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曉津
摘要:歷史作為初中基礎性學科,對于幫助初中生了解歷史常識有重要作用。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已經運用到各行各業(yè),也為歷史教學的改革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土壤。本文從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出發(fā),著重探討了信息技術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初中歷史;信息技術;運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06-0085
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媒體已不能滿足現(xiàn)代歷史課堂教學的需求。信息技術手段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屢見不鮮,相比較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來說,它的優(yōu)勢性明顯。信息技術集文字、聲音、圖片、動畫和視頻為一體,能夠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優(yōu)化教學過程,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環(huán)境中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一、提升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展示一些與教材相關的內容,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此來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如在講“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一課中,筆者用多媒體手段向學生展示介紹那一時期的書法、繪畫、雕塑藝術的發(fā)展,讓學生感受到那時候的書法不僅是一種寫字的技術,更是一種對美有著更高追求的藝術。用圖片展示《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分析顧愷之的繪畫特色,并且解說這些繪畫作品出現(xiàn)的背景材料,讓學生體會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這些生動的歷史資料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大大提升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二、創(chuàng)設情境
歷史知識比較書面化和抽象,而初中生正處于形象認知階段,還沒有形成成熟的思維體系,在記憶知識時,如果只是機械地記憶,就不能促進知識的內化。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能將書面的歷史知識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讓學生能夠更加理解其中難懂難記的歷史知識,并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從情感中深入了解歷史事件的本質,進而加深對歷史知識的記憶與理解。比如,在學習鴉片戰(zhàn)爭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炮子謠》來引入課題,然后為學生播放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影視片段,并為學生展示《鴉片戰(zhàn)爭形勢示意圖》《中英〈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示意圖》等,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進而有效提高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興趣。
三、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
初中歷史教材中涉及到的雖然都是基礎的歷史知識,但學生并不能很好地掌握。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通過歷史圖片、視頻資料或者知識連接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知識,這需要教師全面理解和把握教材內容,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幫助學生構建歷史知識的學習網絡。
在《改革開放》一課中,教材上講到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過程:經濟特區(qū)→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qū)→內地,如果教師沒有提前設計好教學內容,只是照著課本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知識,學生腦海中沒有形成對外開放格局構圖,對此難理解,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記憶,教師如果在課堂教授中運用多媒體將圖片、歷史地圖展示給學生,學生可以很容易從圖片上找到各地相應的位置,深刻了解開放的層次和過程,也就明白了對外開放的格局是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再播放相關的視頻,學生能夠很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
四、拓展學生的外延知識
初中學生處于不斷發(fā)展的時期,對世界的了解仍不夠充分,對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所以,歷史教材中的知識難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信息技術在課堂上的應用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信息技術能夠根據教材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外延知識,方便學生對教材單一知識的理解,通過外延知識的補充,能夠使歷史課堂知識更加飽滿,拓展學生的知識廣度。例如,在學習紅軍長征時,教師可以將長征路線圖中的重要地點通過信息技術進行形象的補充,將具體地點的險峻環(huán)境通過視覺傳達具體地展示在學生眼前,有利于學生對紅軍路線圖的記憶,也加深了學生對長征精神的理解,通過信息技術對課本知識的補充,擴展了學生的知識維度,加深了學生對歷史的掌握。
五、引導學生主動創(chuàng)新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除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思維能力,還可以讓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不斷增強。創(chuàng)新能力也可以分為獨立思考的能力和主動創(chuàng)新能力,這對于學生更透徹地理解歷史知識點有著顯著的作用。教師可以在講課過程中,運用“分組討論”的方法,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通過小組之間的討論與分析,最終統(tǒng)一意見,得到最終的結論,從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例如,西安事變是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很多學生都對這個知識點缺乏理解,難以掌握。這時,就可以運用“小組討論”的方法,比如,教師先提出問題:在西安事變中,為何要把蔣介石釋放,還有西安事變的實際經過是什么。問題提出后,教師不要著急讓學生立刻回答問題,而是先讓學生尋找一些相關資料,自己通過不同途徑掌握一些相關知識,然后再讓學生自己總結,在小組里表達出自己的結論,通過討論得出最終結論,再進行回答。這樣,學生才能自己了解西安事變的歷史事實和歷史意義,更加深刻地掌握知識點,從而提高了學生的主動創(chuàng)新能力。
總之,網絡環(huán)境下,信息技術的應用越來越普遍,給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帶來了重大變革。信息技術教學只是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它不僅為教師創(chuàng)設了新的教學模式,也使學生從視聽方面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只要教師在信息技術和教學整合中更多地考慮學生的需求,提供更大的靈活性,那么,不只是初中歷史課,任何學科都將從信息技術的應用中獲得益處。
參考文獻:
[1] 姚尚信.信息技術在中學歷史學科教學中的運用[J].文學教育(下),2018(2).
(作者單位:浙江省泰順縣第七中學 32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