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音 謝平
摘 要: “互聯網+”時代要求人們必須具備信息素養(yǎng)。“互聯網+”思維促進高新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也促進圖書館向智慧化、數字化轉變。高校圖書館是大學的信息資源中心,是培養(yǎng)大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主陣地。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之下,探索大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思維特征,順應教改潮流,是不斷完善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有效途徑。高校圖書館應與時俱進地改進信息素養(yǎng)教育教學方法,通過多種形式拓寬學生的信息獲取渠道,提高信息素養(yǎng)技能。
關鍵詞: “互聯網+” 高校圖書館 大學生信息素養(yǎng)教育
“互聯網+”是一種新的社會形態(tài),是新型互聯網思維在新信息環(huán)境下不斷深化的實踐成果,也是先進生產力和實體經濟創(chuàng)新力的代表[1]?;ヂ摼W的飛速發(fā)展使各種信息革新的周期不斷變短。人們需要具備快速獲取、處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圖書館作為信息資源中心,為培養(yǎng)大學生信息素養(yǎng)能提供條件。隨著新技術、新設備的不斷推陳出新,學習的方式方法、教育的內涵外延都發(fā)生變化。信息素養(yǎng)教育應順勢而為,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工具才能提高信息素養(yǎng)教育教學質量,實現圖書館開設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意義最大化。
1.“互聯網+”背景下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趨勢
1.1“互聯網+”推動圖書館向智慧化發(fā)展
“互聯網+教育”,是移動互聯網時代與教育行業(yè)的結合,它促使文化資源不斷重組和整合,極大地提高資源利用率,優(yōu)化資源配置,實現資源共享。以互聯網為載體的教育資源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利于實現教育公平,使優(yōu)質資源得到廣泛傳播,互聯網推動傳統教育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成為其改革的重要力量。高校圖書館的核心價值是為學生、教師服務。圖書館要適應用戶行為、用戶需求、信息環(huán)境、信息技術、社會期望等變化,順應時代發(fā)展要求,轉向“需求為本、資源為基、技術為翼、服務為王”[2]。通過“互聯網+”可以改善或提升圖書館管理與服務水平,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思維,發(fā)現潛在的價值信息,為師生提供高效、個性化的服務,這是未來高校圖書館發(fā)展必須做的。圖書館基于“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可實現知識服務、管理結構、資源建設、服務模式質上的飛躍。可使圖書館的服務范圍從現實場景擴展至虛擬平臺,從校內延伸至校外,引發(fā)圖書館工作方式、服務方式、服務理念和服務形態(tài)的變革與創(chuàng)新,圖書館在“互聯網+”背景下日益向智慧圖書館轉型,服務模式將更加人性化。
1.2“互聯網+”促使圖書館信息素養(yǎng)教育變革
大學階段的學習與中學階段學習不同,學生從過去被動地接受知識,到進入大學后積極主動地尋求知識、利用知識,在大學自主學習這一階段實際上就是對周圍各種信息的識別、檢索、獲取、評價和運用。我們把這種利用信息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和基本素質稱之為信息素養(yǎng)。因此,從素質教育角度來講,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已成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F代信息社會迫使人們有快速、高效地獲取信息與應用信息的適應能力,傳統的以“文獻檢索“為核心的信息教育課程體系已經遠遠滿足不了大學生選擇與接受信息,以及參與信息創(chuàng)造活動的要求[3]。信息素養(yǎng)教育教學內容要逐漸以信息意識教育、信息能力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為主導,教學方法要適應網絡化、信息化等時代特征。高校圖書館是大學生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主陣地,開展信息素養(yǎng)教育是促進校園文化學風建設的重要組織部分。培養(yǎng)大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與應用能力,既為大學生適應社會需要做鋪墊,又不斷深化高校圖書館面向讀者、面向教育、面向終身學習的服務意識。
2.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yǎng)教育實踐現狀
2.1通過新生入館教育培訓講座普及信息素養(yǎng)基礎知識
凱里學院圖書館新生入館教育培訓一般定在新生入學后。圖書館事先制作宣傳手冊,按院系及專業(yè)班級來分配授課的圖書館員,所有授課教師集體備課,共同探討宣講內容的修改和定稿。在培訓過程中采用理論講解與實地參觀相結合的方式,理論講解主要是由圖書館員向新生介紹圖書館的功能、服務、資源及相關規(guī)章制度,講解完后再帶領新生到圖書館實地參觀,讓新生對圖書館的館藏布局、服務設施有更加直觀的認識。通過新生入館教育培訓,給學生普及信息素養(yǎng)的基礎知識,讓學生在入學之初就形成一個課外之余就該來圖書館自習的意識,加深與圖書館的感情,這樣圖書館日后開展各種各樣的閱讀活動,自然有一定的生源基礎。也可以利用經常逛圖書館的學生,選舉為形象大使,通過明星效應,帶動其他學生了解圖書館,體驗圖書館的資源與服務。
2.2信息素養(yǎng)教育以信息檢索通識課程為主體
凱里學院圖書館開設的信息素養(yǎng)通識課程有兩種:一種是圖書館開設的公共必修課,由教務處審定課時并分派到下級教學分院,圖書館按照院系專業(yè)的特點分配給相似學科背景的館員授課,授課內容以信息檢索基本理論知識、文獻資源系統的使用、學術論文的撰寫規(guī)范等為主要內容??荚囈话阋钥疾榈男问?,開卷理論考試與上機操作實踐相結合,以達到知曉圖書館資源、熟練使用數據庫的目的。另一種是圖書館員個人以自身所學專業(yè)背景開設全校性公選課,不限年級與專業(yè),學生自由選課,授課內容主要為專業(yè)技能、日常生活相關的信息素養(yǎng)知識等,作為傳統文獻檢索課堂之外的知識延伸。
2.3以知識碎片化的小型講座為重要補充
《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guī)程》規(guī)定:圖書館應重視開展信息素質教育,采用現代教育技術,加強信息素質課程體系建設,完善和創(chuàng)新新生培訓、專題講座的形式和內容。[4]圖書館“一小時專題講座”活動在此背景下流行起來。凱里學院圖書館從2016年秋季開始,一學期大致排10場-12場專題講座,由圖書館員自愿報名,開講內容既可以是自身所學專業(yè)的知識介紹,又可以是從所處的崗位特點闡述相關圖書館業(yè)務服務。這些講座匯聚起來,大致可以分為資源檢索、服務指南、軟件應用三個方面內容。除此之外,為讓教師用戶及時了解圖書館資源動態(tài),圖書館會開展數字資源下分院活動,分派圖書館員以講座形式向各分院教師介紹新增數字資源及其檢索方法,這種把教師集中起來“面對面”的現場咨詢答疑形式,收效不錯,師生比較認同??梢哉f,“一小時專題講座”是圖書館開設的第二課堂,它以漸進而系統的方式融入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可以更有針對性地提升讀者的信息素養(yǎng)水平。
3.“互聯網+”環(huán)境下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拓展
3.1互聯網環(huán)境下大學生的認知特點
“互聯網+”是一種機會,也是一種挑戰(zhàn)。面對年輕的數字時代原住民,教育必須用新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適應學生。在互聯網模式下,學習不再只是呈現、接收、反饋的過程,而是一種全新的認知的過程[5]。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受互聯網思維和大學自主學習思的影響,在學校四年間的思維模式會發(fā)生很大變化。大一新生受高中緊張的應試教育的慣性,處于二元性思維階段,是非對錯,想法單一,缺乏自主思考和發(fā)散性思維。大二學生經過一年的時間磨煉,開始有自我思考意識,只在特定環(huán)境下認可特定知識,大三大四學生的認知從低水平向高水平過渡,用相對主義的思維看待世界,并能決定、預見、建立自己的認知方式、生活方式。互聯網對大學生思維模式的影響,認知特點呈現碎片化、形象化、便利化、多元化,讓學生形成微認知、少思考、形象化、搜索式,缺少邏輯化、理性判斷、系統化、積累性。如何為當代大學生這類互聯網原住民上課,尋求更合適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信息素養(yǎng)課程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
3.2為信息素養(yǎng)教育課堂注入新活力
“互聯網+教育”的融合催生了新的教學模式,2013年以來,以“面對面”+線上視屏、翻轉課堂+MOOC為特征的混合式教學成為教學創(chuàng)新新模式,為課堂教學注入新活力。圖書館也可順應時勢,將慕課資源融入信息素養(yǎng)通識課中,讓學生課前預習先網上看授課視頻,與同學老師在線討論,教師了解學生需求,然后在課堂上師生互動、有針對性地答疑解惑,完成學習過程?!胺D課堂”的順利實施需要建立在具有成熟的MOOC平臺基礎之上,成熟的MOOC平臺也可以使任課教師制作的教學視頻價值最大化[6]。MOOC資源、翻轉課堂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構成要素,在混合學習中,教師是促進者,讓學生熟練上網查找信息尋找答案,提高利用網絡獲取信息的能力。圖書館的新生入館教育培訓可以從傳統的面對面教學向虛擬服務、線上教學轉變,將網絡化的信息建設融放新生入館教育,通過線上線下同時教學的模式,提高線下傳統校園的教學和學習。教學課堂上不僅要授人以魚,介紹具體的信息知識與技術,更要授人以漁,讓學生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
3.3打造數字書香為風尚的校園生活
為適應日益網絡化和數字化的社會環(huán)境,高校圖書館必須建設與之相匹配的數字圖書館。數字圖書館的內涵建設主要包括文獻信息數字化、信息傳輸網絡化、信息服務終端化、信息利用社會化等。知識網絡的智慧化、泛在化日益突出,無處不在的網絡推動了知識的傳播與共享。圖書館要善用微信公眾號、推廣學習資源類APP、高新閱讀設備等來打造數字書香校園,從WIFI覆蓋圖書館、優(yōu)質資源推薦、個性化定制等方面,為師生開辟一個文化底蘊濃厚、硬件設施齊全能隨時滿足下載和離線閱讀需求的閱讀空間,以加強用戶快速、高效獲取信息的體驗。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提高信息搜索能力,增強信息素養(yǎng)意識,擴展學生對信息本質的認識。
4.結語
“互聯網+圖書館”促進圖書館的信息服務將更加智慧化、科學化、人性化。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yǎng)教育應當在“互聯網+”思維理念下,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增強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教學效果。努力將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融入教材、學習工具、網絡及各種教學資源的開發(fā)之中。通過信息的多樣化形式促進學生能將面對的問題轉化為對信息的需求,培養(yǎng)學生信息識別意識、提高其查找信息、管理、應用信息的能力,并且使用合理化、規(guī)范化。通過信息素養(yǎng)教育使學生因地制宜地發(fā)揮自己的信息能力,最終將這種能力融入社會潮流,適應社會需要。
參考文獻:
[1]張興旺,李晨暉.當圖書館遇上“互聯網+”[J].圖書與情報,2015(04):063-070.
[2]黃維玲.“互聯網+”環(huán)境下高校圖書館服務能力提升研究[J].情報探索,2017,9(239):87-91.
[3]王紅芳等,新媒體時代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yǎng)教育變革[J].農業(yè)圖書情報學刊,2015,8(27):132-134.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印發(fā)《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guī)程》[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36/s3886/201601/t20160120_228487.html,2016.1.4.
[5]丁雅誦.“互聯網+教育”,須由淺入深[N].人民日報,2018-01-04(17).
[6]李東來.圖書館數字閱讀推廣[M].北京:朝華出版社,2015: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