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華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則要在教學中起到主導作用,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然而不少課堂教學為了追求課堂氣氛安排了過多的活動,導致學生應接不暇,缺乏靜思領悟文章內(nèi)容和主旨的時間。課堂教學應該始終圍繞學生的自主學習服務,應該盡量避免無關的活動,將學習時間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松弛有度的課堂中更積極地展開思考領悟,學出精彩。
一、以讀促悟,做到張弛有度
誦讀是一種能促使學生感悟文章情感的有效方法,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搭建學生和文本互動對話的平臺,讓學生積極展開誦讀,起到以讀促進感悟的效果。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體會文章的形象,感受其中的情感,這樣的學習比單純的教師講授有更好的效果。
在學習《愛如茉莉》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父母之間的深厚情感,教師可以讓學生采用深情誦讀的方式。除了自讀以外,還可以采用分角色誦讀的方法,讓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并思考在讀到爸爸解釋為何不去陪床上睡等內(nèi)容時要用怎樣的語氣進行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學生將情感帶入了其中,對文章的理解自然也更為深刻。教師此時可以提出一些能促進學生理解的問題,讓學生進入思考中,更好地感受文章內(nèi)容。如提出問題:“爸爸媽媽的愛和茉莉之間有什么相似之處嗎?”“生病和給爸爸吃餃子哪一個更重要,為何媽媽都住院了,還要關心爸爸吃餃子的問題?”“‘爸爸直奔醫(yī)院,從‘直奔一詞中能看出什么?誦讀時是否要加重語氣?”“爸爸陪了一夜是什么感受。作者提到陽光用了‘探字,這個詞好不好?”這些問題能促使學生深入到文章中進行探究,通過感悟體會文章的主旨。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誦讀的過程中學生能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內(nèi)容,因此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將誦讀和領悟靜思結(jié)合在一起,讓學生在深情誦讀后思考文章的深意,嘗試張弛有度的教學效果。
二、以辯激悟,做到張弛有度
單純的閱讀只能讓學生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學生無法和作品形成深度對話。教師若要讓學生的理解有更多深意,則要鼓勵學生進行積極辯論,用問題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文章的深處。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辯論興趣,也要及時進行引導和總結(jié),這樣才能真正地做到張弛有度。
在學習《牛郎織女》時,教師可以引起學生辯論,促使學生探究文章的主旨。如提出問題:“王母的出現(xiàn)是不是必須的呢?王母娘娘為何要阻止牛郎和織女相愛?如果王母不阻止,故事會如何發(fā)展?”學生嘗試從各種角度入手進行分析,有的學生認為王母的出現(xiàn)是必然的,文章中已經(jīng)有了不少暗示,如“織女和眾仙女見機會難得”,又如“碰到緊急的事,你就披上我的皮”等。還要學生認為王母如果不出現(xiàn)能讓故事變成一個美好的愛情故事,因此不出現(xiàn)也可以。此時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王母和牛郎織女之間的矛盾性。學生辨析后認為王母代表的是封建制度,是天庭清規(guī)戒律的代表,而織女和牛郎則代表了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兩者之間必然會出現(xiàn)矛盾。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逐步觸及了文章的核心部分,認為王母的出現(xiàn)是必然也是必須的,其出現(xiàn)能更好地展現(xiàn)主人公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辯論的關鍵不僅是要在暢談中說出自己的觀點,而且還要在討論后進行思考和領悟,總結(jié)出問題的答案。教師要在學生的思維進入關鍵階段時推波助瀾,引導其自主思考和總結(jié),而并不是直接將答案告訴學生。
三、以行導悟,做到張弛有度
小學語文課堂要做到張弛有度則不僅要“放”,還要在適當時候“收”。教師可以在學生產(chǎn)生疑問時加以引導,讓課堂生成產(chǎn)生更好的效果。教師要通過引導將學生的思想釋放到一個開放的環(huán)境中,而后還要及時引導收攏,讓學生的注意力回到課堂上。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收放有度的課堂。
在學習《滴水穿石的啟示》時,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出了問題,認為文章的重點是展現(xiàn)出做事情要持之以恒,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有所成就,但是這篇文章是否忽視了天賦的問題呢,如果沒有天賦的話,就算付出再多努力也沒有用吧。面對學生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討論是天賦在一個人成就事業(yè)的過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有學生提出曾經(jīng)讀到過《傷仲永》的故事,仲永是一個有天賦的孩子,但是其父親將其作為炫耀的工具,其本人也沒有持之以恒學習的毅力,所以最終成為了庸才。還有學生提出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原本學習成績并不好,但是卻通過努力最終完成了剝除青蛙卵外膜的高難度手術(shù),成為了生物學家。通過分析學生認識到自己原本提出的命題并不成立,是否有天賦和最終能否成功之間并無絕對關系,而不少成功者都有持之以恒的經(jīng)歷,因此課文的中心思想并無錯誤。
“告之以理,導之以行”,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到這一點,要用適當?shù)姆绞揭龑W生思考領悟,還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思維狀態(tài),合理收放。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果要讓學生提高閱讀能力,不能靠教師直接灌輸,而應該讓學生通過誦讀文章、討論觀點、思考疑問等方式進行自主領悟。這樣的教學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能展現(xiàn)出有張有弛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更好地發(fā)展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