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一
【摘要】莫言曾說:“電影與文學是相互依賴的,好的電影以文學作品為基礎,但反過來,如果一部小說改編得很成功,就會擴大這部小說的影響力?!彪娪芭c文學頗有淵源,如在高職語文課堂教學中適時引入電影元素,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解讀文本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關鍵詞】高職語文;電影;教學;敘事視角;小說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電影作品與文學作品在主題、人物以及敘事等方面均具有許多共同點,對文本教學有一定的參照意義,由于篇幅所限,在此僅從敘事視角這一層面進行說明。所謂敘事視角,即敘述者在講述故事時所處的立場以及表現出來的態(tài)度。在電影敘事學研究中,熱奈特提出的聚焦理論被發(fā)展擴充為認知聚焦、視覺聚焦、聽覺聚焦三個層面。與小說一致,確定了敘事視角,就等于確定了影片敘事的基本結構以及感情基調。從不同的視角出發(fā)講述相同的故事,表達方式很可能會大相徑庭?!皵⑹乱朁c不是作為一種傳達情節(jié)給讀者的附屬物后加上去的,相反,在絕大多數現代敘事作品中,正是敘事視點創(chuàng)造了興趣、懸念乃至情節(jié)本身。”
一、敘事視角的分類
(一)固定內聚焦敘事視角
熱奈特將“敘述者=人物”的敘事方式定義為內聚焦敘事,而固定內聚焦敘事視角則是內聚焦敘事視角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在文學作品中,其對應的是內視角。固定內聚焦敘事視角是指敘事視角固定在一個人物身上,以該人物的見聞作為敘事對象,它與無聚焦敘事視角的最大區(qū)別在于,電影文本中有明確的第一人稱敘述者“我”,在敘事過程中,“我”的旁白、講述會貫穿其中,第一人稱的講述會令觀眾產生親切感,從而使電影敘事更為順暢且可信,根據李顯杰教授的觀點,“我”者敘述又可分為兩類:“畫內”與“畫外”,畫外的“我”主要以畫外音的形式參與影片敘事,可使敘事帶有一定客觀性,通常用于表現現在與過去兩種敘事時空的交疊。
畫內的“我”既作為敘述者,又作為影片人物,使人物的情感世界更為全面地呈現于觀眾面前。以《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為例,這部影片的敘事從女主人公的第一人稱視角出發(fā),她既是敘述者,也是影片的主人公,在敘事過程中,敘事視角根據敘事需要而變化,或聚焦于敘述者“我”,或聚焦于主人公“我”,雙重聚焦與女主人公在不同成長階段的狀態(tài)相呼應交錯,帶給觀眾不同的感知體驗。而原著小說則是從男主人公的視角出發(fā),以第三人稱的口吻敘述故事,此類電影與小說在敘事視角選擇上有所區(qū)別,可以帶給受眾不同的審美體驗,在課堂教學中,這種電影文本可以幫助學生從多角度解讀課文,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增強審美體驗。
(二)外聚焦敘事視角
所謂外聚焦敘事視角,即“敘事者<人物”的敘事,對應文學作品中的外視角,這說明敘述者的視角范圍窄于人物的視角范圍,在敘事過程中,敘述者無法支配敘事視角,觀眾是在影片人物的行動中了解故事的進展,敘述者盡量使影片的客觀性達到最大化,“隱形敘述者”采取冷眼旁觀的態(tài)度,讓觀眾無法琢磨故事的進展,猜不透人物的命運。唐曉白執(zhí)導的《完美生活》即采用了這種敘事策略,李月穎離開家鄉(xiāng)獨自到深圳闖蕩,她所經歷的人與事都以一種不加修飾的狀態(tài)呈現在畫面上,剪輯也只是出于敘事必要才會進行簡單的組接,讓觀眾在最為平實的電影語言中感受人物的情感變化。這種尊重生活本來面貌的記錄方式可以更加貼近客觀現實,從而使觀眾產生更多的共鳴。《變形記》便屬于這類文本,偏于“散漫”的敘事會使學生不容易領會作者想要表達的實質內容,配合生動的電影片段進行強化,會有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零聚焦型敘事視角
在電影作品中,零聚焦敘事視角是最常見的,其對應的是文學作品中的全知視角,即熱奈特所說的“敘述者>人物”,電影敘事沒有明顯的敘述者,也沒有固定的敘事視角,常用第三人稱進行敘述,可以使電影語言的敘事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將觀眾的注意力集中于文本,此類“‘全知敘述者熟悉人物內心的思想和感情活動,了解過去、現在和將來,可以親臨本應該是人物獨自停留的地方,還能同時了解發(fā)生于不同地方的幾件事情?!?無論是畫面、臺詞,或是情節(jié)轉折,都顯現著敘述者的敘事策略。如根據魯迅小說改編的電影作品《阿Q正傳》,在攝像機的介入下,故事以客觀的狀態(tài)被講述出來,主人公阿Q生活中的坎坷經過與心路歷程,在鏡頭的展現下明晰地呈現于觀眾面前,充分保持了原著的思想性與深刻度,在講解這篇課文的情節(jié)時,分別配合影片的相應片段,學生會對阿Q的形象有更加直觀的認識,忠實于原著的影片也可以幫助學生們理解魯迅“含淚的笑”這一寫作風格。
當然,在運用電影元素豐富課堂內容的同時,也要認識到,電影和文學的本質是不同的,語言文字的魅力不會為電影語言的多彩所掩蓋,而領會文字之美,正是高職語文的學習目標之一,在分析文本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學習知識,還可以認識社會,感悟人生,樹立健康的世界觀。電影元素是課堂的輔助而非主體,要在合理的范圍內采用,影像材料的選擇須慎重,其時長也須把控。
總而言之,在語文課堂中適當地引入電影作品,讓學生們了解兩種藝術形式的區(qū)別,將二者融會貫通,思考主旨,感悟人生,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1]申載春.影視與小說[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7.
[2]王峰.論教學中影視作品的運用[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07(1).
[3]楊舒慧.在小說教學中介入影視手段[J].語文教學研究,2010(35).
(編輯:李艷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