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雙
【摘 要】千姿百態(tài)的世界,飛速發(fā)展的社會,每時每刻人們都在這個由人類文明構成的巨大的圓圈里生活。被禁錮在生活牢籠里的我們,如果能用最初的心去感受一切,似乎就能把這個大千世界理解成點、線、面的世界。這個世界上,有一位藝術家,她堅守初心,在一生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始終沒有放下對靈魂中圓點的偏愛與執(zhí)念,這個人,就是草間彌生。
【關鍵詞】草間彌生;圓點藝術;南瓜;視覺傳達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8-0155-01
一、陰霾里的收獲
1929年,草間彌生出生在日本長野縣松本市的一個富裕之家,在她很小的時候,由于父母長期爭吵,家庭關系不和睦,她變得陰郁又孤僻。她熱愛畫畫,但其母極力反對,甚至把她的畫都銷毀。在草間彌生大約十歲時,總是被無休止的幻覺所困擾,她經常有自殺的沖動。因為患有神經性視聽障礙,以至于她眼前的世界總是帶有一層斑點狀的網,那時的草間彌生在醫(yī)生的建議下,試著畫出她所看到的東西以消除恐懼,于是她拿起畫筆畫出了自己腦海中的幻象,畫出了一個個密密麻麻的圓點。繪畫帶她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她不再充滿恐懼,她曾坦言這便是她繪畫的最初原點。
二、命運的轉折
盡管童年的陰霾讓她很痛苦,但也為她未來的創(chuàng)作埋下了靈感的種子。在草間彌生16歲的時候,她創(chuàng)作的作品入選了“第一屆全信州美術展覽會”,她23歲的時候,在家鄉(xiāng)舉辦了兩次畫展,在畫展中她得到了很多名人的賞識與鼓勵,這也堅定了她選擇藝術的決心。1958年,草間彌生在書店看到了美國女畫家喬治亞·歐姬芙的作品后深受啟發(fā),通過聯(lián)系,作為伯樂的喬治亞·歐姬芙也很認可草間彌生,這讓29歲的她有了獨自去美國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勇氣。初到美國生活的艱苦并沒有讓她妥協(xié),終于她的作品逐漸被人們認可接納。
愛情的力量是偉大的,在草間彌生與她的愛人約瑟夫·柯內爾相伴的日子里,她的生命中有了溫暖,但她愛人的去世,讓她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精神問題再度爆發(fā),于是她選擇了去療養(yǎng)院生活。當她從這段沉痛的打擊中走出來之后,便開始創(chuàng)作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作品。
三、與南瓜的不解之緣
草間彌生眾多優(yōu)秀的作品中,筆者最喜歡她的南瓜系列。草間彌生非常喜歡畫南瓜,她說她曾經遇到過一個連著藤蔓的南瓜,南瓜對她開口講話,從那以后,她便對南瓜情有獨鐘。她覺得南瓜摸起來柔軟,顏色和形態(tài)都很有趣,南瓜的大肚子會給人精神上的安寧。她曾用一個月的時間盯著一個南瓜,因為想要直面南瓜的靈魂。南瓜上的圓點其實叫波爾卡點(Polka Dot),是源自東歐的一種叫波爾卡的音樂,在這種音樂流行的時候,唱片的封套都以圓點圖案裝飾,所以這種圓點也叫波爾卡點。
在1993的威尼斯雙年展上,草間彌生搭建了一個“南瓜鏡屋”,鏡面的反射傳達給觀者以錯覺,仿佛被南瓜的世界所淹沒。在那之后,草間彌生又把南瓜元素由平面轉為立體,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巨型南瓜雕塑。巨大的南瓜超出了人們視野的極限,黃色南瓜上的黑點是便是草間彌生在幻覺中看到并親自手繪上的。圓點豐富的大小變化,富有韻律感的排列,剛好與南瓜的形狀進行了有機結合。南瓜突出的大面用大且稀疏的黑點描繪,凹陷處的小空間用密集的小點進行描繪,這樣就讓南瓜瓜瓣變得立體,使南瓜的空間感變得更強。點的無限運用也反映了草間彌生對于無限繁殖力的理念,草間彌生用自己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傳達給觀者一種奇妙感受,使觀者進入到了她虛幻又奇妙的感知世界。
四、結語
草間彌生曾說過,“如果你一定要問我從什么時候開始藝術創(chuàng)作的,我可以告訴你,那是在很小很小的時候。我的一生,我活著的每一個日子,都與藝術相關。要是人可以有來世,我還想再做藝術家。無論生與死,藝術對于我來說就是一切……”
草間彌生的一生是瘋狂的一生、勇敢的一生、也是傳奇的一生,她對藝術的熱愛和癡迷,超越了一切病痛和折磨,在藝術的圓點上,她淋漓盡致的描繪著自己心中真實的宇宙,她把自己的理想通過一個個最單純的圓點傳達給觀者,自始至終在不斷超越著自我,當之無愧成為藝術史上最前衛(wèi)的圓點女王。
參考文獻:
[1]廖瓊.草間彌生的波點時尚[J].美術教育研究,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