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
摘 要 教學過渡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掌握常用的過渡方法,不僅有利于對課堂教學的組織與調控,而且會大大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 課堂教學;過渡
中圖分類號:G424.21,D0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09-0221-01
在平時的教學中有的教師可能用過“學完了生字詞,接下來我們就來認真的讀讀課文”、“剛才我們學習的是第一段,下面我們接著學習第二段”這一類的話來銜接進行教學過渡。一節(jié)課下來給人感覺整個課堂教學顯得斷斷續(xù)續(xù)生硬發(fā)澀。這其實是沒有考慮教學過渡的藝術性。藝術的教學過渡,會使教學全過程節(jié)奏清晰,又環(huán)環(huán)相扣,渾然一體,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整體效果。教學中各環(huán)節(jié)過渡的效果與課堂上師生情感的交流、信息的傳遞,注意力的轉移等心理因素是否協(xié)調有密切的關系。也就是說,巧妙的教學過渡,應滲透提示性、遷移性、邏輯性、形象性等因素。這幾年來我也一直在學習并實踐收集到的關于教學過渡的方法。
一、串聯(lián)式過渡
通過富有藝術情趣的問題的創(chuàng)設,將教學內容用巧妙的過渡串聯(lián)起來,以實現(xiàn)課堂教學內容的轉換和課堂整體結構安排的天衣無縫。我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運用了一系列富有藝術情趣的設問語言,把學生安然地從一個波峰送到另一個波峰上去時,一堂課就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了。而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我的教學過程是這樣的。
自由讀課文3-5自然段,同時思考:
1.小壁虎去向誰借尾巴了?結果怎樣?
2.再讀想一想,為什么他們都不能把尾巴借給小壁虎,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一說。
師過渡:除了你們剛才說的原因外,我想可能是小壁虎借尾巴時不禮貌,所以他們不借,是不是呀?(學生:不是)他借尾巴時是怎么說的?找出那幾句話來讀一讀,從哪里看出他有禮貌?(指導朗讀小壁虎說的話,通過“稱呼:您、姐姐、伯伯、阿姨,商量:行嗎?”體會)
3.出示小動物們說的話,指導朗讀。要讀出動物們有禮貌、無奈的語氣,速度要慢一些。(先自由讀,然后同桌互讀、再指名讀、分組讀。)
師過度:老師發(fā)現(xiàn)小壁虎除了有禮貌,還有一個優(yōu)點很值得我們學習,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
4.出示: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小河邊……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大樹上……小壁虎爬呀爬,爬到房檐下……(通過“爬呀爬”引導學生感悟發(fā)現(xiàn)小壁虎遇到困難不灰心,不放棄。)
發(fā)現(xiàn)課堂紀律不太好。師過渡:小壁虎有這么多的優(yōu)點,我發(fā)現(xiàn)我們班的小朋友,也有很多優(yōu)點,你們看(指一上課認真聽講的學生)這位同學上課多認真,坐得多端正呀!我看誰會比他坐得更端正。
師過渡:同學們和小壁虎一樣棒。那你們看小壁虎從小魚姐姐、老牛伯伯、燕子阿姨那里沒有借到尾巴,因為小動物們的尾巴都有各自的用處。借不到尾巴,多傷心??!那你們幫小壁虎想想辦法,他該怎么辦呢?假如小壁虎還不放棄繼續(xù)向其它動物借尾巴,它會來到什么地方,向誰借,怎樣借,能借到嗎?
二、提示性過渡
閱讀課文從形式到內容,在涉及的事物或現(xiàn)象之間,都會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教師有目的地提示課文的某一方面,啟發(fā)學生作“由此及彼”、“以因求果”、“舉一反三”地聯(lián)想,從而在揭示“來龍去脈”的過程中,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使教學從一個環(huán)節(jié)到另一個環(huán)節(jié),自然勾連,上下貫通。在聽一位老師教學《田忌賽馬》一課時,他在課堂上突然提出:“假如第二次比賽中,田忌按孫臏的方法去做,但結果不是勝利,而是失敗了,這可能是什么原因?”這一問題的提出,要求學生聯(lián)系課文去變更思路,由結果去設想原因。經(jīng)過思考,不少學生認為:很可能是田忌以下等馬與齊威王的上等馬比賽后,齊威王發(fā)現(xiàn)了秘密,隨即采取了對策,用自己的下等馬對孫臏的上等馬,先輸一場,再用自己的中等馬對孫臏的中等馬,再勝一場。這樣,齊威王最終還是以二比一獲勝。這時,我又進一步追問:“難道孫臏沒有考慮這種可能性嗎?孫臏的勝利是不是偶然取得的?”至此,學生已豁然開朗,十分肯定地說:“孫臏斷定齊威王不會這樣做,因為他看到的齊威王已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趾高氣揚,忘乎所以,他認定戰(zhàn)勝田忌不費吹灰之力,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提防的?!睅熢賳枺骸澳銖哪睦锟闯鳊R威王的驕傲自大?”引導學生深入課文學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了孫臏、齊威王的不同心態(tài),更深地了解了人物的內心,感悟了課文中心思想,培養(yǎng)了思維能力。
三、懸念式過渡
學生高效率的學習,需要有下個良好的思維環(huán)境和心理態(tài)勢。懸念過渡,就是以激發(fā)求知欲,發(fā)展學生思維為目標的過渡方法。它利用學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的心理,通過設置懸念,使學生產生對知識的關切和渴望心情,達到與教師心理同步,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著名特級教師王燕驊在教學《五彩池》這篇課文時,在學生深讀課文之后,給學生一個“空白”:四川省藏龍山上的五彩池十分奇異,這一點通過學習大家已經(jīng)體會到了,可《五彩池》這篇課文的寫法也有“奇異”之處,使孩子們感到“可真新鮮”。于是,教師留下的這一懸念,激起了學生進一步深究課文的興趣。
總之,教學過渡是存在于教學過程中的客觀現(xiàn)象,是必不可少的中間環(huán)節(jié),認識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掌握常用的過渡方法,不僅有利于對課堂教學的組織與調控,而且會大大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因為教學有了啟承轉合,才能成就生氣靈動的課堂。但在處理課堂過渡時值得注意的是:課堂過渡語的導引性和銜接性。因此,在使用上一定要注意得體自如,淡而無痕,在“導”與“接”上顯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