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新
l 選用良種
選用具有高產(chǎn)性和抗性的優(yōu)質(zhì)品種,同時要達國家標準,可選用五優(yōu)稻4號、龍稻16、松粳22等品種。
2 培育壯苗
2.1 提早備土。夏、秋季節(jié)提早備好床土,以免春季多變天氣難以取土而影響農(nóng)時。選擇肥沃無草籽、殘茬和長殘效農(nóng)藥殘留的旱田土,夏季將床土堆積高溫處理或育苗前用大鍋熱炒處理,可滅草殺蟲除菌,過篩、曬干待用。
2.2 建設(shè)育苗大棚。秧本田比例一般中苗1:100,選擇地勢平坦,背風向陽,排水良好的地塊做育苗田,秋季上凍前,埋地錨、固定棚架等。大棚南北走向,高2.4至2.6m,長45至60m,寬6至8m,步行道寬30至40cm。
2.3 扣棚。一般在播種育苗前15天左右扣棚,增溫解凍。采取開閉式扣棚,兩幅窄膜分別扣在棚的兩側(cè),一幅寬膜扣在棚上部,確保兩側(cè)肩部通風,并拉好防風網(wǎng)帶。
2.4 整地做床。淺耕10至15cm,清除根茬,打碎坷垃,施腐熟草炭5至lOkg/㎡或腐熟豬糞lOkg/㎡,整平床面??捎糜?20個軟盤,面積20㎡,高2cm,PH值在4.5至5.5之間,來配制營養(yǎng)土。
2.5 種子處理。曬種l至2天,每天翻動3至4次,并做好消毒工作,浸種5至7天,當種子有80%左右破胸時,將溫度降到25℃催芽,準備播種。
2.6 播種。一般在4月8至18日播種。采用播種器進行播種,手插秧播芽種200g/㎡,機插盤每盤播芽種125g/㎡,缽體盤每缽穴播種3至5粒芽種,覆土厚度0.5至lcm。
3 秧苗管理
3.1溫度管理。出苗至1.5葉期,溫度最好低于28℃。秧苗1.5至2.5葉期,棚溫控制在25℃,秧苗2.5至3.O葉期,溫度控制在20℃。潮氣大時,陰天也要小通風排潮,防止秧苗徒長。
3.2 草害病害防治。一般采用苗后除草,選用敵稗加禾大壯,莖葉噴霧處理。秧苗1.5葉期時,用福美雙苗床噴霧,預(yù)防立枯病。
3.3 追肥。硫酸銨2g/m2,硫酸鋅0.25g,稀釋100倍液葉面噴肥。
3.4 煉苗。插秧前全揭膜,鍛煉3天以上,適當澆水,預(yù)防低溫,及時保溫。最終使秧苗健壯、均質(zhì),不低于中苗壯苗標準,即秧齡≥35天,葉齡3.5至4.0葉,苗高≥13cm,根數(shù)≥14條.10株莖基寬≥3cm,地上百株干重≥3g。
4 本田插前準備
4.1 耕翻整地。采取翻耕一年,旋耕、耙耕兩年的輪耕制度。秋翻地翻深18至22cm。春季進行旱耙、旱平,整平塹溝。土層厚度小于18cm的,只進行旋耕、耙耕。
4.2 泡田。整個水田用水均為牡丹江上游的鏡泊湖自流水,水質(zhì)潔凈無污染、水溫高。4月下旬開始放水泡田,結(jié)合泡田打好池埂。
4.3 施底肥。每公頃施農(nóng)肥20至30噸,3年輪施一次,于翻地前施入。全生育期施化肥總量:純氮100至120kg,五氧化二磷60至70kg,氧化鉀30至45kg,氮、磷、鉀比例為1:0.5:0.5,施農(nóng)肥當年注意化肥用量不要用上限,以免貪青晚熟。本田底肥在翻后水耙前施入,用氮肥總量的40%、鉀肥的50%至80%、磷肥IOO%做底肥。也可用相同養(yǎng)分含量的專用肥采取機械側(cè)深施肥。
4.4 水耙地。泡田后3至5天、插秧前5至7天用攪漿平地機進行水耙地,整平耙細,達到待插秧狀態(tài)。
4.5 插秧。根據(jù)土壤肥力、品種分蘗能力等因素確定合理插秧規(guī)格。一般插秧規(guī)格為30x20cm.每穴3至5株基本苗,插秧時保持田面花達水,插秧深度不超過2cm。
6 田間管理
6.1 插后及時灌水扶苗,以水護苗,以水增溫,促進返青,返青后立即追蘗肥,并及時灌分蘗水,保持水層3至5cm,以淺水增溫促蘗,早生快發(fā)。
6.2 苗后除草。插秧后15至20天,選用50%丙草胺(瑞飛特)50至60ml/667m2。
6.3 當田間莖數(shù)達到計劃莖數(shù)80%時,排水曬田。倒2葉展開時,追施氮肥和鉀肥。灌護胎水。預(yù)防水稻障礙型冷害的發(fā)生,水溫達不到l8℃時則不要灌水,以免人為造成冷害。如無低溫冷害至出穗前3至4天再晾田l至2天。
6.4 防治穗頸瘟。在水稻始穗期、齊穗期各噴施1次咪鮮胺或高含量的三環(huán)唑類藥劑進行預(yù)防。對已發(fā)生穗頸瘟的地塊,應(yīng)選用咪鮮胺噴霧防治。
6.5 灌揚花灌漿水。進入出穗期,保持水層3至5cm,齊穗后由淺水層轉(zhuǎn)入間歇灌溉。
6.6 追施粒肥。響水米產(chǎn)區(qū)不提倡追施粒肥,防止蛋白質(zhì)超標。出穗后35天左右,進入臘熟末期停止灌水。
7 收獲
7.1 收割。收割時水分指標約在16%左右,水分過高過低均會影響大米品質(zhì)。7.1.1機械直收。完熟期進行機械直收,及時烘干或晾曬,降低水分。
7.1.2 機割機拾。水稻機械割后放鋪晾曬3至4天,稻谷水分降到16%左右時康拜因拾禾收獲。
7.2 控制水分。收獲后稻谷采用順逆流低溫(50℃以下)烘干塔烘干,降水至14.5%。也可把稻谷平鋪在曬場進行晾曬。
7.3 儲藏。烘干或晾曬后的稻谷放于儲藏庫低于15℃條件下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