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巖輝
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在該階段培養(yǎng)學生對古典詩詞的鑒賞與分析能力,使他們能夠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理解古典詩詞生動而凝練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與藝術修養(yǎng)。
一、古典詩詞中的“煉字”現(xiàn)象
說起“煉字”,每一個高中生都不會陌生。
一是因為“煉字”是諸多古典詩詞中極為常見的現(xiàn)象,它在詩詞中的具體表現(xiàn)就是我們常說的“詩眼”。比如,“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維《過香積寺》)中的“咽”和“冷”;“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中的“直”和“圓”等。這些作者精心所煉之字不僅將整首詩的境界提升了上去,還使詩句本身更具有說服力與渲染力,進而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并使之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二是因為“煉字”是語文試卷上經??疾榈膬热荨?為了促進高中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提升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高考試卷將詩詞鑒賞作為考查高中生語文知識的重要內容。而那些經過詩詞作者苦心提煉出來的“詩眼”更是古典詩詞理解與分析過程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在熟練解讀“字眼”的基礎上,高中生才能給出正確的答案,得到相應的分數(shù)。
其實,這種煉字的現(xiàn)象在古代是極為普遍的,詩人盧延讓曾在《苦吟》中寫到:“吟安一個字,拈斷數(shù)莖須。”賈島也因為“僧推月下門”與“僧敲月下門”的仔細琢磨沖撞了韓愈的車駕。雖然韓愈并未計較,反倒因此與賈島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倘若,當初賈島碰到的不是韓愈,而是一個趾高氣揚、睚眥必報的官宦子弟,那么,他恐怕就成為歷史上一樁為“字”殉身的詩人了。雖然這只是個玩笑,但是由此也可看出古人對“煉字”的執(zhí)著非同一般。或許正是因為古人這種“錙銖必較”的文學創(chuàng)作心理,才使得傳統(tǒng)文化又添光芒與璀璨的一筆。只有在深刻理解這些“詩眼”的基礎上,高中生才能對詩詞的意境及情感進行細致入微地解讀與分析,深層次領悟到作者在該詩詞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在此基礎上,才能實現(xiàn)情感的遷移,將這些詩詞恰到好處地運用到自身的寫作中,促進自身文學素養(yǎng)與寫作能力的共同提升。
二、古典詩詞中的“煉字”手法
高三學生已經擁有了大量的詩詞積累。通過對這些詩詞作品中“詩眼”的分析,學生能深入、透徹地理解古人的“煉字”的手法與技巧,進而有興趣去挖掘陌生詩詞中的“詩眼”,在挖掘的過程中逐漸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那么,古人的“煉字”手法究竟包含哪些內容呢?學生又該從何處入手來學習這些“煉字”的手法?通過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筆者進行了以下總結。
第一,詞類活用。宋祁在《玉樓春·春景》中寫道:“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個“鬧”字不僅將紅杏繁盛的長勢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還將生機勃勃的明媚春光恰到好處地渲染出來??梢?,這個“鬧”字將春光寫得有聲有色。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宋祁本人也因該詩被稱為“紅杏尚書”。
此外,這些“詩眼”有的是形容詞做使動。如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逼渲械摹熬G”字的意思是“使……綠”。有的是形容詞作名詞,如《孔雀東南飛》中寫道:“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逼渲械摹柏氋v”本是形容詞,在此處當做名詞,意為“貧賤之家”。有的是將名詞活用為形容詞。如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寫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逼渲械摹按骸辈⒎恰按禾臁?,而是“繁茂”“茂盛”。
第二,動靜結合。杜甫在《宿江邊閣》中寫道:“薄云巖際宿,孤月浪中翻?!薄八蕖笔橇羲蕖⑼A?,而 “翻”是翻滾、翻動之意。 在該詩句中,“宿”字化動為靜,不僅賦予了云彩鮮活的生命,還使學生能夠感受到薄薄的云層縈繞在巖腹中的愜意姿態(tài);而“翻”字則化靜為動,以流動的江水映襯沉靜的月影,賦予了月影更加靈動、靈活的姿態(tài)。
第三,引用數(shù)量詞。辛棄疾在《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中寫道:“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贬瘏⒃凇栋籽└杷臀渑泄贇w京》中寫道:“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绷谠凇督分袑懙溃骸扒进B飛絕,萬徑人蹤滅?!边@些數(shù)字的加入,不僅使詩詞的意境得到更好地提升,還賦予了學生更多想象的空間,使他們更好地感受詩詞中或纏綿悱惻或雄渾開闊的景象。
古典詩詞宛如最明亮的星辰,指引著莘莘學子前進的道路;古典詩詞如同經過時光考驗的蒼松,它意態(tài)安閑地泊在歲月深處,迎著數(shù)千年的風霜雨雪。那些在遠方觀望或者在近處頂禮膜拜的人,只有走進它內心深處,深刻地理解那些具有畫龍點睛之妙的字眼,才能從中領悟古典詩詞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
作者單位: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qū)第二中學(25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