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亞霞
摘要:我國中學歷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教學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們的歷史素養(yǎng),使其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在認識和總結過去的過程中累積歷史經(jīng)驗教訓,善于運用歷史的眼光去分析和解決現(xiàn)代社會所面臨的矛盾和沖突,從而提高歷史學科能力。歷史素養(yǎng)培養(yǎng)在知識的傳授上更注重歷史知識的消化,要關注其是否有利于學生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的提升,把握每個知識的重要性和意義,利用真實的歷史和科學的系統(tǒng)創(chuàng)造具有強烈歷史感的氛圍,促進學生知識的消化。[1]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知識傳授;歷史素養(yǎng)
歷史學科作為中學不可或缺的一門學科,它向我們傳遞的不僅是古今中外的運動軌跡,更能教會我們樹立正確的歷史價值觀,提升人文和歷史素養(yǎng)。如今,人們越來越熟悉“歷史素養(yǎng)”、“人文學科”這些被納入課程標準的概念,而“歷史素養(yǎng)”在考試大綱中提出了明確的考察要求,將真實的落實在中學教學活動中,與學生切身利益和教學成果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歷史素養(yǎng),蘊含豐富的人文素材,學生通過日常教化和自我積累獲得歷史知識和能力,能夠從歷史的角度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
當前我國中學歷史教學的普遍情況中,似乎存在著兩大問題:一是因為學校對歷史在教和學兩個方面缺少重視,教學內容偏向簡單的結論性描述,學習方式也只是死記硬背重大的歷史事件。還有一種是中學歷史教學界似乎普遍認為中學歷史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歷史思維能力,從而輕視課本知識,認為歷史基礎知識是輔助于思維能力的,處于次要地位。因此,為通過知識傳授來全面促進和發(fā)展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應該辯證的看待“知識”和“能力”兩大方面。[2]
1.扎實的基礎知識是歷史素養(yǎng)重要的組成部分
新課改中強調教師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反對只注重歷史知識傳授。有的教師在反思自己傳統(tǒng)歷史教學的弊病時就片面的認為歷史知識基礎會對思維能力產(chǎn)生限制,而輕視了課本知識,專注于能力的培養(yǎng)。這是僵化了對知識與能力的理解,有些矯枉過正。對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不是將基礎知識放置于次要位置,更不是要脫離歷史基礎知識來培養(yǎng)歷史素養(yǎng)。中學歷史教育的三大任務:歷史知識的傳授、思想道德的教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三者雖獨立存在,卻互相滲透,相互促進,密不可分。[3]
所以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就必須強化歷史基礎知識。中學歷史教學中,歷史知識大致分為三大類。一是描述性歷史知識,指的是歷史概念或現(xiàn)象,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絲綢之路、五四運動等對歷史基本的發(fā)展有大致的輪廓,但較為混亂,不具有條理性和系統(tǒng)性。二是規(guī)律性的歷史知識,是指眾多歷史現(xiàn)象背后的普遍性認識,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正確道路和理論、地理環(huán)境對歷史的影響作用等,通過展現(xiàn)復雜的歷史現(xiàn)象中的內在聯(lián)系,總結出歷史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最后一個是策略性知識,就是通過對規(guī)律性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夠獨立解決新的歷史問題,學以致用,鑒往知來。
一般歷史教科書的知識大部分都是描述性歷史知識,規(guī)律和策略性歷史知識大部分是通過教師的講解和引導出來的。所以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必須學會對不同性質的歷史知識運用不同的傳授方式。對描述性知識依然采用灌輸和記憶的學習方式,而規(guī)律和策略性知識需要師生形成高效的雙邊互動,進行加工訓練,才能更好地被學生接受。提升學生的歷史閱讀能力培養(yǎng),大部分學生的閱讀能力比較弱,對歷史材料題的理解就變得困難,所以首先要用好教材,學會抓住關鍵詞,利用關鍵詞句和圖片引導學生進行記憶和聯(lián)想,歸納材料要點,尋找主旨,領會歷史材料中的本質內容?!睹鞒切┦聝骸?、《世界偉大考古紀實系列報導》等課外歷史題材書籍也能幫助學生提高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拓寬歷史知識面,打好歷史知識基礎。[4]
2.找準人文情懷教育點,凸顯人文意識
中學歷史教師要善于挖掘歷史素材中的人文關注點,優(yōu)良高尚的思想品德、靈活變通的思維方式、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穩(wěn)定健康的心理素質等等都是人文意識的主要表現(xiàn)。教師要立足于人文教育,將家長和學生心目中死記硬背的歷史學科轉變?yōu)閷W生終身的習慣和興趣。如教授《華夏之祖》讓學生們了解中華民族的起源,并深入感受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教授《秦始皇功過的辯論》,讓學生明白偉人和普通人一樣都會犯錯,要有明辨是非,知錯能改的信念和決心。除了讓學生掌握歷史的人物事件和發(fā)展的基本脈絡,應在此基礎上鑒別歷史發(fā)展特征,解釋其規(guī)律聯(lián)系,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
3.結合史實,在歷史知識學習中培養(yǎng)學科意識
在歷史知識傳授過程中應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意識,將史實相結合有助于為學生營造更好的學習氛圍。在知識傳授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講述真實的歷史,更注重歷史事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教學中直接探究歷史的進程,是培養(yǎng)歷史素養(yǎng)的最有效方法。教師應在授課時鼓勵學生多思考和分析史料,這些材料是何時何地何人,因為什么做的,如何做的,有怎么樣的結果,其有什么可靠的證據(jù),作者對該事件又是什么看法,你自己又有什么樣的看法……在探究過程中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在學生心中形成一個形象生動的場景和畫面,不必完全為了應付應試教育和考試分數(shù)的放松心態(tài),增強歷史學習氛圍,使學生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歷史,實現(xiàn)全面客觀地評價歷史,最終提高歷史的闡釋能力。[5]
參考文獻:
[1]吳偉.中學歷史教學的知識傳授與歷史素養(yǎng)培養(yǎng)[J].課程·教材·教法,2013,33(08):101-107.
[2]馬文燕.立足學生發(fā)展 提高歷史素養(yǎng)[J].中國農(nóng)村教育,2011(04):48-49.
[3]田華.歷史教學與歷史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科技信息,2006(06):206.
[4]劉玉紅.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10):112-113.
[5]楊恩義.中學歷史教學的感悟——淺談學生歷史素養(yǎng)的栽培[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13):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