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文
魯迅的《藤野先生》在人教版、蘇教版和魯教版語文課本中均有出現(xiàn),是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傳統(tǒng)篇目之一,長久以來受到學界的重視。各路學者和一線教師紛紛從不同角度審視其內(nèi)涵,也豐富了這篇課文的意義價值。但是,他們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其在寫作教學領(lǐng)域作為“以讀促寫”范本的積極作用。
況且各個版本的語文教材大多把《藤野先生》這篇課文安排在單元首課,并且在課后練習題中附有關(guān)于寫作的訓練,因此將《藤野先生》作為“以讀促寫”的范本,是教授此文本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
一、結(jié)構(gòu)上的條理性
對于初中生來說,學生寫作的體裁多為記敘文和散文,內(nèi)容多為寫人、記事和寄情。但在寫作時常會出現(xiàn)種種共通性的問題,比如敘述事件不分主次,敘述不連貫,敘議油水分離,讓讀者難以理解等等。這都是學生在寫作之前沒有充分搭建好文章的架構(gòu)所致。幫助學生擺脫單一的流水賬似的記敘,和過于分散的沒有目標的抒情是“以讀促寫”作文教學的一大重點。
魯迅的《藤野先生》囊括了寫人、寄情和敘事多種要素。這篇文章的線索十分清晰,就是作者魯迅從東京到仙臺最后離開的行蹤,看似簡單明了的線索實則是整篇文章的脈絡(luò)。在引導學生大致梳理出這條明線之后,應(yīng)該點撥學生:在寫作中可以用行跡勾連起全文,要注意讓文章有線可尋,有索可依。這里的行跡不單單可以指走過的路程,也可以是目光的線路,甚至是思維的走向等等;主人公不僅僅局限于作者本人,也可以是文中人。
在寫人方面,用事件來表現(xiàn)人物性格特點,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寫作技巧,但是事件的選取和整體編排對學生來說又是一大挑戰(zhàn)。
在學習《藤野先生》時,應(yīng)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魯迅選取的與藤野先生相處的四件事,即添改講義——糾正解剖圖——關(guān)心實習——了解裹腳,都具有強烈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每一個事件都從不同角度塑造出藤野先生不同的性格側(cè)面,四位一體,完整的刻畫出了一個認真負責、正直熱情、嚴謹求實,又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人物形象。并且事件安排有主有次、詳略得當,讀起來不會覺得冗長反而妙趣橫生。
二、語言上的靈活性
“寫作指的是客觀事物通過作者的主觀意識在恰當?shù)奈淖中问街械恼_反映。”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語言文字方面的積累是寫作的又一個重要內(nèi)容。初中生在寫作時,常常會出現(xiàn)沒話說,或者有話不知怎么說的情況,前者容易導致湊字數(shù),后者則會嚴重打擊學生自信心,不敢寫就更無法提高寫作水平。究其原因,除了前文提到的不能合理選擇事件人物之外,還有就是語言積累不夠,各種寫作手法掌握不熟練,不能選擇合適的詞語表達情感,亦或是表達情感方式單一化、程式化??斩吹恼Z法知識講授往往不及讓學生在文本之中自己體會到語文文字的魅力,因此讓學生在閱讀課本中的優(yōu)秀文本時提取精華,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就顯得尤為關(guān)鍵。
魯迅先生的文字凝練又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各種表達方式的運用更是爐火純青。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細讀,分析其語言文字的鮮明特點,以此帶動學生錘煉語言。
比如魯迅在刻畫藤野先生的外貌時說他“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在這里,魯迅并沒有用過多華麗的辭藻修飾,也沒有用冗雜的方式去描繪,短短幾句就將藤野先生的樣子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此時可以引導學生體悟,創(chuàng)作一篇好文章,并不是要用絢爛的詞語去堆砌,而是根據(jù)寫作內(nèi)容靈活的使用語言,白描的手法顯然更適合用在藤野先生這一人物形象上。為了表現(xiàn)自己在仙臺“物以稀為貴”,魯迅巧妙的用北京的白菜到浙江,福建的蘆薈到北京進行類比,既貼近生活又形象生動。打開言路,不局限于課本,放眼生活中的語言才能獲得寫作的真實感,強化作文的感染力。
三、情感上的真實性
主題思想是一篇文章的靈魂。學生經(jīng)常在寫作之初確定了一個主題,但接下來的寫作又不斷偏離甚至是改變它,使得文章讀起來前言不搭后語,言不達意的情況時有發(fā)生。
這是由于選取的文章內(nèi)容與學生自己預期的,或者是教師要求的主題嚴重脫節(jié)。要走出這個寫作困境,就要要求學生做到表達真情實感。部分學生在寫作時會刻意賦予自己一個陌生的情感來迎合作文要求,再以此去編造一系列事實去支持它,情感的虛幻也就導致編造的事實缺乏可信度,再加上青少年本身思想的不成熟,文章自然缺乏情感支撐,顯得空洞無味。
在講授《藤野先生》這篇文章時,學生一定會提到魯迅先生對藤野先生的敬重與贊美。教師就可以在此時提示:魯迅在贊美藤野先生沒有種族偏見的同時,也透露出自己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此一脈相承的,便是作者自己棄醫(yī)從文的思想轉(zhuǎn)變。從贊美到愛國到棄醫(yī)從文,看似復雜的幾條思想線索實則都是相互承接,彼此交織,層層遞進,服務(wù)于最后作者內(nèi)心最真實的情感的。只有真情實感才是滲透在寫作的自始至終的,才能在文字里行間,或明或暗的體現(xiàn)出來。除此之外,主題往往是文章的思想制高點,要想達到制高點就要一步步的攀登,情感的逐漸升華也是在行文之中必須體現(xiàn)的過程。
閱讀和寫作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以讀促寫”更是將兩者進行良好的融合。魯迅的《藤野先生》語言深刻、內(nèi)涵豐富、耐人尋味。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yīng)當將閱讀經(jīng)典文本與鍛煉寫作能力相結(jié)合。脫離枯燥刻板的習作知識講授,以課本中的文章為范本,引導學生在閱讀和理解課文的基礎(chǔ)上,積累語言文字知識,積極思考寫作要領(lǐng),不斷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常雅瓊.淺析初中語文寫作教學[J].中華少年,2016(36):74-75.
[2]蘇巧新.初中寫作教學現(xiàn)狀調(diào)查及其管理對策研究[D].湖南大學,2013.
[3]陳文靜.《藤野先生》教學內(nèi)容及語文核心教學價值建議[D].上海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