的評價,本節(jié)主要從教學過程中總結面對差異的策略。
在差異化備課的前提之下,差異化教學可以說是整個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步,當然,面對一個班級幾十人的現狀,從頭到尾都實施差異化教學是不現實的,最為科學合理的是在該差異化教學的時候因材施教。例如在學習一篇課文之前,同時列出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難易程度不同,學生可以在閱讀課文之后選擇性地回答這三個問題,只要完成三個問題的其中之一便可以得到鼓勵。如此一來,這種答題方法便可以照顧到基礎不同的學生,使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滿足和鼓勵,從而充分地激發(fā)了學習的熱情,只有當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之時,才有可能將課程學好;反之,學習成績的上升又激發(fā)了學習興趣,如此構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
二、尊重優(yōu)勢,讓學生品味成功的喜悅
葉瀾教授曾說:“人是世界上最豐富的生命,要把課堂作為師生生命發(fā)展的載體,讓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主動地發(fā)展?!比绻f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是尊重個體的第一步,那么,認識學生個體的優(yōu)勢則是尊重個體的真正實行。每一個學生的優(yōu)勢或者長處都會有所不同,有的學生擅長于寫作文,有的學生擅長閱讀,有的學生字跡工整,有的學生則記憶力很強……老師應該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優(yōu)勢進行順勢引導。例如,板書時可以讓字跡工整的學生嘗試;把寫作優(yōu)秀的學生的作品貼在黑板以供大家學習;讓記憶力卓越的學生擔任小組組長監(jiān)督其他學生背誦課文等?;蛟S,這種鼓勵式教學會進一步激發(fā)他們的特長,在以后的精英式教學中將這種優(yōu)勢發(fā)揮到極致。誰也不能否認一種可能性:字跡工整的學生在為日后成為著名書法家奠定基礎,作文優(yōu)秀的學生日后會成為出色的作家。這是認識學生不同優(yōu)勢的積極結果,也是每一位小學語文老師在教學中需要不斷審慎和反思的。
三、互動學習,放飛思維
學生的差異顯現從來不是單獨的,而是在不同的思維碰撞中才逐漸形成的。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老師應該經常引導學生大膽地抒發(fā)己見,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通過對問題和分歧的討論,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和長處,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開放性思維,讓他們在討論中懂得,人是多元的,知識是無窮的,學習是無止境的。例如在學習一篇課文時,老師在提出一個問題之后,可以讓學生分別作答,從而得出不同的答案,然后讓學生針對已有的答案進行討論,也可以針對某一特定答案進行分析,包括缺點和優(yōu)點。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得到個體的尊重,而且會逐漸學會發(fā)現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不足,互通有無,思維得到碰撞的機會。人永遠是社會的人,認識自己的同時也應該認識他人,個體之所以特別,是因為處在群體之中。這種方式即保護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也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在課堂上得到張揚。
當然,學生個體生命的精彩綻放并不是某些單一因素可以決定的,除了以上提到的三點,還有許多其他途徑可以促使這種精彩的產生。例如差異化的評價機制,教師在這種評價機制中占據主導作用,這種主導作用促使教師在評價學生時做出一定反思;學習方式多元,不同的學習方式有不同的效果投射,對于成績較好的學生,盡力要求他們做到精益求精,對于基礎稍微差一點的學生,鼓勵他們多發(fā)問,多向同學請教探討,并給予適當鼓勵。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只有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認識不同個體的優(yōu)勢長處并給予引導,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在課堂上呈現出學生個體生命的精彩。
參考文獻:
[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開明出版社,1999.
[2]馮建軍.生命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李艷(1979—),女,漢族,山東淄博人,本科,單位: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第二實驗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