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嬋
【摘 要】陶行知先生認為,世界上有四種人:一種是勞心的人,一種是勞力的人,一種是勞心兼勞力的人,一種是在勞力上勞心的人。他要求我們的學生必須做第四種人。因為如果只出力,不出心,那就是和尚念經(jīng)、依樣畫瓢,是單純的機械勞動,只是肌肉與骨骼的勞作。反之就是紙上談兵,臨淵羨魚,是大腦和心神的苦心孤詣,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好高騖遠,眼高手低。而要做到在勞力上勞心,就必須遵守實踐出真知的原則,掌握適當?shù)挠洃浄椒ǎ邆鋱皂g的意志。
【關鍵詞】勞力;勞心;實踐;記憶方法;意志
陶行知先生認為,世界上有四種人:一種是勞心的人,一種是勞力的人,一種是勞心兼勞力的人,一種是在勞力上勞心的人……勞心的專門在心上做工夫,勞力的專門在苦力上討生活。現(xiàn)在的高中生非常辛苦,每天要在教室里從早上6:30坐到晚上9:30,還不包括夜自修結束后回家的自習,桌子上的書壘起來能與真人比高,桌肚里的試卷夾得比千層餅還厚,老師扔過來的問題有如燙手山芋,考試后發(fā)下來的成績勢比泰山頂石。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同時也需耗費極多的腦力。如果在這過程中只出力,不出心,那就是和尚念經(jīng)、依樣畫瓢,是單純的機械勞動,只是肌肉與骨骼的勞作。反之,如果只出心,不出力,那就是紙上談兵,臨淵羨魚,是大腦和心神的苦心孤詣,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好高騖遠,眼高手低。而如果同時勞心兼勞力,表面上看來是好的,但根據(jù)能量守恒定律,人的精力必然會四處牽制,反而兩處皆不到位,更有甚者會心力交瘁,油盡燈枯!因此,在陶老的理念中,我們的學生就應該做第四種,在勞力上勞心的人。
那么,何為“勞心”,何為“勞力”?這個概念要追溯到東周時期,戰(zhàn)國時代的孟子首先提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這里的“勞”是“操勞、勞苦”的意思。小學課本收錄改編了陶行知先生的一首作品,我覺得很有意思,課文是這樣講的:“人有兩個寶,雙手和大腦,雙手會做工,大腦會思考,用手又用腦,才能有創(chuàng)造”。陶老在這里明確了一對概念:“勞力”就是用手,“勞心”就是用腦。封建王朝為了維護自己的封建統(tǒng)治,必然希望百姓能言聽計從,溫良恭儉。而作為既得利益者,百姓越是懵懂無知,混沌不明,他們的統(tǒng)治就越是穩(wěn)固,所以才會發(fā)出“君子勞心,小人勞力”之論斷。講得直白一點,就是統(tǒng)治者希望老百姓能安于本分,賣力氣干活,而他們就只要費心思管理這些出力氣的人,讓氓隸能夠為自己創(chuàng)造財富,自己就可以坐享其成,不勞而獲了。但現(xiàn)代社會卻不同,我們既是時代的主人,也是社會的建設者。既要能運籌帷幄,指點江山,也要能走下高臺,事事親力親為。只有既用手又用腦,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進言獻計、添磚加瓦。
學習更是如此。孔圣人在2500多年前就告誡我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果只是一味地學習,不給自己留下思考的余地,那就是勞力,只會使自己陷入迷茫的泥沼。中國文藝的傳統(tǒng)講究“留白”,小到書畫,大到行為處事,治國方略,閉著眼睛往前沖只會使人沉迷于“不留余地”的空氣中,人們的精神大抵要被擠小的。但如果光是想著冥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鉆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唐朝名相魏征在他的《十漸不克終疏》中說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意思是知道它并不難,去做它就難了。眼高手低者古來皆有,遠有趙括紙上談兵,近有王明“左傾”冒險,這些都是基于他們沒有“勞力”,只知蜷縮于自己的思想龜殼中,任自己心猿意馬,神思踩著西瓜皮,滑到哪是哪。但殊不知,沒有“勞力”基礎的“勞心”,只會如高樓頂上種大樹——根基不穩(wěn)。針對這些問題,陶老的理論給我們指明了方向,每位曉莊人都以此為信條,修身治學,作為新時代的高中老師,我們更應該把這個理念傳播給我們的學生,讓他們也能走正確的路,做正確的事。
那么,學習究竟如何才能做到“在勞力上勞心”呢?
教學活動的目的是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和言語。積極活動好比是一座把言語和思維連接起來的橋梁。這些活動要能鮮明的反映出并且讓學生深刻地思考各種事實、事物、現(xiàn)象、勞動過程之間的關系和相互聯(lián)系。換句話說,我要達到的目標是要求在勞動中產生思想,而不僅是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這里所說的勞動并不是下地種個菜,上房鋪個瓦,而是針對每門學科各自的特點去做一些實踐活動。比如,我們高中語文習題中經(jīng)常會涉及二十四節(jié)氣的知識,單純的讓大家背誦《二十四節(jié)氣口訣歌》無法達到強化記憶的效果。針對這一點,我在春分那天帶了一個蛋進教室,學生的反應都是好奇與不解。在給大家補充了春分這一天的氣候特征和趣味民俗后,同學們的興致被調動了起來,大家躍躍欲試,主動要求上來“立蛋”。盡管在有限的游戲時間里沒人能夠成功將雞蛋豎立起來,但學生的學習熱情已經(jīng)被點燃,他們紛紛表示放學后要回家再嘗試一次。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tǒng)游戲是這么有趣又有意義,學生在動手玩游戲的基礎上豐富了自己的文學知識,增強了民族認同感。趁著這陣東風,我又布置大家回家搜集更多的關于二十四節(jié)氣的民俗,學生有的翻書,有的百度,有的和爸媽打長途電話交流,還有的在村子里逮著長輩詢問,獲得了大量民俗民諺。這次實踐活動不僅鞏固了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各個節(jié)氣的印象,拓展了他們的思維。在這次實踐中,讓學生回家搜集資料是勞力,在資料的基礎上感受傳統(tǒng)節(jié)氣的魅力是勞心,陶行知先生認為,“做”是學的中心,沒有刻苦的“做”為礎,就不會有“學”后的雕梁畫棟。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只有教會了他們在勞力上勞心,最終他們才能以心帶力,才能大腦指揮雙手,才能有創(chuàng)造。
除了“實踐出真知”,“在勞力上勞心”的人還要掌握適當?shù)挠洃浄椒?。以我們的語文默寫為例,單純的機械記憶有著容量大,容易遺忘的缺點。針對容量大,我們可以在總結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去記憶。我們可以給記憶難點列數(shù)據(jù)、找規(guī)律、合并同類項、求同存異、相互印證、諧音記憶等,前面兩項是“勞力”,是苦干,后面的項目是建立在前兩項的基礎上展開的巧干,是“勞心”。比如要記住金庸先生的全部作品名是很困難的,但記住“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一聯(lián)就簡單多了。所以,我們也可以在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嘗試著把要點連綴成句,編成口訣,在“勞力”的基礎上“勞心”,就比單純的“勞力”或“勞心”效率高多了。針對容易忘記,我們應該要懂一些記憶理論。著名的心理學專家阿特杰森和希福林提出了三級記憶的理論,認為記憶可以分為感官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記憶首先需要感官的刺激,如果一個人在閱讀時只是默默看書,那么他只接收到了視覺的感覺刺激,可如果他能夠邊寫邊看,那么他就得到了視覺與觸覺兩份刺激?,F(xiàn)在有些同學不愿意“勞力”,認為動手記筆記是做無用功,白費工夫,可殊不知只有在不停書寫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讓心動起來,從而強化記憶。再比如說,前幾年引領了英語學習風潮的“瘋狂英語”它就是利用了短時記憶的主要編碼是聲碼的特點,提倡大聲讀,用不斷的重復語言來刺激自己記憶。此時,讀就是“勞力”,選擇性記憶就是“勞心”。唯有用前期的“勞力”做鋪墊,才能事半而功倍,獲得最佳的記憶效果。
有了實踐,有了方法,要想做到“在勞力上勞心”,還必須具備堅韌的意志?!对娊?jīng)》中有句話說得很好,“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確實,很多人在一開始都能堅守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并為此付出努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自以為自己付出的基礎勞動已經(jīng)夠多了,完全可以用更輕松的方法來完成學習和工作了。于是,他們的筆也擱了,墨也干了,他們總以為自己可以在心中謀劃,做到胸有成竹。然而,量變必須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會轉化為質變,“行百里者半九十”,但恰恰是那最后的十里決定了最后的成功,只有以不懈的努力,堅持付出“勞力”,然后才能上升到“勞心”,最終達到當初定下的目標。
最后,當我們再來看陶老的那首兒歌時,我們發(fā)現(xiàn),“用手又用腦”這句話是有深意的,編者把用手放在用腦的前面,就是希望我們能既不枉費力氣,也不憚于“勞心”,在“勞力”的基礎上“勞心”,從而真正成長為陶老要求的第四種人,這將是我們提高學習、工作效率的不二法門。
【注釋】
①董寶良,《陶行知教育名篇選》,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8-1版第29頁
②出自《論語》《孟子》選讀之《孟子·滕文公上》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2版第89頁
③張慶等,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一年級上冊),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第68頁,課文名為《人有兩個寶》,改編自陶行知《手腦相長歌》
④《左傳襄公九年》
⑤氓隸:被奴役的平民
⑥《論語第二章為政篇》
⑦魯迅,《魯迅自編文集·華蓋集·忽然想到之二》,譯林出版社2013-11-1
⑧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年3月第16章節(jié)
⑨創(chuàng)始人為李陽老師,以一流的專業(yè)口語培訓為龍頭,在教學中堅持使用“李陽瘋狂英語快速突破法”和“李陽瘋狂英語Emax課文快速背誦法”為教學兩大法寶,開設了三大類王牌課程,即:1.世界公認的一流的口語培訓;2.李陽瘋狂英語Crazy Baby少兒英語專業(yè)培訓;3.李陽瘋狂英語口語強化集訓營。
⑩出自《詩經(jīng)·大雅·蕩》:"蕩蕩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諶。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意思是有好的開頭的很多,能夠堅持到最后的很少。
【參考文獻】
[1]董寶良.《陶行知教育名篇選》,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8-1版
[2]丁帆等.《論語》《孟子》選讀之《孟子·滕文公上》,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2版
[3]張慶等.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一年級上冊),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
[4]郭丹.《左傳》,中華書局,2016年3月
[5]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 2016年3月
[6]魯迅.《魯迅自編文集·華蓋集·忽然想到之二》,譯林出版社,2013-11-1
[7]王秀梅.《詩經(jīng)》中華書局,201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