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世說新語〉兩則》是初中語文文言文的經典選篇,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本文從民族文化的教學出發(fā):探討文言文中蘊含的民族文化、深挖《〈世說新語〉兩則》中的民族文化、傳承《〈世說新語〉兩則》中的民族文化,讓學生在學習文言文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關鍵詞:文言文 民族文化 《〈世說新語〉兩則》
文言文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它承載了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蘊含著國人強烈的生命意識和深刻的人生體驗[1],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的文言更是經典中的經典?!丁词勒f新語〉兩則》被選入部編本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作為初中生第一篇接觸的文言文,編者精心選取魏晉兩朝時期的短篇故事,旨在讓學生提起對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F(xiàn)如今文言課堂過度注重“言”的教學,而忽視“文”的教學,導致文言文課堂枯燥無味。學習文言文,最終的落腳點是文化的傳承與反思[2]。接下來本文將探究文言文中蘊含的民族文化,挖掘《〈世說新語〉兩則》中的民族文化,以便傳承《〈世說新語〉兩則》中的民族文化。
一.文言文中蘊含的民族文化
民族在現(xiàn)代漢語辭典中解釋有兩種,我們常用第二種解釋即特指具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xiàn)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人的共同體。文化是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的歷史和現(xiàn)實的精神財富之總和[3]。民族文化是某一民族在長期共同生產實踐中產生和創(chuàng)造出來的能夠體現(xiàn)本民族特點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總和。“文言文”是用“文言”寫出來的文章,其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之所以能歷久不衰流,是因為文言文記載著中國古代仁人志士的情意與思想,體現(xiàn)著中國傳統(tǒng)的民族思維方式。經過時間錘煉的文言文承載著中國民族文化,學習和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對現(xiàn)如今具有積極意義。例如中學語文所選文言文篇目大都體現(xiàn)古代志士的思想:有諸葛亮《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愛國情思;有李密《情表》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孝道情懷;有孔子《論語》三人行,必有我?guī)煹淖饚熤氐赖葷夂竦拿褡逦幕?/p>
二.《〈世說新語〉兩則》里面民族文化的挖掘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乃風流之寶典,名士之奇書[4]。全書涉及魏晉兩朝的各類人物眾多,它在人物的塑造上著重通過獨特的言談舉止寫出人物的獨特性格。(一)言語品德
《〈世說新語〉兩則》中《詠雪》和《陳太丘與友期》分別選自《世說新語》“言語第二”和“方正第五”,編者選取這兩篇短小有趣的小故事作為初中學生接觸的文言文是有深意的,除開其短小有趣還因為其蘊含的民族智慧?!把哉Z第二”篇中“言語”是指會說話,善于言談的應對自如,思想敏捷、善于辭令、應對機智,這些逐漸成為士大夫和文人必不可少的才能修養(yǎng)。本篇所記言行多成為佳句流傳下來,其中《詠雪》兩個關于詠雪的佳句“撒鹽空中差可擬”、“白雪紛紛何所似”[5],歷來被奉為詠雪的經典語句。我們常說言行一致,是說這言和行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性格特征和品質德行,言語常常是一個人性格特征的體現(xiàn)?!胺秸谖濉逼姆秸饕侵溉说男袨?、品性正直無邪,而正直是我們民族一貫重視的優(yōu)良品德,歷來得到傳頌。本篇主要通過記載言語、行動、態(tài)度等方面來表現(xiàn)一個人的正直品質。我們說話做事堅持真理、堅持原則,這是體現(xiàn)一個人正直人品的重要方面。在《陳太丘與友期》中元方堅持誠信守禮,當友人罵自己的父親,元方則對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6]。元方的言語中不僅展示其剛正不阿,堅持真理的一面,更體現(xiàn)出其聰穎智慧,維護其父親聲譽的孝意。
(二)家庭文化氛圍
《〈世說新語〉兩則》中除了表現(xiàn)人物的言行與品德之外,還折射出魏晉兩朝時期文人名士對于家庭教育的重視,體現(xiàn)濃厚的家庭文化氛圍。無論是《詠雪》中的謝安一家還是《陳太丘與友期》元方一家,我們都能從其言行舉止中窺探出其家庭文化氛圍對小孩的成長教育有著重要意義。謝安一家在下雪天不是游玩嬉戲,而是與兒女講論文意,對白雪紛紛進行吟詠,高雅而不失趣味的提升小孩的文化素養(yǎng)。元方一家雖然在文中不見其家人,但是從元方的言語與行動中可以看出陳太丘一家很重視家庭教育才培養(yǎng)的元方知誠信守禮儀,對其教育時刻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所以元方七歲便能機智勇敢的維護父親的聲譽,知誠信守禮儀。
三.傳承《〈世說新語〉兩則》中的民族文化
選入中學教材的文言文是文質兼美并且體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經典之作,但是由于時代的局限性,以及文言文特殊的語法,學生學習文言文始終是可望而不可即。因此,在《〈世說新語〉兩則》教學中主要是讓學生提起對文言文的興趣,主動去感受文言文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魅力。
(一)遵循單元整體,調動學生生活體驗
人教版初中語文選篇具有整體性特點,對于某一篇文章的深入把握不應局限于課文本身,而應縱觀整個單元,甚至整本教材?!丁词勒f新語〉兩則》在人教版2016年版將其放在了第二單元,這一單元是以親情為主體的,在學習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了《散步》、《秋天的懷念》、《散文詩兩首》,已經從不同角度體會了濃濃的家庭親情。所謂親情,就是指親人之間的感情,具體體現(xiàn)為親人之間的關愛、關心、溫暖、支持等,由此延伸形成的情感教育體系涉及愛情,友情等,其所弘揚的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其所倡導的是中華文明中最核心的內容——孝敬長輩、尊重他人、誠實守信、講究孝道[7]。而親情是學生不陌生的概念,在其生活的各方面學生能處處感受家庭親人帶給他們的溫暖與感動,在前幾篇文章的學習,學生已經被濃濃的親情包圍,這一課的學習可以繼續(xù)引導學生對家庭親情的關注,尤其是對尊老愛幼,孝道的把握。無論是《詠雪》中一家人在雪天賞雪詠雪所創(chuàng)造的良好家庭學習氛圍以及長輩對子女的尊重寬容,還是《陳太丘與友期》中對友情觀念、誠信品質以及尊老愛幼的孝道的強調,都主要是讓學生感悟家庭親情的可貴與真摯。對于剛剛步入初中的學生來說,這些情感的教育正是他們成長所必需的。這些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情感體驗,應該調動學生日常的生活體驗,更深層次把握課文所蘊含的文化思想。學生學習文言文主要的問題是時代的局限性以及古代語法知識的匱乏,如果讓學生在學習中與時代結合,與生活實踐結合,便能拉近文言文學習與生活的距離,調動學生生活體驗,提起學習興趣。
(二)感受兒童智慧,借鑒其養(yǎng)成之法
在人教版2016年版《〈世說新語〉兩則》課前預習中指出要注意感受古代兒童的聰慧機智和良好的家庭教養(yǎng)。因此教學重點應該立足于課前預習,感受古代兒童的聰慧機智和良好的家庭氛圍。在《詠雪》一文中就引導學生感受謝安一家濃濃的家庭氛圍,“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8],在白雪紛紛的冬天,謝安一家人在一起舉行家庭聚會,談論的不是娛樂八卦,不是生活瑣事,卻是文章義理。一會兒雪大了,于是謝太傅臨時起意“白雪紛紛何所似?”[9]謝朗答曰“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韞答曰“未若柳絮因風起”[10]。隨便一場冬雪,卻映射出謝安一家對家庭教育的重視,不刻意尋找知識,卻因勢利教,將教育與生活相結合,為我們演繹了精彩的一課?!蛾愄鹋c友期》一文則為我們描述了一位機智勇敢執(zhí)著的孩童,這位七歲的孩童不僅維護了父親的尊嚴,更斥責了友人的不信、不禮。元方的機智勇敢甚至有點執(zhí)著的孩子氣讓人印象深刻,讓人深思。我們可以推測出元方定然受過良好的教育,深知誠信守禮維護父親名譽的重要性。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看到這些兒童身上的機智聰慧,更要讓學生明白這些兒童背后濃厚的家庭教育氛圍,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行為習慣。教育是讓學生快速學習前人經驗技術、思想智慧的重要途徑,眾多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我們不能一一去體驗,卻能通過文章教育得以傳承。
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離不開對文言文的學習,尤其是教科書中的文言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學習和傳承并發(fā)揚光大民族精神,需要代代人的不懈努力。雖然文言文篇幅短小,語言精煉,但是其承載的民族文化卻厚重,在文言文教學時切忌只重視語句章法的講解,而應該在字詞句篇的基礎上落實到字詞背后“所言志,所載道”。
參考文獻
[1]鄧露茜.用比較閱讀點亮文言文教學——以《項羽本紀》(節(jié)選)教學為例[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7,(22):20-21.
[2]王榮生.文言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6.
[3]毛慶.屈原與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4.
[4]劉義慶,陳書良.世說新語[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5.1.
[5][6]張萬起,劉尚慈.世說新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6.109,251,270.
[7]賴歡.品美·悟深·體用——《〈世說新語〉兩則》讀解[J].讀寫月報,2017,(12):50-53+64.
[8][9][10]張萬起,劉尚慈,世說新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6.109.
(作者介紹:楊丹,西華師范大學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