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德
【摘要】幾何知識是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如果學生缺乏空間思維,在學習幾何知識時會感到非常乏力,數學成績也會止步不前。這就需要教師能夠正確引導學生的空間思維和抽象思維,提高學生的空間感知?;诖?,對培養(yǎng)學生空間思維提出了針對性方法。
【關鍵詞】初中數學 空間思維 幾何圖形 建議
數字科目作為初中教育中三大主科之一,對學生未來發(fā)展有著重要作用。在數學知識教學過程中,需要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空間思維、邏輯思維、計算能力、思考能力等。幾何作為數學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需要教師根據新課標要求,加強學生思維空間能力培養(yǎng)。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注重理論知識教學,同時也要讓學生切實了解空間幾何的構成,從而提高學生抽象思維和數學知識學習能力。
小學幾何知識更多的是涉及到平面幾何,而初中幾何主要是通過平面幾何延伸到空間幾何當中,教師需要通過最簡單、最基本的問題讓學生形成空間概念,幫助學生提高空間辨別能力,降低在空間幾何學習中的出現錯誤的幾率。
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從生活角度樹立空間觀念,并且能夠呈現在紙面上。例如,小明想要到奶奶家做客,現是向東行駛了500m到達十字路口,再向南行駛1000m到達奶奶家。通過畫圖的形式畫出行駛路線。很多學生能夠畫出向東行駛的路線和向南行駛路線,如果讓學生畫出從奶奶家回家的路線就無法準確描述,這就是因為學生空間思維較差。這時可以讓學生用筆表述向東、向南的路線,并從不同角度繪畫出路線,包括俯視、正視、側視等,從而讓學生掌握不同方向幾何呈現出的不同平面狀態(tài),形成最為基本的空間觀念。
傳統(tǒng)教學模式都是根據教材內容開展教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非常被動,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非常局限。這就需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突出學生的主觀性,從而開發(fā)學生的思維空間,通過情景教學和多媒體演示方法開發(fā)學生的思維空間。
例如在講授“三視圖”相關知識過程中,為了能夠讓學生通過不同角度認識結合圖形,教師在上課前需要準備幾個不同規(guī)則的盒子,在教學中通過演示不同方向的形態(tài),并根據實物進行“三視圖”講解。為了讓教學內容更加直觀,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并下載一些360°的空間模型圖,通過鼠標拉拽呈現出不同角度的平面模型。之后讓學生觀察圖形的棱角,并畫在平面圖上。最后讓學生進行對比,從而感受平面圖和三維圖之間的差距,認識到自身空間思維的錯誤,并從中找出空間幾何的視覺規(guī)律,幫助學生養(yǎng)成空間思維能力。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必須要能夠對幾何知識進行思考,并根據自己的理解,找出空間幾何的規(guī)律性。其中,需要教師能夠強化對空間幾何的引導,讓學生能夠主動對幾何知識進行思考,這樣才能夠起到事半功倍效果。傳統(tǒng)教學模式之所以無法讓學生舉一反三,就是因為沒有讓學生進行主動的思考,這就需要突出學生主觀能動性,以圖形作為基礎,并對基礎圖形進行觀察,不斷豐富自身的幾何知識結構,通過不斷的聯(lián)想,從而提高自身的思維空間能力。
如三角形ABC(圖1)中,AB=AC,AC=BC,D為BC的中點,在圖 2中BC外任取一點,使BE = CE,證明三角形 ABE 和三角形 ACE 全等。
此類題目作為非常典型的空間幾何題,相比一些綜合習題更加簡單。學生在學習中通過對圖1幾何圖形進行全面分析后,就會得到該圖形是等邊三角形。而圖2部分分析,就需要學生進行聯(lián)想,也就是應用空間思維,將圖形結構進行聯(lián)想,并通過一些輔助線證明該圖形就是全等三角形,也就是連接AE即可證明全等。在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進行聯(lián)想,并結合圖1、圖2,讓學生從平面圖延伸到空間幾何圖,通過對比的形式幫助學生擴展空間思維。
從思維發(fā)展過程特點來看,思維往往都是從具體到抽象,也就是動作思維延伸到形象思維當中。其中的抽象思維是最為基本的思維形式,這就需要幫助學生培養(yǎng)抽象思維。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能夠自主動手進行空間訓練。很多學生在初次接觸空間幾何過程中,表示空間幾何內容能夠聽懂,但是自己練習過程中卻不知所措,就其根本是因為學生沒有進行實踐。因此,想要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必須要讓學生跟著教師進行畫圖。在“三視圖”教學中,教師在利用道具進行演示時,自己也要擺弄觀察,通過多寫、多畫、多想、多動的方法,從而提高自身的空間思維能力。此外,教師在給學生批改作業(yè)過程中,可以將學生出錯的地方進行標記,讓學生根據自身的錯誤自主思考,或者將解題思路寫在黑板上,這樣即可讓學生自主挖掘自身的抽象思維,加深對空間幾何的理解。
[1]劉恩強.數學教學中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甘肅教育,2017,(03):107.
[2]李峰.初中數學課堂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5,(0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