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永琴
實驗是物理學科的重要內(nèi)容,然而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長期以來,很多教師忽略了物理課外實驗的重要性,實驗教學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受到限制.新課程標準對教師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用物理課外實驗補充課內(nèi)概念教學的不足.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要結(jié)合實際的情況,以學生的認知為基礎,優(yōu)化課外實驗教學,多方面對學生展開引導,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各項能力.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課題
提高物理的教學質(zhì)量,是每位教師的教學心愿.但物理知識較為抽象,對高中生而言,單純地灌輸物理理論概念,滿足不了學生對學習的需求,不能對學生掌握物理知識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師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轉(zhuǎn)變教學方式,創(chuàng)設生動的情境,通過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充分體驗理論知識形成的過程.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知識,還能豐富他們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自由落體運動”這一節(jié)內(nèi)容時,首先,我以一個小故事進行導入:“同學們,我們都聽說過伽利略在比薩斜塔做的落體實驗的故事,你們知道實驗的現(xiàn)象是怎樣的嗎?”學生被科學家做物理實驗的小故事所吸引,紛紛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熱烈地討論實驗的現(xiàn)象.看學生的積極性被調(diào)動起來,于是我接著引導:“同學們可以動手操作一下,在同一水平高度下,拋下同樣大小的紙片和硬幣,誰下落得快呢?”學生紛紛動手操作實驗,并一起回答:“硬幣.”我接著問:“為什么會這樣呢?”課外實驗引起學生對探究物理的思考,他們對自由落體運動提出了各種猜想.最后我對學生進行指導,分析歸納實驗,同時引出今天的課題,帶領他們探究自由落體運動.
這個教學片段中,我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為他們創(chuàng)設了一系列的情境,讓學生動手操作,幫助他們理解物理概念,這樣不僅能豐富課堂形式,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多元教學,深化理解
課外實驗是學習物理知識的必備條件,也是學生領會物理教學內(nèi)容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師要勇于突破物理教學模式的束縛,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利用課外實驗教學,對學生進行引導、點撥,深化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提高物理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伏安法測導體的電阻”這一節(jié)內(nèi)容時,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認識了電流、電壓、電阻的概念,掌握了安培表和伏特表的使用方法.但是,學生對綜合操作的能力有所欠缺,于是我問他們:“你們想不想動手操作一下安培表、伏特表和變阻器呀?”話音未落,學生紛紛舉手表示愿意嘗試,課堂氣氛頓時高漲.這樣一來,學生就真正成為課堂上的主角,積極地參與其中.在實驗過程中對于出現(xiàn)的故障,他們會積極思考,認真分析產(chǎn)生故障的原因.通過親自操作,不僅鍛煉了動手能力,而且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我并沒有將故障原因結(jié)果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將課外實驗帶到物理課堂上來,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實驗,來探究物理知識.這樣一來,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氛圍.
三、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物理的應用無處不在,物理的思維靈活多變.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還應讓學生做到靈活運用.高中物理課外實驗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進行實驗探究.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合作探究的空間,發(fā)揮他們的綜合思維能力,讓他們在探究問題中相互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獲得更深刻的理解.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課外實驗,逐步提高雙方的學習能力,物理課堂也能高效地開展.
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測定電源電動勢和內(nèi)阻”這一節(jié)內(nèi)容時,首先,在課堂上我讓學生明確實驗目的,了解實驗的步驟,然后讓學生兩人一組進行實驗.每個學生都積極地投入實驗當中,組內(nèi)兩個人相互合作,最終每個組都完成了實驗.然后我讓用時短、實驗數(shù)據(jù)準確地小組介紹經(jīng)驗,并讓實驗數(shù)據(jù)誤差較大的小組分析失誤的原因.整堂課,學生都是熱情高漲,而且通過交流討論,使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中要多準備一些課外實驗,讓學生積極參與物理課堂實驗,鼓勵他們用自己的思維去探究物理問題.這樣,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培養(yǎng)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
總之,在高中物理課堂上,學生通過對探索性的課外實驗的設計和探究,可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習的積極性.高中物理課外實驗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機會和鍛煉機會,為他們提供更多地思考和創(chuàng)新的空間.教師要多組織課外實驗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