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文濤
【內容摘要】歷史教學進入到高中階段,知識體系相對冗雜,需要大量的記憶以及對基礎知識的遷移才能完成學習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是要將基礎的歷史知識講解給學生,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推進問題教學法的運用,能夠最終實現(xiàn)教學的完善及發(fā)展,為學生的成長奠定扎實的知識與能力的基礎。
【關鍵詞】問題教學法高中歷史獨立思考
問題教學法的運用,是指在課堂教學之前提出問題以供學生獨立的思考,進而實現(xiàn)對課堂知識的預習。進而在引導學生對于出現(xiàn)的問題做進一步的討論,最終由教師在課堂中對所學知識進行總結。在當前高中歷史教學中,問題教學法的組織運用,其意義就在于引導學生實現(xiàn)歷史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養(yǎng)成獨立思考與探究的能力。本文即針對問題教學法在高中歷史中的運用展開思考。
一、問題教學法及其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概括而言,問題教學法是指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為學生提出一些問題,使學生根據(jù)這些問題的提示進行自主的預習工作。在學生進行自主的問題解答和知識的預習之后,會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提出新的問題,此時組織學生進行小組的合作探究,對這些問題進行統(tǒng)一的討論研究。而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做好記錄,進而在最終的總結中為學生指點迷津,使學生更進一步的明晰歷史知識。在當前高中歷史教學中,通過問題教學法組織教學工作,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與學習的能力,推動課堂教學進一步發(fā)展的關鍵所在。在具體教學工作中,問題教學法的應用有如下幾個步驟:
1.教師為學生設定預習問題
問題教學法是以問題為串聯(lián),引導學生自主的預習和學習知識的學習方法。在當前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嘗試為學生提供一些基礎的預習問題,引導學生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之上有所思考、有所探究。同樣的,學生也會在預習之后有新的問題進行反饋。例如,在講解日本“明治維新”這段歷史的時候,就有學生在預習之后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什么日本在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之下進行明治維新運動,挽救了國家,并且使國家富強起來;而在同樣情況下的中國,仿效日本進行的戊戌變法運動卻以失敗告終呢?”。學生能夠提出這樣的問題,證明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不僅是去讀書了,更是有所思考、有所總結,甚至是有了知識的遷移,進而才提出這樣的問題。在問題教學法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問、尊重學生提出的問題,并對這些問題進行跟蹤。
2.鼓勵學生自主的合作探究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做出自主的合作探究。在問題教學法之下,學生已經(jīng)在課前對所學知識有所預習及了解,由此,課堂的時間被大量的空出來,留給學生和教師進行討論與探究。針對學生預習中遇到的新的問題、提出的新的問題等,都可以在課堂通過合作探究的形式進行解答。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進行自主的合作探究,引導學生進行獨立的討論與思考,在課堂中為學生構建便于討論的合作學習的環(huán)境,是教師教學工作發(fā)展的關鍵所在,需要教師更進一步的關注到學生的成長,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應的環(huán)境。一旦學生自己出現(xiàn)的問題沒有抓住重點,教師也可以再一次通過一些設定的問題及給定的材料提供給學生,由學生進行自主的思考與完善。除此之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夠全面實現(xiàn)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尋找到學生進步發(fā)展的動力所在。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是教學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建立的重要能力。
3.對課堂進行總結
由于問題教學法的大形勢下,課堂整體是交給學生的,在這種背景之下,最終的總結環(huán)節(jié)顯得尤為重要。在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時刻關注到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學生的自主預習或者是小組合作都進行一定的跟進,最終在總結環(huán)節(jié),做到,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能力的發(fā)展做出引導與點評,客觀公正又能有所啟發(fā)。其二,對于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抓取重點進行梳理,理清課堂結構;其三,針對一些學生忽視、弱化或者跳過的重點內容進行再次的強調與明晰,使學生快速把握到課堂的重點所在。最終的總結環(huán)節(jié)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的重要步驟,不可忽視[1]。
二、問題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中運用的注意事項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問題教學法展開教學工作,需要教師關注到如下的問題:其一,要真正的鼓勵學生去獨立自主的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問題教學法的最終目的并不是單純的引導學生自主的去預習或是學習知識,而是要經(jīng)歷這個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與探究能力,全面推進教學工作的發(fā)展,為學生的成長創(chuàng)設機會。培養(yǎng)學生具備獨立成長的機會,是問題教學法的核心所在,也是教學的重要著力點,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和思考能力,獨立分析能力等,是問題教學法推進的核心所在。其二,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在課堂教學中會逐漸發(fā)現(xiàn),許多問題并不是單純的語言能夠描述清楚的,而是需要大量的歷史資料、歷史圖片、地圖等加以支撐才能實現(xiàn)的[2]。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幫助學生思考與發(fā)展,才能切實的推進教學工作的完善,全面推動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3]。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問題教學法展開教學,需要教師更進一步的關注到學生的獨立思考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全面推進學生的成長及發(fā)展,為學生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實現(xiàn)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黃國芳.高中歷史實施“問題教學法”的研究和實踐[J].新課程:教師,2012,17(3):65.
[2]肖鵬.關于優(yōu)化歷史教學的再思考——淺談高中歷史學案導學法和問題教學法的有效結合[J].科學咨詢:中旬,2011,12(3):87.
[3]新課程教育研究方法與策略[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98.
(作者單位:廣東省珠海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