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良
摘 要:教師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的學習結果會產生直接的影響。筆者結合課堂教學實例,分析了三種常見的課堂低效教學行為,剖析了導致教師課堂低效教學行為的原因,并提出了改進建議,以求達到改善教師的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目的。
關鍵詞:教學行為;地理教學;知識和技能;分析;改進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15-085-2
教師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的學習結果會產生直接的影響。然而,受教師的學生觀、教學觀以及教學反思局限性的影響,優(yōu)秀的課程理念和教學方法難以轉化為有效的課堂教學行為,低效甚至無效的教學行為普遍存在于日常教學中,導致課堂教學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筆者通過調研發(fā)現(xiàn),教師普遍有以下三種低效教學行為:
一、過于關注活動的趣味性,忽視地理教學的本質
[案例1]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一章第一節(jié)地球和地球儀中的地球模型——地球儀涉及形狀、地軸、地軸傾斜角度、赤道、南北極點、經(jīng)緯線、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的內容。教師組織學生分組對照課本活動五環(huán)節(jié)進行合作制作,并強調在十分鐘內看誰哪一組的東西多。為了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學生興致高漲地制作,課堂氣氛熱烈。但在制作的過程中,學生僅記作二個教學任務:完成、形狀。對“地軸、地軸傾斜角度、赤道、南北極點、經(jīng)緯線、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地理概念及之間的關系掌握很少,活動結束后,教師對活動結果的評價是看哪一組先完成、質量是否到位?而并沒有對學生對學生掌握地球形狀、地軸、地軸傾斜角度、赤道、南北極點、經(jīng)緯線、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的內容進行反饋和評價。
[案例2]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第三章第三節(jié)撒哈拉以南非洲中的快速發(fā)展的經(jīng)濟,教材編排了通過閱讀《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礦產資源和經(jīng)濟作物的分布》操練讀圖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六人一組讀出礦產資源、經(jīng)濟作物種類和分布,要求每個學生負責一種主要礦產和經(jīng)濟作物,然后由學生邊說邊指圖,教師設計必答和搶答。學生對做玩戲很感興趣,將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合作搶分數(shù)上,卻顧不上知識掌握。在教師的一再提醒下,有些學生還沉醉在玩戲的快樂中,應付性說上幾種資源的分布,但因為撒哈拉以南非洲政區(qū)掌握得不夠熟練,說起來還存在困難,最后難以導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經(jīng)濟。
[分析] 案例1中,教師為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以制作簡易地球儀的美觀作為評價活動效果的標準,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到手工制作上,忽視了對基本地理概念理解的教學目標,導致活動華而不實。案例2中,教師為了增加學生的體驗和課堂氣氛,要求學生邊玩戲邊練習讀圖。但由于學生只關注了為小組搶分,導致讀圖訓練流于形式。
[改進建議] 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實施除了要關注學生的興趣之外,更需要考慮活動應有利于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和發(fā)展地理技能,從而提高實際地理知識運用能力。教師在設計和實施教學活動時要關注活動、地理知識和地理技能三者的關系。地理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幫助學生明白所學知識是在什么問題下使用。教師設計地理課堂教學活動時首先要創(chuàng)設恰當?shù)膯栴},即誰與誰在什么問題背景下掌握什么地理知識和技能,解決的是什么地理問題。創(chuàng)設問題時要考慮目標知識和技能在該問題中的知識應用是否恰當,表意是否準確。要突出地理知識的應用,避免產生歧義。
二、缺乏對學生學習狀態(tài)和情緒的關注
[案例3]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三章第二節(jié)氣溫的變化與分布中氣溫的分布,教師展示等溫線圖,學生分組討論:什么是等溫線?等溫線的特點?等溫線的分布?導出:世界各地冷熱不同,氣溫的分布有很大差別;等溫線的延伸方向,判讀氣溫遞變的方向;根據(jù)等溫線的疏密程度,可以了解氣溫差異的大?。桓鶕?jù)等溫線的閉合情況,能判讀高低溫中心的分布。接著教師展示《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世界1月平均氣溫的分布》《世界7月平均氣溫的分布》三圖,讓學生組內討論分析世界氣溫的分布規(guī)律,并分別讓學生回答。看似很活躍但結果效果欠佳,學生只不過照書宣讀了幾條,有的同學站起來模模糊糊地亂七八糟說了幾句。教師雖然發(fā)現(xiàn)了學生的困難,卻沒有意識到其原因,也沒有進行有效的指導,只是不斷地提問和追問,讓學生產生緊張感和挫敗感,多數(shù)學生不敢舉手發(fā)言,產生了畏難情緒。這樣的讀圖效果較差,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學生對讀圖失去興趣,學習地理缺乏主動性。
[分析] 上述案例顯示,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關注不夠,調控不到位。教師雖然能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困難,并能關注到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但是缺乏對現(xiàn)象的深入思考,如學生的不同學習狀態(tài)反映了學生哪些方面的差異?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是什么?面對這樣的情況應采取什么措施?在很多課堂上,少數(shù)能力較強的學生積極參與的學習狀態(tài)掩蓋了大多數(shù)學生被動、機械、旁觀的學習狀態(tài)。教師雖然知道學生興趣不濃,參與積極性不高,注意力容易渙散,卻不知道該采取什么樣的有效措施加以調整。這是因為教師對造成學生不良學習狀態(tài)的原因缺乏深入的反思和研究。
[改進建議] 教師在課堂上要始終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并及時改進教學方式,適時調整或調動學生的情緒,使學生能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例如,當學生精神不振時,教師應采用相應的策略使他們振奮;當學生過度興奮時,教師應使他們平靜下來;當學生感到茫然或疑惑時,教師應及時予以啟迪;當學生有畏難情緒、缺乏自信時,教師應給予學生耐心的指導,不要急于讓他們輸出、展示。課堂活動要全面衡量學生的實際情況,力爭給每個學生以均等的機會,促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和提高。增加學生的互動參與也是調整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有效方法。學生的參與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指形式上的參與;另一種是指思維的參與,也就是說學生未必說話,但是思維在參與,這種參與是真正的參與。在一節(jié)課中,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三次以上的真正參與。教師在課堂上要有意識地增加學生同伴間的互動,保證學生有充足的參與時間。
三、學生參與度低,重視程度不夠
[案例4] 我作為第一屆地理優(yōu)質課的評委,聽了教師上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課題,教師精心設計,分六組進行教學,以視頻(非洲熱帶草原景觀:草原、長頸鹿、斑馬、黑人)引入本課題,大部分學生舉手回答了教師的話問題:從視頻中得出哪些地理信息。緊接著教師切換畫面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在世界的位置圖,提出問題:1.撒哈拉沙漠的位置;2.本地區(qū)的相對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分組討論時很多同學注意力不集中而且有同學討論數(shù)學作業(yè),教師提問題是很少有同學能完整回答。下課后,我找了個別同學回了幾個問題:1.在地理課上為什么有同學開小差;2.對地理學科有興趣嗎;3.是否地理教師教的不好。學生回答讓我很驚訝:地理是副課,不參加中考,學的好與不好一個樣,我們班主任也說在地理會考時多背一點就可以了,我父母從來不關心地理的,每次考試后,就問了語數(shù)外理化成績。
分析:初中生把主要的學習精力都放在中考科目上,認為只有提高了中考的語數(shù)外理化政史成績,才算是真正的學習尖子生。因此,學生對于地理、生物等學科的重視程度不夠,參與程度過低,使地理課程不能有序開展。還有的初中生認為地理學不學都行,只要期末考試的時候背一背就可以了,反正以后也不想從事地理方面的工作。同時,初中生家長的觀念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家長對于地理學科存在偏見,沒有真正領悟地理的實際作用,沒有給孩子做出正確的引導。地理教師要立足現(xiàn)實,展望未來,不僅使地理對學生現(xiàn)在的生活和學習有所幫助,而且對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也大有益處。
[改進建議] 托爾斯泰曾經(jīng)說過:“成功愉快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只有首先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才有可能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快樂。所以教師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喚醒學生的好奇和興趣。怎樣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科學的興趣呢?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利于能力發(fā)展的教學環(huán)境。針對案例4中撒哈拉沙漠位置,可以播放一分鐘視頻《撒哈拉沙漠景觀》,以此喚取學生的好奇和興趣,好奇和興趣驅動學生求知欲,所有學生會急以了解撒哈拉沙漠在哪里?接下來撒哈拉以及南非洲的相對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等知識,學生可以通過分組討論二、三分鐘自主解決。所以,有了興趣就有了動力,學生不會地理是副課而產生情緒。
從上述各個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師對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理解與落實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導致了教師的課堂低效教學行為,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果?,F(xiàn)在我們需要的教學,家長需要的教學,學生的教學,是師生和諧的教學,是辯證統(tǒng)一的教與學,改善教師教的根本著力點在于促進學生的學。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繼續(xù)提高學習和反思能力,深入理解地理課程和課標理念,切實關注學生的學習經(jīng)驗、情感經(jīng)歷和學習狀態(tài),把握好教學設計與課堂實施的互動關系,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和思維的主體。最好的教育在哪里?我們的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造春色滿園,那時的課堂才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