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柯
(常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干部一 江蘇 常州 213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j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種由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擴張引起的氣流阻塞、呈進行性加重的一組肺部疾病[1],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反復的咳嗽、咳痰、喘息、進行性呼吸困難,患者在急性期由于氣道分泌物增多易導致排痰困難,嚴重常危及患者生命。隨著社會老齡化速度的加快,COPD已位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2],至2020年COPD將位居世界疾病經(jīng)濟負擔的第5位,成為全球重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本文將我院82例老年COPD患者為研究對象開展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入住本院干部一病房確診為COPD的老年患者共82例,其中男40例,女42例,年齡60~86歲(68.3±4.2歲),納入標準:診斷為COPD一年以上,心功能良好,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呼吸學分會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的診斷標準[3]。
對患者進行4個星期的呼吸功能訓練,包括呼吸訓練(ACBT技術)、呼吸肌訓練(縮唇呼吸)、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觀察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檢測第1秒用力呼氣量(FEV1%)、動脈血氣分析等指標,并進行比較。具體方法:(1)呼吸訓練(ACBT技術):ACBT循環(huán)包括控制呼吸、胸廓擴張呼吸和用力呼氣3個部分。(2)負荷呼吸訓練,患者取仰臥位,腹部放置沙袋并進行挺腹練習(即腹部吸氣時隆起,呼氣時下陷),初始訓練階段沙袋為2.5kg,以后逐漸增加至5.0kg,每次訓練5min。
采用德國Jeager肺功能儀測量第1秒用力呼氣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氣量(FEV1/FVC;動脈血氣分析測量二氧化碳分壓(PaCO2)等指標。
使用SPSS18.0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滿足正態(tài)分布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方差齊性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4個星期后,治療后患者FEV1/FVC、FEV1%、PaCO2等指標明顯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患者各項指標比較
COPD是一種以氣流受限為特征的進展性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4]。大多數(shù)患者肺功能低下,痰液粘稠阻塞支氣管,容易誘發(fā)呼吸道感染,嚴重者發(fā)展為肺部感染,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本研究對患者進行呼吸道護理時給予持續(xù)低流量吸氧,每日吸氧至少15h,氧流量l~2L/min。護理期間及時清理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使患者順利完成氧療。護理人員應指導老年COPD患者掌握正確的排痰方式。指導患者半臥位,彎膝使腹肌放松,先做3~4次深呼吸后屏氣,并進行咳嗽,咳嗽時腹部稍用力,使分泌物移向大氣道,用力咳出深部痰。而對久病臥床、體弱、咳痰能力弱.幫助其翻身拍背,遵醫(yī)囑使用排痰劑及霧化吸入等方法,促使痰液排出。
對患者進行呼吸肌訓練時,根據(jù)病情可采取臥位、半臥位或坐位,并配合腹式呼吸和縮唇呼吸。腹式呼吸吸氣時放松腹肌,膈肌收縮,腹壁隆起;呼氣時,收縮腹肌,膈肌放松,回復原位??s唇呼吸可降低呼氣氣流壓力,使氣道內(nèi)壓增高,肺內(nèi)殘氣易于排出,增加肺泡換氣。有效的呼吸肌鍛煉能防止呼吸肌疲勞、通氣衰竭的發(fā)生。同時通過增加呼吸負荷的方法來達到特異性呼吸肌鍛煉。可以通過行走、登梯運動、慢跑等方式來實現(xiàn)非特異性呼吸肌鍛煉。呼吸肌鍛煉配合腹式呼吸練習可實現(xiàn)全身性呼吸鍛煉.進一步使肺功能改善。
采用完整的呼吸訓練(ACBT技術)同時進行負荷呼吸訓練,聯(lián)合氧療,對COPD患者提供科學、有效的呼吸功能訓練.有助于提高患者呼吸肌及肺功能恢復,該治療簡單易行,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