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麗
摘 要: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在課堂中適當引用詩歌這一類史料可以幫助學生神入歷史,感受時代的脈搏,體會歷史人物的情感和偉大抱負,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在中國近代史的課堂教學中嘗試用詩歌來烘托人物,展現(xiàn)歷史發(fā)展風貌。課后嘗試讓學生寫詩歌抒發(fā)對某一段歷史的感受,在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歷史素養(yǎng);詩歌;近代史;家國情懷
在時間長河的不斷流淌中,歷史一直承擔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僅是簡單地記錄了人類活動的進程,還是對曾經(jīng)歷史年代的反映。而家國情懷教育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民族精神的必備教育。將家國情懷教育落實到歷史教育中,不僅能夠豐富歷史教材,也是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采取多種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優(yōu)美的詩篇是研究歷史的寶貴材料。在歷史教學中恰當?shù)匾?,可以幫助學生從文學角度認識和了解歷史的演變,感悟歷史場景的壯闊,有利于學生審美情趣和人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更有利于學生家國情懷的養(yǎng)成。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載滿辛酸、寫滿血淚的歷史,多少英雄豪杰、愛國志士拋頭顱、灑熱血探索救國道路,他們所走過的道路我們不會忘記,他們的精神是激勵后代的寶貴精神財富。用詩歌再現(xiàn)這段歷史,在思想教育層面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實踐中,筆者主要采取以下兩種形式將詩歌引入教學之中:
一、以詩詠人
根據(jù)新課程要求,課堂上學生的參與活動不是歷史課堂教學的目的,而只能是實現(xiàn)課程目標、落實課程內(nèi)容的手段。歷史人物的思想和經(jīng)歷是一筆寶貴的歷史財富,學生往往能從歷史人物的事跡和生平經(jīng)歷中感受人物的心潮思緒,汲取能量,而與歷史人物相關的詩歌往往能直接反映歷史人物的內(nèi)心起伏。近代史講林則徐時直接引用他創(chuàng)作的詩:“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
之”表現(xiàn)其愛國的熱情和禁煙的決心,講到林則徐被流放時用“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突出英雄報國無門的傷感,烘托出一種悲涼的氛圍,激起學生的共鳴;鄧世昌是近代中國人心目中的一座豐碑,其殉國之壯烈,精神之崇高足當光緒帝的“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的贊譽,課堂上講述完黃海海戰(zhàn)后引用該詩時學生無不為之動容;左宗棠收復新疆維護祖國領土完整是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在此之前,朝廷中曾有海防、塞防之爭,眼看新疆形勢岌岌可危,此時吟古詩“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不僅引出了歷史人物,還不露聲色地體現(xiàn)了左宗棠挺身而出“一身擔天下”的勇氣,其豐功偉績真是“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孫中山為中國革命奮斗終生始終未曾停歇,其奮斗意志是“逆胡未滅心未平,孤劍床頭鏗有聲”的最好寫照,他的功績一位近代詩人概括得很好:“他用一生的坎坷追求共和的完美,他以天下為公的胸懷來開創(chuàng)民族振興的未來?!?/p>
還有一些詩歌具有普適性,許多偉大的歷史人物都有共性,在國家民族危急存亡之際,他們“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身在江湖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面對強敵時“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探尋救國救民出路之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課堂中講到歷史人物中適當引用,對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人物、感受歷史人物對家國的熱愛和奉獻精神、潛移默化涵養(yǎng)學生的品德和家國情懷無疑十分有效。
二、以詩言事
除了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講述中也可以將詩歌引入?!爸扉T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正是清政府腐敗、慈禧的奢侈生活的最好寫照;甲午戰(zhàn)爭失敗使得洋務派“十年之功,毀于一旦!”;臺灣被割讓,臺灣人民斗爭中的期盼與傷感正如當年北宋:“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辛亥革命中革命黨人舍生忘死、屢敗屢戰(zhàn)的責任感和豪氣與“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其精神實質(zhì)是一樣的;北伐戰(zhàn)爭勝利進軍真有“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的豪氣與喜悅;中國堅持抗日戰(zhàn)爭乃至不惜犧牲一切體現(xiàn)了民族“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高潔品格;當年時局再難,國人始終堅持抗戰(zhàn)正是“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多少英雄血染沙場、壯烈殉國體現(xiàn)了“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貞”的信念;而這一切的努力只源于“只有在那里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那里,永恒的中國”這種對祖國最深切的愛。
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歷史課要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既是歷史學習的動力因素,影響著學生對歷史學習的投入、過程與效果,又是歷史教育的目標。郝京華教授曾說:“有時候,決定一個人行為的不是知識,而是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將詩歌引進歷史課堂,讓學生在詩歌中感受時代的命運沉浮,體會偉人的壯懷激烈、憂國憂民、宏大抱負,偉人的情懷滋養(yǎng)著學生的靈魂,也將家國情懷深深烙刻在學生的內(nèi)心。
參考文獻:
[1]查澤雷.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J].當代教研論叢,2017(4).
[2]戴習林.歷史課改后的點滴思考[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1(2).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