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麗
【摘要】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流動人口不斷向城區(qū)涌入,人民群眾對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的需求與教育供給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幼兒園所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每個班的人數(shù)超出額數(shù)的現(xiàn)象越來越多,幼兒園對每一個幼兒進行安全教育,不但對幼兒的健康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而且對每一個家庭的幸福和諧發(fā)展,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大班額環(huán)境下 幼兒 一日生活 安全管理
【基金項目】此論文為甘肅省“十二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大班額環(huán)境下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安全管理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為GS[2015]GHB0666。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8-0017-02
眾所周知,幼兒的年齡一般在3-5歲左右,對知識的經(jīng)驗以及獨立行動的能力比較欠缺,但是好奇心比較重,對具有安全風險的事物沒有防范意識,自我保護意識嚴重不足。本文針對大班額環(huán)境下,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安全管理策略,展開詳細的研究,為今后專業(yè)人士進行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一、開展基本的安全知識教育
(一)利用教育活動時間,結合實際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
由于現(xiàn)如今大班額的情況比較突出,使幼兒園在幼兒安全管理上造成很大壓力,因此運用必要手段,能夠幫助幼兒園很好的開展安全管理。幼兒園可以讓幼師在每一節(jié)課堂教育開始的前五分鐘后,對幼兒進行安全隱患的預防提醒。比如,不要將細小、不衛(wèi)生的物品放到嘴里、鼻孔里、耳朵里,不可以邊跑邊拿著尖銳的物品,不可以接觸電線、電源、火源等,使幼兒對這些基本的安全常識有必要的了解,提升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識。幼師還可以給幼兒講衛(wèi)生常識的故事,告訴幼兒如何通過正確清洗雙手預防疾病的傳播。給幼兒傳遞一些簡單的飲食安全常識,比如水果不清洗不能食用,飯前飯后要洗手。食物掉到地上不能再食用等。
(二)千般照顧,不如自護
現(xiàn)如今我國幼兒園對幼兒的安全教育還是不夠充分,往往停留在表面,對實踐沒有充分重視,或者只是強行的灌輸幼兒應該怎樣、不能怎樣,說的比較多,做的卻很少,既不能提升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也無法有效的發(fā)揮安全教育的作用,這樣在遇到實際問題時,幼兒還是不會處理。因此,就要求幼師在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時,合理的將日?;顒咏Y合其中。
(三)結合實際情況,隨時隨地進行安全管理
在幼兒的一天中,會有很多進行安全教育的機會,幼兒園應該盡量抓住機會,提高幼兒安全意識。比如,在對幼兒進行手工課堂教學時,教育幼兒怎樣正確的使用剪刀,不要拿剪刀向其他人揮舞,不要將剪刀朝著有人的方向。在幼兒上樓梯、下樓梯時,應該靠右側(cè)行走,避免發(fā)生碰撞。去洗手間時,注意不要跑跳打鬧,不推擠其他同學,防止摔倒。幼師還可以將這些安全常識編撰成兒歌,方便幼兒記憶,比如,“遵守秩序進校門,不擁不擠不奔跑,上下樓梯靠右行,先后有序不爭搶,走廊通道慢慢走,奔跑打鬧太危險,進了教室要文明,不踩桌椅不攀高”[1]。
二、開展安全教育游戲活動,提高幼兒安全防范意識
(一)在角色游戲中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
幼兒園在教育幼兒學習交通常識時,可以通過游戲的模式進行,比如,設置交警站崗崗亭、交通指揮燈、行人斑馬線等交通標志,讓幼兒扮演交警、路人、司機,根據(jù)交通規(guī)范,不闖紅燈、不壓線,坐車不要將頭和手伸出窗外,如果遇到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情況,應該及時制止,并幫助改正。使幼兒從小就養(yǎng)成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好習慣。幼師還可以在游戲環(huán)節(jié)中設置電話,并詢問幼兒在遇到火災時應該撥打119、在遇到病人需要幫助時應該撥打120、在遇到違法行為時應該撥打110等電話,使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意外狀況的發(fā)生,明白要如何解決。
(二)戶外游戲時,加強對幼兒的體能訓練,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幼師要在日?;顒又卸嘟M織一些戶外游戲,比如,開展小螞蟻運糧食的活動,將糧食道具設置10米的距離,讓幼兒進行接力運輸避免磕碰,在反復的運輸過程中,不僅能夠鍛煉幼兒的體能和協(xié)調(diào)能力,還能提升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進而提高安全意識。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幼兒基本的安全知識教育,開展安全教育游戲活動,提高幼兒安全防范意識;增強幼兒飲食安全措施;實施家園共育,利用教育活動時間,結合實際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通過角色扮演以及戶外活動中提高幼兒安全意識等,對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安全管理進行了詳述,為幼兒的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媛.試論幼兒園日常安全教育與身體管理[J].科技資訊,2015,13(28):130-131.
[2]楊海英,李莉.淺談幼兒園一日生活常規(guī)的安全管理[J].科學與財富,2017(27):137-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