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24-0236-01
《師說》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向來是高中文言文中的傳統(tǒng)名篇,對于這篇文章,我們傳統(tǒng)的教學中往往只注重它的常規(guī)教法,例如文言重點實虛詞解釋、文言特殊句式、句子翻譯等。但如果把這篇文章與議論文寫作結合起來分析,則本文倒是提供了一篇極具典型性的議論文范例,尤其是對高一學生而言,議論文寫作正處于入門階段,因此,為了有效地引導學生學寫議論文,我將從《師說》一文的論證結構與論證方法等方面,進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典范議論文的寫作技巧,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從全文論證結構上看。《師說》全文運用了正反對比論證結構,文章開篇即提出了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并在第一自然段闡述了”老師是什么“”為什么要從師學習“。接著在第二自然段提出了一個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這是從反面的角度提出并闡述從師的風尚不濃的原因,即當時不從師學習的不良社會風氣。最后在第三段又回到正面提出一個分論點“圣人無常師”,闡述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圣人也常常要拜師學習。由此看來,很明顯地,在全文中心論點的前提下分出兩個分論點,兩個分論點先反面論證后正面論證,構成正反對比論證結構,突出“從師學習”的重要性,結構清晰,不拖泥帶水,論點突出。
議論文的結構,從大的方面劃分,可以分為三大結構類型,即并列式結構、對比式結構、層進式結構。并列式結構即在一個中心論點的前提下,分出若干個分論點,各分論點之間呈并列式關系;正反對比式結構即在一個中心論點之下,分出兩個構成對比式的分論點。層進式結構也叫遞進式結構,通常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結構逐層推進,層層遞進。再者,議論文的論證方法多種多樣,有舉例論證、引用論證、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假設論證、因果論證等等,熟練掌握幾種論證方法,是寫好議論文的前提和基礎。
其次,本文正文段內部的論證方法可視為議論文正反對比論證方法的經(jīng)典范例,可為圭臬。文章第二段,即正文主體段的第一段,作者首先提出“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的觀點,接著以六個事例構成三組對比來論證論點,三組對比論證逐層深入,第一組對比論證是“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構成對比;第二組對比是“愛其子,擇師而教之”與“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構成對比;第三組是“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形成對比,造成了強烈的反差效果,從反面論證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
我們知道,學習對比論證,對比論證有“縱向”與“橫向”之分。本文縱比:一是古之圣人,從師而問;今之眾人,恥學于師。二是自比:于其子,擇師而教;于其身,恥學于師。我們在寫作時可以橫向比較:對比可以是兩個對象之間的比較,例如美與丑、好與壞、高與低、深與淺、先進與落后、明與暗、長處與短處等等,正反對照,針尖對麥芒,作者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褒揚什么,貶斥什么,在二者的相互映襯對照中,可以得到顯豁的表明。本文橫比: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群聚而笑之;寫作時可以對比前后兩個事物的差別,例如歷史與現(xiàn)實、過去與將來等。
文章第三段,即正文主體段的第二段,作者首先從正面提出觀點“圣人無常師”。接著舉例論證“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緊接著用對比論證“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又用引證法,引用孔子名言“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保缓笤僖詢蓚€因果論證分析“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和“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闡述論證“從師學習的必要性”。這些論證方法從大的方面來說是運用事實論證和道理論證;從具體方面看則有事例論證、引用論證、對比論證、因果論證等。短短的一段,僅有67個字,區(qū)區(qū)幾十個字,竟運用了如此眾多的論證方法。我們在學寫議論文的時候,也要有意識地運用若干種論證方法,或是以一種論證方法為主,其它論證方法為輔;或是做到多種論證方法綜合運用。再者,本段在結構上又呈總分總的結構,結構完整清晰,堪稱學生學習議論文論證方法的經(jīng)典段落。
我在教授學生議論文寫作,尤其是高一下學期,學生的議論文寫作尚處于入門階段的時候,認真學習《師說》一文的正反對比論證結構,以及正文主體段的論證方法,不斷揣摩,領會感悟,依葫蘆畫瓢,模仿著寫,誠如古希臘先哲云:“模范比教訓更有力量?!边@不啻為快速入門寫好議論文的有效途徑。
此外,我們再把眼光投向本單元的其它文章,來看看其余幾篇文言文,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本單元的文言文無一不是議論文中的典范之作,無論文章的結構,還是論證方法的運用,都為我們學寫議論文提供了極佳的范文。例如《寡人之于國也》一文,全文結構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安排,開篇提出“民不加多”的問題,然后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最后提出增加人口的具體措施;這是議論文中典型的遞進式結構。全文的論證方法豐富,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等。再看另外一篇文章《勸學》,開篇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即我們通常說的“要學習”,接著分析學習的意義和作用,即“為什么要學”,最后談“怎么學”,也是層進式結構的典范之作。全文論證方法以比喻論證為主,同時又輔以舉例、對比等論證方法。
總之,我們從《師說》一文的結構與論證方法中可以學到寫作議論文的有效方法,以及拓展到本單元的其它課文綜合學習,不斷研究,反復學習,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寫作議論文就會水到渠成,正如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說的:“重復是學習之母?!睆闹屑橙懽鞯臓I養(yǎng),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