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斌,王潤萍,馮延閣
(河北省邢臺市人民醫(yī)院,河北 邢臺 054001)
結直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治療以手術為主[1],術前分期的準確評估對后續(xù)手術治療方案的制定及改善具有重要意義[2-3]。
CT檢查設備具有較高的時間、空間及密度分辨率,是結直腸癌術前評估腫瘤分期的首選影像學檢查方式之一[4-5]。相較于傳統(tǒng)CT,雙源CT有兩套獨立的球管-探測器系統(tǒng),可實現(xiàn)雙能量成像,因而其臨床診斷價值較傳統(tǒng)CT更加顯著[6]。本次研究為探討雙源CT增強掃描結合物質分離技術在結直腸癌術前診斷中的價值,共選取150例患者進行研究分析,就雙源CT臨床應用優(yōu)勢及其與病理診斷結果的一致性報告如下。
研究對象為2014年6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進行手術治療的結直腸癌患者,共150例。本組患者中,男性78例,女性72例,患者年齡45~73歲,平均(56.77±6.31)歲。
所有研究對象均符合《NCCN直腸癌診治指南》[7]中相關診斷標準,患者術前均行DSCT雙期增強掃描,且術后病理檢查驗證TNM分期。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②對碘劑嚴重過敏;③嚴重甲狀腺毒癥者;④病案資料缺失,研究依從性低。
采用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CT對患者行術前雙能量雙期增強掃描,采用標準算法對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重組,層厚與間隔為1mm,將所得圖像上傳至工作站進行重建并獲得碘圖,由經(jīng)驗豐富醫(yī)師行術前TNM分期。對比術前CT分期與術后病理分期的一致性。測量并記錄正常腸壁與病變的CT值、碘值、標準化CT值、標準化碘值,對正常腸壁與腫瘤的四種數(shù)值進行對比,結合術后病理比較四種測量值的診斷效能,將CT診斷的TNM分期與術后病理診斷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其一致性。
本次研究所獲得所有數(shù)據(jù)研究資料均納入SPSS 20.0軟件分析。(±s)統(tǒng)計計量資料,t值檢驗,(%)統(tǒng)計計數(shù)資料,χ2檢驗,一致性程度參考Kappa值范圍進行綜合評價,0.8~1.0為極強一致性,0.6~0.8為強一致性,0.4~0.6為一般一致性,0.2~0.4為弱一致性,P<0.05可認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腫瘤腸壁CT值、碘值、標準化CT值與標準化碘值均明顯高于正常腸壁,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正常腸壁與腫瘤腸壁CT各項檢查數(shù)據(jù)對比(±s)
表1 正常腸壁與腫瘤腸壁CT各項檢查數(shù)據(jù)對比(±s)
項目 n CT值 碘值 標準化CT值 標準化碘值正常腸壁 150 16.48±4.46 0.87±0.25 0.39±0.10 0.16±0.07腫瘤腸壁 150 35.25±6.83 2.24±0.90 0.87±0.23 0.48±0.12 t 27.822 17.009 20.823 25.148 P 0.000 0.000 0.000 0.000
150例患者術前TNM分期確診138例,確診率為92.00%,統(tǒng)計學分析顯示,r=0.735,P<0.05,Kappa值=0.763,P<0.05,提示術前DSCT診斷結果與病理檢查結果具有高度一致性,詳見表2。
表2 術前分期與術后病理對照統(tǒng)計(n)
結直腸癌嚴重危害患者身體健康以及生命安全,故精準診斷并制定相應治療方案對控制患者病情發(fā)展顯得尤為重要[8]。
本研究結果表明,雙源CT雙期增強掃描結合物質分離技術判斷腫瘤分期與病理檢查結果一致性較高。推測其主要原因為:物質分離技術能夠特異性識別碘、鈣及脂肪,對碘的特異識別能夠獲得組織增強后碘攝取值,碘值能夠反映組織的灌注及血管生成狀態(tài)[9-10]。相比CT值,碘值能更真實地反映組織對于碘的凈吸收值。由經(jīng)驗豐富的技師行雙能量雙期增強掃描,術前的TNM分期由經(jīng)驗豐富的醫(yī)師進行診斷,并對研究中所獲得數(shù)據(jù)進行精細分析,較大程度提高了診斷準確率。
綜上所述,針對結直腸癌患者的臨床診斷,雙源CT雙期增強掃描結合物質分離技術的應用具有較高的腫瘤分期確診率,且檢查安全性較高,可考慮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