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愛蘭,徐 建,韓志娟,王 琪
(江蘇省南通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江蘇 南通 226000)
作為臨床上難以攻克的醫(yī)學難題,癌癥直接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安全。臨床研究報道,全球每年癌癥新增病例達1000多萬,我國每年癌癥新增人數(shù)在200萬左右,且正以每年3%的速度呈遞增趨勢[ ]。癌癥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及復發(fā)率,其一方面會影響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也會加重家屬的照護負擔,臨床中提出了家屬同步健康教育模式,以改善患者及家屬的負擔狀況,為探究其實施效果,研究收集我院80例晚期癌癥患者的病例資料予以分析,對研究結果予以總結與匯報:
病例來源于2017年4月~2018年3月在南通第二人民醫(yī)院腫瘤科住院的80例晚期癌癥患者,2017年4月到2017年9月符合納入標準40名患者及家屬為對照組;2017年9月到2018年3月符合納入標準40名患者及家屬為實驗組。實驗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為24~69歲,平均年齡為(53.5±6.6)歲;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為25~68歲,平均年齡為(53.1±6.5)歲。納入標準:(1)有病理學或細胞學診斷依據確診為晚期癌癥患者,TNM分期III期與IV期;預計存活3個月以上[ ];(2)臨床科室對本次研究同意并支持,醫(yī)學倫理會批準此次研究,納入病例均表示自愿參與研究,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署患者及家屬姓名;(3)思維清晰,精神正常,具有一定的理解表達能力,能用中文正常交流。
(4)年齡在18歲以上,70歲以下;(5)患者接受家屬無償照護,家屬為其主要照顧者。(6)患者KPS評分大于等于60分。排除標準:(1)患者對癌癥病情不知情者;(2)患者及家屬存在精神問題,溝通困難。(3)因各種原因腦功能障礙的。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P>0.05,存在比較的可行性。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健康宣教,如出、入院健康宣教,疾病護理、飲食指導等,患者出院后每周進行1次電話隨訪,了解患者居家治療的不良反應,并給予相應的指導,督促患者按時按量用藥,保持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實驗組:給予家屬同步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心理支持。心理咨詢師通過與患者及家屬建立良好的溝通,指導家屬對患者的理解和配合,了解患者的病情、心理等的變化情況,使患者產生強大的精神力量,樹立良好的心態(tài);每周一、四指導放松訓練,床旁講解溝通技巧10分鐘,出現(xiàn)情緒異常者給心理疏導。鼓勵病人與家屬加強交流,增強情感支持。家屬,每天陪伴患者6小時以上,并有0.5小時以 上散步、放松訓練的練習等。(2)照顧技能培訓。發(fā)放照護手冊,根據病人及家屬情況找出照護重點,制定照護計劃。組織家屬互助小組活動,以自由交流,照護小課堂形式開展,舉行腫瘤科知識講座,要求患者家屬共同參與。對未參加者詢問原因,個別指導。出院由隨訪護士提前一天以電話及微信群的形式通知家屬互助小組活動時間,地點,及活動主題。出院協(xié)助家屬加入微信平臺,每周兩次推送腫瘤相關宣教知識。
對兩組干預前后患者自我感受負擔(SPB)及家屬照護負擔(ZBI)進行綜合評價。自我感受負擔量表(SPB)共10個條目,每個條目5分,共計50分,分值越高自我感受負擔越重。家屬照護負擔采用ZBI量表,共22個條目,≤39分表示低負擔水平,>39分表示高負擔水平[ ]。
所有的計數(shù)資料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選擇標準差(±s)表示,采取t檢驗,數(shù)據計算在統(tǒng)計學軟件SPPSS18.0上進行處理,數(shù)據之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示為P<0.05。
實驗組干預后患者SPB評分為(25.63±2.35)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1.23±3.63)分,兩組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干預前后SBP評分比較 (±s)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干預前后SBP評分比較 (±s)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40 38.42±2.74 25.63±2.35對照組 40 38.82±2.56 31.23±3.63 t/1.207 9.396 P/>0.05 <0.05
實驗組干預后ZBI評分為(27.23±3.21)分,與對照組的(42.41±4.36)分比較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家屬照護負擔評分比較 (±s)
表2 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家屬照護負擔評分比較 (±s)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40 47.15±2.21 27.23±3.21對照組 40 47.34±2.25 42.41±4.36 t/0.497 11.257 P/>0.05 <0.05
臨床研究報道,晚期癌癥患者多伴隨不同程度的自我感受負擔及顧慮,患者對SPB感情認知呈現(xiàn)出復雜性特點[4],尚未建立有效的治療控制體系,再加上患者生存時間有限,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負擔。研究顯示患者身體機能的衰退,自我管理能力的喪失,不僅會給患者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而且會增加患者家屬照護負擔[5]。家屬同步健康教育主要指的是在治療期間除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外,對患者家屬輔之以必要的健康指導與照護技能培訓。作為患者的主要看護人,家屬與患者之間的溝通交流能夠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對康復治療有著促進作用[6]。對患者家屬進行照護技能培訓,出院后電話、微信跟蹤隨訪都能夠強化患者家屬在患者康復治療中的作用,與此同時減輕患者的照護負擔。該研究中實驗組患者接受家屬同步健康教育,結果顯示該組患者自我感受負擔及家屬照護負擔均明顯改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該干預方式的有效性。綜上所述,對晚期癌癥患者給予家屬同步健康教育,能夠促進患者自我感受負擔的緩解,減輕家屬照護負擔,可廣泛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