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威
摘要:羅馬古城是古羅馬的都城,見證了古羅馬帝國的風雨飄搖。作為都城,它不但氣勢宏大、結構有序,而且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了解羅馬古城的藝術,感受古羅馬人對生命、文化的態(tài)度,體驗古羅馬帝國燦爛的歷史文化。
關鍵詞:羅馬古城;建筑藝術;歷史人文
一、城市歷史
羅馬城位于地中海中部亞平寧半島的拉丁平原上。拉丁平原上有條臺伯河,羅馬城就在臺伯河左岸的小山上,距海岸約百余千米,在早期鐵器時代已形成農(nóng)業(yè)村落。后有拉丁人的一支來此建立據(jù)點,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人口增加,遂建立城市。 當時為公元前7世紀,比神話傳說中羅慕洛建城的時間稍晚。城市建立,羅馬國家亦告形成,先后經(jīng)歷共和國和帝國兩時期。 從公元前5世紀~前3世紀,羅馬已由一小城邦而統(tǒng)一意大利全境。后又征服地中海西部和東部廣大地區(qū),擁有今西班牙、法國、希臘、敘利亞、埃及和北非各地,建成古代最大的奴隸制帝國。 直到公元476年羅馬帝國才告結束。在此近千年間,羅馬城一直是地中海地區(qū)的大城市,最繁盛時人口逾百萬,為古代世界最大的都城。
二、羅馬古城藝術景觀
羅馬古城包括帕拉蒂諾、卡皮托利、埃斯奎利諾、維米納萊、奎里那萊、西里歐、阿文提諾七個山丘,史稱七丘之城。南北長約6200米,東西寬約3500米,城墻跨河依山曲折起伏,整體呈不規(guī)則狀,像一只蹲伏的雄獅
(一)羅馬廣場
古城中心最重要地段是羅馬廣場,位居帕拉蒂諾、卡皮托利諾和埃斯奎利諾三丘之間的谷地,建城以后即為居民往來集會的中心。主要場地長約134米 ,寬約63米,到共和國末年廣場四周已遍布神廟、會堂、元老院議事堂和凱旋門、紀念柱等。至帝國時期又不斷擴建裝修,其富麗堂皇居整個帝國之冠。
從凱撒以至各朝皇帝,還不斷在羅馬廣場北面和東面建造以帝王為名的廣場,其中最大的是皇帝圖拉真的廣場,由市場、會堂、圖書館、紀念柱和神廟組成,氣象雄偉,建筑精美,代表羅馬建筑的最高水平。在羅馬廣場西南不遠聳立著的角斗場(見羅馬角斗場),采取圓形劇場的形式,內(nèi)部可容5萬觀眾,是古代最宏大的劇場建筑。此外,城中還有數(shù)以百計的神廟、劇場、圖書館、體育場、浴場以及規(guī)模宏大的引水道等。
(二)羅馬皇宮
羅馬皇宮則建于帕拉蒂諾山上,后世習稱帕拉蒂諾皇宮,包括大量廳堂、浴室及賽車場、劇場等。這些古跡只存廢墟,惟有萬神殿完整保留下來。它是一座圓形圓頂?shù)纳駨R,前有古典式柱廊,圓頂用天然混凝土,即以火山灰石筑成,是羅馬建筑在結構技術方面的偉大創(chuàng)造。其圓頂高達43米,寬亦相近,氣魄宏偉,結構嚴密,對日后歐洲古典建筑有深遠影響。
(三)地下墓窟
公元2~4世紀間,基督教在羅馬流行,但未獲政府承認,信徒遂在城郊地下巖層挖建墓窟,以縱橫交錯的通道置放信徒遺體?,F(xiàn)已發(fā)現(xiàn)地下墓窟43處,墓道總長達480千米 ,墓穴總數(shù)達60萬~80萬個,成為羅馬古城重要古跡之一。這些墓窟存有基督教內(nèi)容的題銘、壁畫和宗教圖簽等,對研究早期基督教歷史和美術有重大意義。
三、羅馬古城藝術特點
(一)場景化和生活化
藝術家對羅馬的最初印象,很可能是諾利地圖[詹巴蒂斯塔 諾利(Giambattista Nolli)于1748年所繪制]。它將城市表現(xiàn)為一個具有清晰界定的建筑實體與空間虛體的系統(tǒng)。城市仿佛一幅歷史地圖,讓人不禁對古老的場景充滿想象。歷歷在目的,是納沃納廣場上演的激烈海戰(zhàn)演習;西班牙大臺階讓人不由回想起好萊塢的浪漫電影,躍躍欲試地吃一支奧黛麗·赫本嘗過的冰激凌。那些陳列在游客們面前的古建筑和古遺址,更令人震撼不已。時鐘好似戛然而止停留在某一個時刻,一幕幕都顯得不那么真實。
(二)包容和尊重
場景化和生活化的兩個城市特性和諧共融,關鍵是城市的包容性以及尊重的氣度。建筑設計和城市設計,看似是針對物質層面的協(xié)調,但也揭示了有關于歷史、政治、文化、社會和經(jīng)濟等各個層面的問題。
首先,城市設計是一個城市不斷演變的過程,通過時間的累積,不斷完善,展現(xiàn)對歷史的尊重。如果做任何項目,都把周遭一切先夷為平地,無視他者的存在,追求標新立異,都是簡單、粗暴、野蠻的行為,更談不上“設計”兩字。
(三)繼承和引領
如果說那些歷史建筑群展現(xiàn)了設計對城市文脈的尊重,那么,當代新建筑則在繼承這一傳統(tǒng)的基礎上,激發(fā)城市新的活力。2000年,由大師倫佐皮亞諾設計的羅馬音樂廳,如今尤為引人注目。音樂廳由三個主題組成,像是趴在山體上的三只昆蟲——只是形態(tài)高度抽象,強調與周邊山脈、植被等自然環(huán)境的融合,體現(xiàn)了對自然環(huán)境的尊重,也得到了公眾認可。然而,在開工之初打地基時,角落居然發(fā)現(xiàn)了一處古羅馬遺跡。當即,所有施工建設工作被喊停。設計師根據(jù)地下文物的范圍,調整了部分原有設計方案。新實施方案保留遺跡原址不動,就地形成了一個小型博物館,兼具室內(nèi)、室外場館。而這座音樂館也成了一座獨具特色的文化演藝場所。讓出的一部分原有演出建筑面積,則被移到音樂廳入口處,并被設計成一個露天音樂廳。設計師的設計手法和對空間的利用非常巧妙和別致。再深入?yún)⒂^建筑的細部設計,你更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的建筑結構和材質運用,與歷史遺跡的結合,顯得和諧優(yōu)美。在這個項目中,人們看到了一位真正的建筑大師,對自然環(huán)境和歷史文化所持有的謙卑平和。這不由讓人敬佩。
我們總會羨慕歐洲小鎮(zhèn)的人情味,和美國都會的振奮人心,以及日本城市的可愛精致。然而,要知道每座城市都深深烙下了其蓬勃建設時期的時代烙印。
歐洲的城市以中央火車站和教堂為中心,勾勒出宜人的空間尺度和愜意的生活場景,就像歐洲人一樣享受著玫瑰人生。美國的城市以高效為特色,最大程度地展現(xiàn)了資本的力量,亦如美國人民一樣簡單直爽。日本的城市享有島國智慧的立體城市格局,淋漓精致地演繹著超現(xiàn)實的未來科幻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