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童明
[摘 要]激情教學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性質(zhì)的要求,也是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采用情境設置、課堂活動、教師語言、教學評價、社會實踐等多種方法,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關鍵詞]激情教育;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8)13-0048-03
《論語》有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边@句話指的是用感情打動人心,用道理使人明白。這樣的教育理念恰恰符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理念,因為道德與法治課本身就是一門以情動人、以理服人的綜合性課程。下面筆者結合新課程理念和多年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就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何開展激情教學談談自己的拙見。
情感是學習的動能系統(tǒng),它包括態(tài)度、情緒、感情、意志、品質(zhì)等行為,在一個人的品德發(fā)展過程中,情感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道德的真正基礎,是理智的源泉動力。所謂激情,就是促動情感,就是教師運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高超的教學智慧去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蘇聯(lián)教育家贊可夫認為:教學法一旦能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fā)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善于喚起和誘發(fā)學生對道德現(xiàn)象真切的情感體驗。由此可見,思想品德教育需要感化,需要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因為只有激發(fā)了學生的內(nèi)心情感,才能打開學生的心扉,促使學生在體驗的基礎上主動思索,去接受高尚道德的滋潤,從而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zhì)。下面以蘇教版九年級思想品德第二課第三框《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教學實錄為例,就激情教學在課堂中的運用進行探究。
一、情境激情
以上教學片段是本節(jié)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出示題目讓學生結合書本自學,然后結合題目逐一請學生回答。這是許多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這種做法在知識目標達成上有一定作用,看似也符合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理念。可事實上,這種課還是傳統(tǒng)的說教課,只不過將教師說變成了學生讀,學生面對的依然是冷冰冰的抽象知識概念。這種僅僅滿足于抽象知識的傳授,輕視學生情感體驗的教學方式,只會讓課堂變得沉悶,缺乏生機,讓學生認為道德與法治課枯燥無味,沒有價值。恰當創(chuàng)設情境,誘發(fā)學生在情境中獲得情感體驗,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策略。情境教學法的主要作用是激發(fā)學生情感,這正符合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前提。針對上述教學片段,筆者運用情境教學法做了以下優(yōu)化:
在教學中,當教師讓學生說出內(nèi)心感受時,學生的愛國情感、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許多學生說得入情入理,大家再次被感染了。這樣的課堂效果,得益于真實感人的生活情境的設計。直觀的視頻、感人的場景、憂傷的旋律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心,激發(fā)了學生的情感,促使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在實際教學中,情境創(chuàng)設的形式還有很多,比如實物演示情境、音樂渲染情境、扮演體會情境等,這些情境能吸引學生,使他們產(chǎn)生一定的內(nèi)心體驗和情緒,從而使他們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體驗,產(chǎn)生表達的欲望,同時受到性情陶冶。
二、語言激情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句出自《增廣賢文》的古訓,告訴我們語言的重要性。語言是表達情感的主要形式。循循善誘、幽默風趣、真情實感的教學語言,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感化學生的心靈,使他們得到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
教學實錄片段:
師:有人說民族精神已經(jīng)過時了,你認為呢?(小組討論,大組交流)
生1:不會過時。
師:原因呢?
生1沉默。
師:誰來說說看?
全班沉默。
師:剛才不是討論過了嗎?請課代表來回答。
生2(讀書后回答):弘揚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zhì)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保證。
師:對!請將書中的話畫下來。接下來,我們探討如何弘揚民族精神。
以上教學片段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教師選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討論并回答問題。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討論效果一般,多數(shù)學生依賴教材回答問題,教師的教學語言也只限于指導學生畫出書中的重點,而沒有教師縝密的思維和精彩而有感染力的語言展現(xiàn)。新課程改革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但這并不代表教師講授應該摒棄不用,其實,教學語言本身就具有激發(fā)情感的功能,同時教學實踐證明:教師講解是傳授知識最簡單、最快捷,有時也是最有效的教學手段。課堂上適當和必要的講解與學生自主學習是相互促進的,如果教師運用得當,能更好地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從而提高課堂效率。針對這段設計,筆者在教學語言上做了以下優(yōu)化:
師激情演講:同學們!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而此根賴以維系的魂是民族精神!從長征精神,到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的“兩彈一星”精神……這正是我們的民族歷經(jīng)磨難、屹立不倒的關鍵所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在精神上出現(xiàn)了病態(tài)。如浮躁不安、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等等,這些都是民族精神缺失的表現(xiàn)!以古鑒今,大家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民族的衰落或覆滅,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頹廢和民族精神的萎靡為先兆。所以,我們每個中華兒女必須謹記,無論歷史怎么發(fā)展,歲月怎么變遷,社會怎么變革,都不能失了根,丟了魂。
教師在總結這個問題的時候,用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抑揚頓挫的語言節(jié)奏,跌宕起伏的情緒變化,準確豐美的辭藻感染了學生,使學生覺得熱血沸騰、躊躇滿志,帶給學生心靈上的震撼,從而使學生對這一教學重點的理解水到渠成。其實,教學語言的魅力無時不在,比如學生成功時的一句贊美,失敗時的一句鼓勵,課堂中幽默風趣、循循善誘的語言都能夠激發(fā)學生的真情實感,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三、活動激情
對于初中生來說,上課應該是進行積極而緊張的活動的時間,可是,依然有許多課堂只有教師的講,而沒有學生的參與。作為一門活動型的綜合性課程,這樣做無疑違背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性質(zhì),而且會讓學生覺得上課無事可做,從而分心,長期下去會引發(fā)學生的厭學情緒。
在課堂教學中,每當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游戲、辯論、競賽等活動時,學生的注意力會明顯增強,學習熱情會明顯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小組活動符合初中生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現(xiàn)欲強的心理特點,學生樂于通過活動的形式學習知識,活動中的成功和困難能夠激發(fā)他們學習探究的熱情。
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根據(jù)學生特點和教材內(nèi)容,設計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比如,在教授《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時,在講授法的基礎上,對部分內(nèi)容的教學方法進行了優(yōu)化。
在講授不同時期民族精神的不同表現(xiàn)這一知識點時,給學生提出以下問題:
1.革命戰(zhàn)爭年代形成的民族精神有哪些?
2.現(xiàn)代化建設時期形成的民族精神有哪些?
3.為什么說長征精神、雷鋒精神等都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
教師首先就對班級學生進行了小組分工,采用合作與競爭的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并且在黑板上畫出了下面的統(tǒng)計表:
通過小組合作、統(tǒng)計評價等活動形式,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整節(jié)課,從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來看,學生學習情緒飽滿,各小組討論積極充分,回答問題的有效性明顯提高;從學生的主體地位來看,學生能夠通過自主思考、集體討論、主動質(zhì)疑等方式,主動探索、發(fā)現(xiàn)知識,成為這節(jié)課的認識主體,他們不僅學到了知識,同時也學會了發(fā)現(xiàn)知識的方法,增長了實踐的能力,而且因為知識是自己發(fā)現(xiàn)的,從而使知識的鞏固和發(fā)展成為非常自然的過程,直接促進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
四、評價激情
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zhì)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币粋€優(yōu)秀教師必然是一個懂得評價藝術的教師,因為教師的工作對象是人,人都渴望被關注、被尊重、被欣賞、被關愛,教師對學生恰當?shù)脑u價,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情感,給予學生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和動力,促使他們走向成功。
教學實錄:
問題探討:我們在生活中應該如何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呢?
生1:我會珍惜青春年華,發(fā)憤圖強,努力學習,長大為國家做貢獻!
師:好樣的!希望你能說到做到!
生2:在學校,我會刻苦學習;在家里,我會孝敬父母。
師:你能從學校、家庭兩個角度進行闡述,說明你思維很有條理性,老師給你點贊!
生3:我還沒想好。
師(拍拍生3的肩膀):沒關系!老師期待你下次的精彩發(fā)言。
在上述片段中,教師肯定的語言、友善的動作無疑是一針強心劑,讓學生感受到了尊重,從而使他們更加親近教師,喜歡上道德與法治課。對學生的評價不僅僅表現(xiàn)在課堂中,而應該是多方位多元化的。比如在學生的課后作業(yè)中,教師不應該只是在作業(yè)上寫上等級,還要根據(jù)不同的學生,給予個性化的評價,比如“回答得很全面”“字寫得很漂亮”等等。教師要善于抓住評價的時機,用真心的表揚和善意的批評喚醒學生的情感。
五、實踐激情
新課程標準指出: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tǒng)一是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基本原則。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fā)展,離不開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積極實踐,國家和社會的要求只有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實踐才能為學生真正掌握。在實踐活動中,學生的內(nèi)心體驗會更加強烈,情感表現(xiàn)也會更加豐富,通過實踐活動,能夠增強學生熱愛社會的情感,磨礪學生的意志品質(zhì),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教師要不斷開展與學生生活相聯(lián)系的實踐活動,通過道德踐行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健康發(fā)展。例如在上完這一課后,教師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上網(wǎng)、查閱書籍、走訪等途徑,收集與弘揚和民族精神有關的資料、圖片等。在此基礎上,學生撰寫小論文,制作手抄報、宣傳畫,并將這些作品通過宣傳欄向全校師生展示。通過這一實踐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祖國、關心歷史、弘揚民族精神的情感,實現(xiàn)了知行統(tǒng)一。
總之,從以上幾個角度對原先案例的各個部分進行優(yōu)化后,我們看到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再是教師的獨角戲,也不是只注重知識傳授的說教課,而是一堂充滿情感的師生互動課。教師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的身心特點,有針對性地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情感,從而促進了學生的積極參與和深入思考,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 參 考 文 獻 ]
[1] 魯潔.走進德育課堂[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2] 贊可夫.教學與發(fā)展[M],杜殿坤,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詩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李曉東.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