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古至今,中國人的關系往往離不開人情二字。關系的建立通過人情實現(xiàn),人情來往可靠禮物傳達。當今社會,人們利用隨禮建構自己的關系網絡,以便獲得資源與權力。
關鍵詞:禮物流動;關系網絡;人情
一、禮物的流動
禮物交換是人類活動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禮物不僅代表物質,更代表了人類交往的文化意義。人類學家馬歇爾·莫斯在《禮物》一書中說道:“受禮者接受送禮者的禮物不但接受了禮物,更接受了送禮者的情誼?!倍Y物并不是無序的流動,而是遵循著一定的社會秩序和文化規(guī)則,它是一種文化符號,是人與人社會關系的體現(xiàn),因此它的方向、數(shù)量等受人類社會規(guī)則、文化風俗的限制,同時也為人類文化帶來新的變化,發(fā)展,不斷完善改變社會文化制度。
禮物承載的是送禮者的情感,但也能用來實現(xiàn)某種目的。書中將禮物的流動方式概括為橫向流動和縱向流動。橫向流動是發(fā)生在送禮人的親戚,朋友之間,往往伴隨著情感流動,這種流動雙方的社會等級基本一致??v向流動則不同,“一切特權都屬于已經在社會等級中處于優(yōu)越地位的收禮者?!彼l(fā)生在社會等級不同的人之間。在社會等價差異下的送禮方式具有不平衡性,也不具有互惠關系。但對送禮者來說并非一無是處,他們向上級送禮,是自己的社會地位向上流動,這也是積極的一方面。
二、關系網絡
什么是“關系”?在中國社會,關系是一個以工具性和個人操縱性為特征的過程,它本身具有貶義。但在中國,培養(yǎng)關系又非常重要,其中隨禮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式?!耙粋€人如果不能遵循隨禮的規(guī)矩或者落下拒絕隨禮義務的名聲,他就會失信于全村,并由于關系網絡而受到孤立?!鞭r村是非常講究禮節(jié)的,很多時候人們在乎的不是你隨了多少錢的禮,而是你有沒有這份和別人保持良好關系的心意,隨禮其實可以反映一個人一個家庭對他人的看法,是否隨禮以及隨禮的多少都會影響兩個家庭關系的發(fā)展方向。
關于關系網絡的幾點說明:第一,關系區(qū)域的邊界是在禮物交換的動態(tài)關系中維持的。第二,文中工具性禮物送禮關系都越過了村界。第三,村莊雖通過其他的市場交易等方式與外部世界相連接,但個人網絡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仍然在村界之內。關系網絡構建的好壞,對一個人的生活產生很重要的影響,那些在網絡建構方面積極能干的人則被廣泛地描述為很“活”,其字面意思是指有廣泛的私人關系;相反,在社會交換和網絡構建方面的失敗,其不利不只是限于口頭上的表達,還有社會的制裁。
三、人情
人情也即人之常情,有一種約定規(guī)范和道德義務在里面,它是個人在面對不同日常生活情境時基本的情感反應。一個人擁有多少人情,事實上是指他們的關系網規(guī)模。下岬村的一位精通人事的老人如此描述:“隨禮便是一種表達人情的方式,人情是交換禮物的基本規(guī)則,依從人情,我們就不會犯錯誤。”
作者在討論人情時使用了兩個本土概念,沾光和面子。沾光是人情的道德基礎,它在親友互助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它還支配著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儀式活動中的行為;面子可作為社會互動中的道德約束。我認同作者將面子細分為社會臉面和道德臉面兩種,對社會臉面的追求促使村民們積極參與禮物交換的博弈,而道德臉面的約束規(guī)范著所有參與者的行動。
在實際生活中,贈送禮物在很多時候被稱為“還人情”,禮物這一實體中所蘊含的感情成分具體幾何?通常來說,我們認為送的禮越多,價值越大,則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就越深。但這種以禮物價值來衡量情感高低的方式太過世俗和簡單,只看到了禮物的價值方面而忽視了送禮人的情感表達。情感在禮物交換體系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在現(xiàn)代社會的禮物交換中的情感喪失,使得禮物的流動在內容、對象、范圍等多方面都有了很多新的變化。
四、權力與聲望
對于誰獲得了禮物交換中的聲望和權力這個問題,大部分的人會不加思考地回答是送禮者。然而事實并不是這樣,本書闡明了是收禮者而不是送禮者。出現(xiàn)這種奇怪現(xiàn)象的原因與家庭發(fā)展周期和社會地位等級有關。
下岬村的村民和干部之間形成了一種“權利—依附”關系,干部的優(yōu)越地位排除了平等交換的可能性。村民們向上送禮體現(xiàn)了位卑者對位尊者的尊重和忠誠,反映了后者在其下屬中的權力和威信。書中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案例,說的是一個生產隊長為兒子舉辦的訂婚宴在設立一張收禮金的桌子后,從一個訂婚儀式升級為了一個大規(guī)模的慶典。此個案表明,在等級化的情景中,既存的社會等級可能會壓倒禮物當中的互惠義務,而且,當社會上層的權力是基于其對資源的壟斷,那么下層的禮物就成了義務性的貢品,用以表達對上級的恭順和敬重。
既然收禮者和送禮者之間的禮物流動時如此的不均衡,那為何這種關系還得以維持呢?答案是收禮的榮譽給送禮提供了一個永恒的動力。因為吸引送禮的唯一方法就是給別人送禮,別人會在互惠的義務感中回禮。因為不管是村民之間的禮物交換還是村民和干部之間的禮物交換,他們都把自己能收到禮物的多少看作是榮譽的象征,由此陷入隨禮上的彼此攀比,送禮的意義從最初感情的象征轉化成為對隨禮圈子和關系網絡擴張的攀比,人們追求的不是禮物本身,而是追求禮物能凝聚或創(chuàng)造出來的關系。
五、理論反思
(1)缺失社會性別視角。正如閻云翔先生在序中所說,“假如我是在1998年而不是1991年寫成這本書,我會更多的考慮女性在禮物交換與社會關系網絡建設中的作用,從而導致下岬村女性村民的主體性未能在本書中得到應有的再現(xiàn)?!爆F(xiàn)今的鄉(xiāng)村社會,女性對傳統(tǒng)禮節(jié)的掌握相比男性更為熟識?;蛟S在不久的將來,因為男性入城務工的普遍和平常,鄉(xiāng)村將成為女性主導的社會。
(2)缺乏對送神禮物的描述?!岸Y”起源于古代祭祀,人們將自己最珍貴的東西奉獻給神明以表達對神靈的尊敬和敬畏,從那時起禮就有了物品的形態(tài)。鄉(xiāng)村相比城市更為的注重與祖先、神人和神祗的聯(lián)系,雖不呈現(xiàn)在鄉(xiāng)村的人際關系中,但無疑體現(xiàn)在人們的頭腦中的地方社會體系之內,因此送神禮物也應該屬于禮物的研究范疇。
參考文獻:
[1]馬塞爾·莫斯.禮物[M].盧匯.譯.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
[2]閻云翔,李放春,劉瑜譯.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作者簡介:楊文(1993—),女,湖北來鳳人,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