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灝
【中圖分類號】R327.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6--01
老年癡呆是老年人群體常見的一種病因不明的疾病,其在7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體中發(fā)病率相對較高。腦血管性癡呆是因腦血管損害而導致的癡呆的總稱,是癡呆中的一種類型。相對于阿爾茲海默癥而言,腦血管性癡呆的發(fā)病率相對較低,并且患者發(fā)病后一般可通過有效的針對性治療措施讓其病情得到緩解。但腦血管性癡呆的發(fā)病年齡更廣,其并不局限于老年人群體,但在老年患者中的發(fā)病率相對于其它年齡更高。腦血管性癡呆與阿爾茲海默癥的臨床癥狀相似度極高,但臨床治療方法存在明顯差異,因此在患者發(fā)生癡呆后必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時明確患者的癡呆類型,為其治療提供依據(jù)[1]。本研究對頭顱血管核磁共振在診斷腦血管性癡呆中的臨床價值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15年7月到2016年8月收治的癡呆患者100例,其中50例腦血管性癡呆納入試驗組,50例阿爾茲海默癥納入對照組。對照組男26例,女24例,患者年齡65~87歲,平均(73.28 5.49)歲。試驗組男25例,女25例,患者年齡65~89歲,平均(73.16 5.64)歲?;颊呔鶎Ρ狙芯恐?,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兩組患者日常生活及居住條件等無明顯差異,并排除其中因其它原因?qū)е碌陌V呆。患者基線資料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上對癡呆的診斷標準且有明顯的老年癡呆癥狀;所有患者年齡均在65歲以上;所有患者均在家人陪護下入院接受診治。
排除標準:排除患者中年齡在65歲以下的情況;排除患者中因外傷感染、中毒和其它疾病導致的癡呆;排除患者中存在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的情況;并排除患者中不能遵醫(yī)囑接受檢查的情況。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采用相同的護理方式,為其搭配科學合理的飲食并給予其良好的心理護理,在患者適應醫(yī)院陌生環(huán)境后對其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其中試驗組患者在核磁共振檢查前需要進行全身檢查,之后再采用核磁共振對頭顱血管進行檢查,對照組患者直接進行頭顱血管核磁共振檢查。核磁共振檢查采用飛利浦3.0T超導型核磁共振成像儀完成,其中檢查時T1W1的重復時間為9.6ms,回波的時間為4.5ms,將層厚設定為1㎜,間距設定為5㎜,翻轉(zhuǎn)角度為10°,矩陣為195×175,視野為210。T2W1的重復時間為3070ms,回波時間為75ms,將層厚設定為5㎜,間隔設定為1㎜,翻轉(zhuǎn)角度為90°,矩陣為290×170,視野為240.圖像的重建采用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迭代法完成,從而得到矢狀位、冠狀位和軸狀位的圖像。采用Flair成像序列,將層厚設定為1㎝,實施無間斷很短面掃描,從而完成對軸狀位腦白質(zhì)疏松癥面積的測定。
1.3 觀察指標
在對患者進行頭顱血管核磁共振成像檢查后,根據(jù)圖像對患者海馬體的大小進行精準測量,并對顳葉溝回間距和大腦左右徑進行精準測量,參照老年癡呆的診斷標準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判斷。其中阿爾茲海默癥患者發(fā)病后海馬體、杏仁核和顳葉均會有明顯的萎縮,因海馬體等的萎縮會導致患者顳葉溝回間距與大腦左右徑比值增大。腦血管性癡呆患者的海馬體、杏仁核和顳葉均不會發(fā)生變化,因此其顳葉溝回間距和大腦左右徑比值不會發(fā)生明顯改變。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以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以X2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t檢驗計量資料(),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海馬體體積
根據(jù)核磁共振成像,試驗組患者的海馬體體積平均為(5.14 0.23)㎝3,相比于對照組的(3.94 0.19)㎝3明顯更大,P<0.05
2.2 顳葉溝回間距與大腦左右徑比值
根據(jù)核磁共振成像,試驗組患者顳葉溝回間距與大腦左右徑比值為(0.185 0.034),相比于對照組的(0.251 0.032)更小,P<0.05
3 討論
老年癡呆是現(xiàn)代社會中影響老年人生活質(zhì)量的主要疾病之一,尤其是85歲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高達22%,嚴重影響老年人正常生活[2]。臨床上一般根據(jù)癡呆患者發(fā)病原因的不同將其分為阿爾茲海默癥和腦血管性癡呆,其中阿爾茲海默癥的病因并不明確,而腦血管性癡呆則是因為腦血管發(fā)生病變后所致。
阿爾茲海默癥[3]患者發(fā)病后臨床癥狀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其中發(fā)病1~3年為第一階段,患者多表現(xiàn)為記憶力下降、判斷力下降、情感淡漠和定向障礙等;發(fā)病后2~10年為第二階段,患者多表現(xiàn)出嚴重的記憶損害,認知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嚴重下降,患者不能獨立開展日常活動,并且可出現(xiàn)失語、失用和失認的情況,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急躁不安的情況,并且容易出現(xiàn)尿失禁;發(fā)病后8~12年為第三階段,患者進入重度癡呆,其記憶力基本喪失且完全不能自理生活,病情不斷發(fā)展會最終昏迷并且會因為感染等并發(fā)癥而死亡。腦血管性癡呆患者發(fā)病后有不同程度的記憶力衰退,同樣會有表情淡漠、反應遲鈍、計算困難和定向力障礙等癥狀,一些患者還會有強哭強笑、假性球麻痹、運動及感覺障礙等癥狀,但患者的癥狀主要是因為腦組織受損所致,因此本質(zhì)上與阿爾茲海默癥存在差異。
兩種癡呆類型的臨床癥狀相似,但其治療方法存在差異。其中阿爾茲海默癥患者的治療主要是使用抗焦慮藥、抗抑郁藥物、抗精神病藥物等進行對癥治療以達到控制伴發(fā)的精神病理癥狀,同時給予患者益智藥物或改善認知功能的藥物,讓患者的疾病進展得到延緩。但腦血管性癡呆患者的治療主要以激活腦代謝,神經(jīng)傳遞組織障礙的治療,對癥治療和支持治療等為主,與阿爾茲海默癥的治療方法存在明顯差異[4]。因此在患者發(fā)病后必須要及時明確其癡呆類型,然后給予患者針對性的治療措施。
相關(guān)研究表明,核磁共振在腦血管性癡呆中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準確率,并且能明顯觀察到患者核磁共振圖像中腦血管病變導致的病理改變[5]。其主要是因為阿爾茲海默癥患者的海馬體、杏仁核和顳葉均會發(fā)生明顯的萎縮,顳葉溝回間距也會明顯縮小,而大腦左右徑并不會發(fā)生變化,這樣就會導致顳葉溝回間距與大腦左右徑比值縮小[5]。因此,通過核磁共振成像對患者海馬體和顳葉溝回間距的精準測量,就能明確患者是否存在腦血管病變而對其進行確診[6]。
本研究對頭顱血管核磁共振在診斷腦血管性癡呆中的臨床價值進行分析,試驗組患者的海馬體體積平均為(5.14 0.23)㎝3大于對照組的(3.94 0.19)㎝3。試驗組顳葉溝回間距與大腦左右徑比值為(0.185 0.034)小于對照組的(0.251 0.032)。綜上所述,頭顱血管核磁共振在診斷腦血管性癡呆中應用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鄭曄.磁共振診斷在區(qū)分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癡呆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7,15(30):190-191.
趙健.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后血管性癡呆的核磁共振的臨床診斷分析[J].中國醫(yī)療器械信息,2017,23(02):104-105.
任法云,付克廣.頭顱血管磁共振在鑒別阿爾茨海默病與血管性癡呆中的價值[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5,18(17):95.
丁旗剛.磁共振在老年腦血管性癡呆診斷中的臨床價值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5,18(18):75-76.
張永舉.頭顱磁共振在腦血管性癡呆患者中臨床診斷價值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5,10(09):84-85.
柏華,譚曉坤,李清勇.阿爾茨海默病與血管性癡呆的磁共振成像和腦電圖特征比較[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4,20(11):1057-1059.
李維.探討頭顱血管磁共振在腦血管性癡呆患者中臨床診斷價值[J].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18,2(05):21-23.
徐其偉.頭顱血管核磁共振在診斷腦血管性癡呆中的臨床價值探討[J].黑龍江醫(yī)學,2014,38(02):145-146.